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黄河古寨石堡(山西河津卫庄土堡)

最近,由于河津自媒体人的发掘,卫庄村土堡一下子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这座在沟壑独崖上的建筑由一个门洞与外界相连,虽然仅留残破的砖石门洞,但已可以看出当年的宏伟。残破砖的门洞紧嵌土崖之内,十分规整,似乎是一个具有戒备森严的战略防卫堡。由于年代久远,这个土堡功能已无从知晓,当地人一直猜测它是防匪患而建的藏身之所。微信公众号冷眼现河津认为“ 卫庄是个古村,依河而居,交通便利,历史上军队南下北上,多由此而过,躲避兵祸匪乱在所难免。”据此说法土堡为“躲避兵祸匪乱”而建。

河津黄河古寨石堡(山西河津卫庄土堡)(1)

那么问题来了。土堡即是“躲避兵祸匪乱”为何要建的如此显眼,而且砖石为门洞,让匪兵发现,等着被围。环视中国历史,为躲避兵祸匪患的建筑为数不少,高筑墙御敌是冷兵器时代最佳的办法,在河津有类似的建筑有樊村堡等。是否用于防兵祸匪乱,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具备防御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即然史料中没有详细说明,现在猜测土堡是“躲避兵祸匪乱”似乎局限于一般性的功能,而且从残存的门洞看,仅为躲避兵祸匪乱似乎没有必要建设如此显眼。河津人躲避兵祸匪乱主要靠“跑”,就是历史动荡时期,一旦然现大兵过境或匪患,举家躲进深沟大山,待兵匪退去返回村里。在日伪时间期,“跑日本”就是近代兵患防卫的例证,日本兵来了,村民跑到野地或沟壑躲藏起来,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记忆犹新。不难想像,当年河津人民和兵患匪乱作斗争发辉了丰富的智慧。卫庄村建在土崖上的防卫遗存,似乎时间更为久远,不应该仅是防兵匪之乱的建筑,而且防兵匪之乱没有必要建如此土堡,一旦被围,即使上边粮草贮藏充足,地外旱垣,没有天然水源仅靠水井,但坚持不了时日。所以“躲避兵祸匪乱”的功能存疑。

另外,从村名“卫庄”看,有这样坚固的堡垒,这个遗迹更应与“卫”联系起来讲。“卫”防卫、防御,是国家设防的军事用途的卫所,才能叫“卫”。从现在散落在黄河沿岸的地名看,叫“堡”、“卫”的地名非常多,仅河津一地很多村名有“堡”,如樊村堡、太阳堡、刘家堡等。叫“卫”的有卫庄、西卫、南卫、东卫等。从地图上看河津在古代一个时期是国家的军事要地,如此繁多与军事相连的地名,除了保卫黄河天堑,还应是重要国家机器防卫前哨。新绛与侯马曾一度是春秋晋国国都,运城安邑是战国时魏国国都,河津有龙门渡要塞,作为战略要地,拱卫京师地位十分重要。因而黄河与汾水形成天然屏障的河津,国家是赋予重要战略地位的。因此,卫庄“土堡”仅仅是防兵祸匪乱显然是低估了战略功能,它的作用应该更大,比如暸望哨或驻军所更为合适。另外,从卫庄这个历史上小村,且无巨價大富,没有实力承担建筑如此规模的保垒。

河津黄河古寨石堡(山西河津卫庄土堡)(2)

任何历史都有它的真相,经过千年岁月,很多真相淹没于历史的尘埃。河津历史上有四度重大兵祸,一是五胡乱华,河津汉人几乎大部分逃离本土。二是宋元时期,蒙古铁骑南侵,过境河津。三是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大军过境。最后一次就是日本侵华战争,日本盘据河津数年,制造了无数血案。如今,政府倡导“文旅融合”发展,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研学条件,很多历史真相等待我们去发掘与研究。但笔者以为,真相不能靠想像,应用可靠详实的资料,加上合理的推理,“小心求证、合理推测”去寻找发现历史的真实。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一些历史发掘中还是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为后人留下尽可能详实的依据。另外,随旅游热的到来,我们应保护好现在仅存的遗迹,再不要出现日伪时候还有“司马迁”墓碑,现在却找不到踪影的事情来了。不做历史功臣,但也不要当历史的罪人,讲好河津故事,还需今天河津人持续努力!(耿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