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如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文言文精准分析概括文意)

文言文如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文言文精准分析概括文意)(1)

活动一 掌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一、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除芜湖知县。献皇后梓宫南祔,所过繁费不赀。永明垩江岸佛舍为殿,供器饰箔金,财用大省。寻擢南京刑科给事中。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已,又劾兵部尚书张瓒黩货误国,又劾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贪污状。已,又劾兵部尚书戴金为御史巡盐时,增余盐羡银,阻坏边计。疏虽不尽行,中外惮之。出为江西参议。累迁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伊王典楧恣横,永明发其恶,后竟伏辜。四十年迁刑部右侍郎。未上,改吏部,进左。寻拜刑部尚书。居数月,改左都御史。条上饬厉抚按六事。御史黄廷聘按浙归,道湘潭,慢知县陈安。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廷聘皇恐谢,乃还之。永明闻,劾罢廷聘。浙江参政刘应箕先为廷聘论罢,见廷聘败,摭其阴事自辨。永明恶之,劾应箕,亦斥。故事,京官考满,自翰林外皆报名都察院,修庭谒礼。后吏部郎恃权,张濂废报名,陆光祖废庭谒。永明榜令遵故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郎中罗良当考满,先诣永明邸,约免报名庭谒乃过院。永明怒,疏言:“此礼行百年,非臣所能损益。良轻薄无状,当罢。又卿贰大臣考满,诣吏部与堂官相见讫,即诣四司门揖,司官辄南面答揖,亦非礼,当改正。”良疏辨,夺俸。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永明素清谨,掌宪在严嵩罢后,以整饬纲维为己任。会给事中魏时亮劾,永明力求去,诏许驰驿归。明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选自《明史·张永明传》,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永明精打细算,节俭开支。任职芜湖期间,献皇后的棺椁路过芜湖,他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金箔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

B.张永明恪尽职守,不畏强权。任职南京给事中期间,他接连弹劾山西总督樊继祖、兵部尚书张瓒、大学士严嵩及其儿子严世蕃等人,奏疏虽不尽行,但朝廷内外都很害怕他。

C.张永明坚守正道,处事公允。浙江布政司参政刘应箕曾被黄廷聘检举而免官,后来见黄廷聘被免官,便搜集黄廷聘的罪行为自己辩护。张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刘应箕,将他免官。

D.张永明为官清廉,小心谨慎。张永明在严嵩罢官以后任都御史,以整顿纲纪为己任。后来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张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

答案 C

解析 “搜集黄廷聘的罪行”错。阴:私事。应是“搜集黄廷聘的私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永明做南京刑科给事中时,敌寇侵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及巡抚史道、陈讲等人不能抵挡,张永明指控他们的罪行。

B.张永明担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发现伊王典楧放纵专横,张永明于是揭发他的恶行,伊王后来终于认罪伏法。

C.张永明担任左都御史时,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京,轻慢知县陈安并私藏金银钱财,张永明知道后弹劾罢免了黄廷聘。

D.张永明坚守惯例,及时纠错,他张榜命令遵守旧制,并制定报名、谒见的礼节上奏给皇上,皇上诏令各部要严格遵守。

答案 A

解析 A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阿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可知,应是“永明与同僚”。

参考译文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任芜湖知县。献皇后棺椁南运合葬,经过的地方费用繁重。永明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不久提升为南京刑科给事中。敌寇侵入大同,总督山西军务樊继祖及巡抚史道、陈讲等人不能抵挡,永明与同僚指控他们的罪行。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张瓒贪财误国,又弹劾大学士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的贪污行为。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戴金在任巡盐御史时,增加多余盐两的耗银,破坏边防大计。所上奏疏虽未全部施行,朝廷内外都畏惧他。出任江西布政参议。屡经升迁至云南按察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的职务巡抚河南。伊王典楧放任专横,永明揭发他的恶行,伊王后来终于伏法。嘉靖四十年升任刑部右侍郎。尚未赴任,改为吏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接着又拜官刑部尚书。在任几个月,改任左都御史。奏陈督察各地抚按官员的六条措施。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京,途经湘潭,轻慢知县陈安。陈安打开他的行李,发现了他所携带的金银钱财。黄廷聘惊慌地向他请罪,陈安便将财物还给了他。永明听说了此事,弹劾并罢免黄廷聘。浙江布政司参政刘应箕原先遭黄廷聘检举而免官,现在看到黄廷聘失败,便搜集黄廷聘的私事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也将他免官。按照惯例,在京的官员任满考核,除翰林官员外都到都察院报名,并在都察院行谒见之礼。后来吏部郎官倚仗权势,张濂废除了报名,陆光祖废除了谒见之礼。张永明张榜命令遵守旧制,并制定报名、谒见的礼节上奏皇上,皇上诏令各部严格遵守。吏部郎中罗良任满考核时,先到永明家拜见,请求免去报名和谒见礼再到都察院去。永明很生气,上疏说:“这个礼仪已经实行了百年,不是臣下能够随意增减的。罗良轻薄无礼,应当罢免。又卿贰大臣任满考核,到吏部与尚书等见面完毕,即往吏部各司作揖行礼,各司官员都站在门口南向作揖回礼,这也不符合礼仪,应当改正。”罗良上疏分辩,被罚扣俸禄。皇帝诏令礼部会同礼科评议此事,礼部上奏说:“张永明所奏正确。今后吏部郎官应遵守旧制。九卿及翰林官员对吏部各司行礼之事,则应当免去。”皇上下诏允准。永明一向清廉谨慎,在严嵩罢官以后任都御史,以整顿纲纪为己任。后因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第二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庄僖。

