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选择性解释(大学笔记四)

三民主义的选择性解释(大学笔记四)(1)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儒门读书录

1

《大学》有一千多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的是“经”,朱熹认为,是孔子说的话,由曾子记录下来,后面的则是曾子对这些内容的解释,由曾子的门人记录下来,叫做“传”。

在朱熹看来,“传”的文字有不少脱漏错乱,因此做了一些整理,甚至还冒天下之大不韪补充了一些内容。

首先是对三条纲领的解释。

下面这句话解释“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朱熹注解说:“克”是能的意思,“大”读作“泰”,“諟”是古代的“是”字,意为“此”或者“审”,“峻”在《尚书》中写作“俊”,是“大”的意思。所谓“天之明命”,是“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也就是一个人先天所具有的“明明德”的能力。最后一句总结这些引文,提出明明德是“自明己德”。

我们前面说,明明德是基于我们先天所具有的理性能力,实际上是现代的说法,也是一种有意的曲解。按先贤们的本意,明明德应该基于人性本善,或者说,人性中善良的部分,比如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四端”等。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我们难下定论,某种意义上说,也不需要一个定论。在比较现代的理解中,我们之所以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基于我们先天所具有的理性能力。这种理性能力自然也有它的界限,却是我们唯一可以凭依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这里做了一番有意的曲解。

“明明德”是“自明己德”,生活的意义,靠的是我们的主动追寻,而不是外界的赋予或规训。


2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这句话解释“亲民”。

朱熹注解说:“盘”是洗澡所用的盆,“苟”是“诚”的意思,“作”是“鼓舞”的意思。诚心改善自己的人,会在自新的基础上,持续不懈,日日自新。“作新民”是“振起其自新之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说周代虽然自商代而来,却能更新其道德,因而承受天命。

以上三句话,有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从自新,到新民,到其命维新,代表着各个层面上的改善。最后总结说,“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朱熹注解说,“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也就是说,一个人为了“止于至善”,应该在各个层面上持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改善自己与世界的相处方式。

这句解释提出了几个要点,其一,新民首先是自新,其二,自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三,新民包含各个层面的内容,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3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这段话解释“止于至善”。可以分为三句,第一句讲要知其所止,第二句讲要持续追寻,第三句讲圣王“止于至善”所带来的功效。

第一句话,朱熹注解说:“邦畿”就是“王都”,“缗蛮”在《诗经》中写作“绵蛮”,是鸟的叫声。“穆穆”是深远的意思,“於缉熙敬止”中,“於”是赞叹词,读“乌”,“缉”是继续,“熙”是光明,“敬止”是“无不敬而安所止”,这句话是说,“圣人之止无非至善”。

这句话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提出世间万物都有所止,圣人所止在于至善。我们处在社会之中,必然承担各种社会角色,每种社会角色都有他应该做的事,应该追求的境界。这里所举的各种社会角色,代表了农业时代的基本社会伦理关系,即君、臣、父、子、其他人。

止于至善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根据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根据实际情境,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止于至善的具体实践。

在现代社会,从大的方面说,我们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对内作为公民,对外作为民族国家中的一员,从小的方面说,我们有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也每天与其他人打交道,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无不与他们相关。因此,需要考虑“所止之地”,“止”并不是停止,而恰恰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地。


第二句话,朱熹注解说:“淇”是水名,“澳”是水边的陆地,“斐”是文貌。“瑟”是严密之貌,“僴”是武毅之貌,“赫喧”是宣著盛大之貌,“喧”是忘记的意思。这里引用是《诗经》句子,描绘了一个持续修养自己,展现出不凡品质,让人难以忘怀的君子形象。

“如切如磋”指“学习讨论之事”,“如琢如磨”指“省察克治之功”。“恂栗”是战惧的意思,指君子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威仪”是君子表现出来的令人敬畏,又令人向往的仪态风度。

这里提出了积极追寻“所当止之地”的四个方面,一是学习,二是自省,三是谨慎,四是持重。


第三句话,朱熹注解说:“於戏”念作“呜呼”,是感叹词,“前王”指先前的圣王,“小人”指生活在后代的人。这句话是说,以前的圣王们追求“止于至善”,让后世的人们能各得其所,因此千秋万代之后,依然令人思慕不忘。

这是“止于至善”的功效。


4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注解说:“犹人”就是和其它人一样,“情”是“实”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明明德”之后,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有了深刻的洞察,别人就不敢在他面前胡说一些违背事实的话了,可见一切的根本在于自己的修养。

这两句话比较独立,第一句话原来在“止于信”之后。朱熹认为,这句话用于解释“本末”,因此调整到这里。同时他也认为,这两句话中间应该还有缺漏的文字,第二句话是对缺漏内容的总结。

关于“大畏民志”,也就是让民心敬畏的说法多少有些牵强。但我们不必把重点放在别人敢不敢,畏惧不畏惧上,而关注自己能不能有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显然,外物总是在我们面前展现出它们愿意展现的样子,而我们则根据自己的知识与品性去观察与理解,因此,根本在于自己,在于“明明德”。


儒门读书录:现代社会的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