柔性oled屏幕拆解(关于柔性屏技术)

作者:兰顺正

引言

近日,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相关专家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诺夫教授团队合作,利用石墨烯,研制出了有史以来最薄的电灯泡,厚度仅为0.34纳米(头发丝直径的三十万分之一)。该技术的成功,意味着柔性显示屏技术的现实应用再进一步。

柔性oled屏幕拆解(关于柔性屏技术)(1)

1

柔性显示屏(简称柔性屏)是指“软”屏显示技术。相比硬邦邦的传统显示屏,柔性屏像纸张一样,可以弯曲,甚至折叠。

柔性屏之所以柔,因为其采用了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不同于生活中处处可见的LCD(液晶屏幕),OLED是光源器件,用于照明,具有自发光属性。

通俗说来OLED就是一个个“小灯泡”,由于这些“小灯泡”的自发光属性,使其在亮度、功耗、可视角度和刷新速率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可以制造出比LCD更薄、更亮、更清晰,且可弯可折的显示面板。

OLED又可以分为AMOLED主动驱动式和 PMOLED被动驱动式。被动驱动式以扫描方式点亮阵列中的像素,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驱动电压高,不适合应用在大尺寸与高分辨率面板上。

主动驱动式采用独立的薄膜电晶体去控制每个像素,每个像素皆可以连续且独立地驱动发光,驱动电压低、发光元件寿命长,不过成本相对更高,制作工艺也更为复杂。

此次,国防科大的研究人员利用最古老、最简单的白炽灯原理,首次实现了石墨烯在空气中的稳定发光,并且基于这一技术研制了石墨烯发光阵列,单个像素尺寸小于5微米,可以和目前最先进的LED显示器相媲美,但厚度却不到目前最薄显示器的万分之一。

由这样的微型石墨烯灯泡群组成的柔性屏不但可以更薄、更软、更清晰,而且还具有原材料获取方便、制造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低碳环保等优势,因此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2

柔性oled屏幕拆解(关于柔性屏技术)(2)

手机早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子用品。不过,多年来手机一直是硬屏幕,但这一定势有望被柔性屏技术打破。

今年年初,韩国三星公司公布了其世界首款折叠屏幕手机,开创了柔性屏技术应用于电子用品领域的先河,也让普通百姓对该技术触手可及。

此外,美国苹果公司也多次探索柔性显示屏的可行性,并于最近数年间申请了大量相关专利。

同时苹果还大力投资microLED显示技术。microLED显示技术可以用于柔性显示屏,而且节能、能降低显示屏厚度。

有消息称,苹果公司正在与LG公司合作,将在2020年推出配置可折叠显示屏的iPhone。

有报道称,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位于硅谷的几家半导体和电子元件制造商正在重新思考电路板的设计方案。

该设计方案通过一种名叫柔性混合制造的生产工艺来制造电路板。这种新型的电路板非常轻薄,而且可以随意弯曲变形,不会影响电信号传导效率,所以很适合匹配柔性屏手机。

随着各大知名电子企业纷纷研发自己的柔性屏手机,今后“人人折叠”将成为社会新潮流。

3

除了手机,柔性屏所具有的超低功耗、可弯曲、超轻薄设计、耐用性以及便携性等特点优势,使其可以大量应用在可穿戴设备上,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腕带、头盔、头带,以及智能服装、书包、拐杖、配饰等各类随身物品。

柔性oled屏幕拆解(关于柔性屏技术)(3)

此外,柔性显示技术还能集成到家居产品和建筑材料中,如沙发、地毯、墙壁、天花板、桌面上。既不影响原来的设计,还可以随时与用户交互、操作,使未来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时尚化。

专门开发工业化柔性显示器与传感器有机电子产品的领军企业英国FlexEnable 公司,就开发了塑料基板的有机液晶显示器,该显示器类似于传统的液晶显示器,但是使用有机薄膜晶体管代替硅。

FlexEnable认为,相比玻璃,塑料更具备柔韧性和可塑性,其亮度更高,也更轻薄和防碎。此外,二者成本接近,但柔性OLCD的寿命和良品率更高,制作难度相对较低,因此更可能覆盖到中低端电子设备中。

2018年3月,法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Novares推出概念车Nova Car#1,其驾驶台表面就应用了FlexEnable的柔性OLCD屏幕,并且与增强现实(AR)技术相结合,使在驾驶室内看到的景象更接近于外部真实路况,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9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成都京东方展出了自主研发的柔性AMOLED全面屏,据称该屏采用柔性基板且实现了显示材料的自发光,厚度仅有0.03毫米,使显示产品具有可弯曲、折叠、卷曲等多种形态,且具有高分辨率、快响应速度及低功耗等特点。

随着柔性屏技术的成熟与普及,科幻电影中“无处不显示”的场景将逐渐成为现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