答题步骤及其要点:

1.浏览选项,快速定位

快速定位主要根据选项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官职及主要行为词语,快速找到原文中的相关文字。

2.找到句段,仔细品读

概括分析文意题重在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故应注意以下两点:

(1)细读原文。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总之,考生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脑中顺序化、网络化,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

(2)利用信息(明示的信息或隐藏的信息)分析内容。考生应注意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人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考生还应结合自身所储备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结合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耐心地对文段进行解读,力求读懂、读透文章。

3.反复推敲,仔细比对

把选项与相应原文,逐字、逐词、逐句比对,弄清楚命题人设误的点在哪里。(具体详见下一活动)

二、掌握“读细比‘狠’”的答题方法

在答选择题三步骤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三步了。选项内容多是命题人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反复推敲,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主要是从关键词语、人物、时间、地点、添加内容、句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对。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方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方式等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

比对方法

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根据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A项)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原文: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指祖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选项中“尽力支持”中的“尽力”错。原文是说司马睿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选项系无中生有。

(三)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误解形象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0年全国Ⅰ卷第12题C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原文: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根据原文可知,苏轼只是向朝廷请求免供米,真正“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的是朝廷,对象有误。(“同时”不为错,因为前后两件事都发生在他“在任职杭州时”,错不在此。)

(四)比对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颠倒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

比对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与原文进行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防止地点错误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19·全国Ⅰ卷第12题C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原文:(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两处错误。一是时间有误,“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是在“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之前;二是强加因果,从“居顷之”来看,“拜……太傅”与“汉文帝感慨……鬼神之事”没有鲜明的因果关系。

(五)比对句间因果关系句,看是否因果失当

命题方式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多种原因,故意漏说其中一个

比对方法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原文说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有“君无道”与“臣不尽忠”两个原因。而选项只说其中一个,属于一果多因,只说一因。

(一)对点集群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薛玄等,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及椒竹诸税,又上便民二十馀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真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馀,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选自《元史·陈祐传》,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当天先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等,虚心向他们求教理政的方法。

B.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期间,他从百姓利益出发,在发生蝗灾时,冒着获罪的危险,先让百姓去收割庄稼;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反对征收酒税。

C.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建立孔子庙,修建比干墓,让百姓祭拜,这才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

D.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陈祐抓捕他时他逃到大宋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被陈祐发现后在市集上被击杀。

答案 C

解析 C项以偏概全,“稳定了社会秩序”的原因还有“申明法令”“请于朝著于祀典”。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祐受封为河南西路总管期间,做官清廉谨慎;任卫辉路总管时,在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注重教化百姓,深得百姓爱戴。

B.陈祐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愤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因而为朝廷所用,父母也受到恩赐。

C.陈祐为官,无论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还是释放温、台两地被俘虏的百姓,总是把百姓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谋福利。

D.陈祐查核台州百姓的田地,回来时在新昌遇上强盗且被杀害;百姓请求把他留下葬在会稽,没能成功。

答案 B

解析 B项时间有误,陈祐的父母受到恩赐,并非他“为朝廷所用”之时,而是他被穆王征召为属官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祐成才与个人好学、母亲支持有关。陈祐从小好学,因家贫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史。

B.陈祐治政有方略。他曾上书世祖,言明创立太平盛世,应抓住根本要务,比如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

C.陈祐在山东百姓中影响力很大。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签军,山东百姓多逃走隐匿,听说陈祐来了,认为他一定没有私心,都出来应征。

D.陈祐体恤百姓。他调任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路刚刚归顺,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几千人,陈祐将他们全部释放使其归家,不料自己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

答案 D

解析 “不料自己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系任意嫁接。

参考译文

陈祐,字庆甫,是赵州宁晋人。陈祐自幼好学,家中贫困,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陈祐)长大后就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属官,穆王府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赏赐给他父母十铤银子、一套锦衣。穆王被分封在陕、洛地区后,上表推荐陈祐担任河南府总管。陈祐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等人,向他们求教理政的方法,他奏请免去数百家征西服役及椒竹等赋税,又上奏二十多件有利于百姓的事,朝廷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朝廷)正式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朝廷财政紧张)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陈祐)在任八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清廉)。至元二年,(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适逢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朝廷责令地方捕蝗最为急切。陈祐率领壮丁几万人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虽然蝗虫很多,但谷物已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既省力又有所得。”有人认为他的行事涉嫌独断专行,不认可。陈祐说:“因为救百姓而获罪,我也甘心。”立即告诉壮丁让他们离开(回家去收割庄稼),两州的百姓都依靠他(存活下来)。至元三年,朝廷授予陈祐卫辉路总管一职。卫辉路位于四方要道,号称难以治理之地。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建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将其)写进祭祀制度中。等到他离任,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他曾上书世祖,言明创立太平盛世的根本有三条: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举荐人才应慎重。虽然这些事情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签军(金元间凡遇战事,签发所有汉人丁壮当兵,谓之签军)。山东百姓多逃走隐匿,听说陈祐来了,都说:“陈按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于是(这些百姓)都出来了,任务按期完成。至元十三年,陈祐被授予南京总管的职位,兼任开封府尹。官吏大多惊慌失措,陈祐于是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若你们以前为盗贼,而今为颜回,我就把你们当颜回对待;若以前为颜回,而今为盗贼,我就把你们当盗贼对待。”于是这些官吏知道约束言行,不敢违法。许、蔡一带有大盗聚众劫掠,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大盗逃入大宋境内。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使夏贵路过汴梁,陈祐(看到)喝令他下马,在集市上将他击杀,百姓安定。至元十四年,(陈祐)调任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路刚刚归顺,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几千人,陈祐将他们全部争取过来并放其归家。不久,行省对百姓和商人征收酒税,陈祐奏请说:“战争之后,对遭受战争损害的百姓,应宽容体恤。”但这意见没有被朝廷采纳。朝廷派他去查核台州的民田。等返回新昌时,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仓促间他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陈祐)被追封为河南郡公,谥号忠定。父老乡亲请求就地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设立祠堂祭祀他。

(二)对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答案 D

解析 原文标点为: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邑,指爵位和食邑。《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万户侯即拥有食邑一万户的侯爵。

B.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之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此意。

C.少师,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辅导太子的官员。北周以后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多为大官的加衔。

D.炀帝,是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炀、幽为恶谥,文、灵为美谥。

答案 D

解析 “灵”为恶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该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如同选用器具一样,取其长处即可。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是造弓的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们见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答案 A

解析 李神通只是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房玄龄等人,并没有说自己的功劳最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得分点:判断句式,“爱”,句意通顺)

(2)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浑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得分点:使动用法,“而”,句意通顺)

8.曾巩在《唐论》中说:“(太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唐太宗身上的哪些品质使他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徇私情,公平公正。②访求贤才,不拘一格。③体察民情,虚心纳谏。④以诚治国,反对诈术。(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初九),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继承帝位。九月己酉(二十四日),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的爵位食邑。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止。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现在房玄龄等人的功劳却在我之上,我内心不服。”太宗说:“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了大唐江山,论功行赏,功劳本来就应该在叔父之上。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贤才,很长时间没有举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封德彝回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按道理应当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愧地退下。闰三月,壬申(二十日),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得到十几张好弓,自认为没有能超过它们的,最近拿给做弓箭的工匠看,他说‘都不是好材料’。朕问他原因,工匠说:‘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脉纹也都是斜的,弓力虽强劲但箭发出去不能走直线。’朕这才醒悟到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精细。朕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对弓箭的性能还没有能完全认识清楚,何况对于天下的事务,又怎么能遍知其理呢!”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班,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有人上书请求除去奸佞之人,太宗问:“奸佞之人是谁?”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之人,希望陛下对群臣说话的时候,有时假装恼怒加以试探,那些坚持道理、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奸佞之人。”太宗说:“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浑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使用诈术,又如何能要求臣下耿直呢!朕正以至诚之心治理天下,你的建议虽然好,朕不采用。”太宗的神情、风采英武刚毅,众位大臣进见他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后,每次见人上朝奏事,都要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之言。他曾对公卿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阿谀逢迎,顺从旨意,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对隋炀帝阿谀奉承以求保全富贵,炀帝被杀后,世基等也难免一死。望你们以此为戒,每件事的得失,都要不惜畅所欲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