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礼记的文章感悟(大学精读论大学八条目)

论《大学》八条目

网络转载 源自孔门之学 2015-02-18

大学礼记的文章感悟(大学精读论大学八条目)(1)

摘要:《大学》与《中庸》均论及“诚”“中”“知”“物”“慎独”,但涵义有深浅之别。中庸之道是“尧舜性之”,大人之学乃“汤武反之”,领悟《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性)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其次致曲,曲能有诚”等章句的内涵,然后解《大学》之八条目,才不至于支离决裂。

关键词:诚意 正心 格物慎独

朱子作《大学章句》,定《大学》为经文一章,传文十章,“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但通读《大学》全文,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原本《大学》没有注释经文“致知在格物”一句相应的传文,《大学》作者没有对“格物致知”进行进一步解释,后世对“格物”的注解众说纷纭,以至于“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其二,“诚意”章传文只是直接阐释“诚意”的内涵,不涉及“诚意”与“致知”以及“正心”的逻辑关系,这与“修身在正其心者”以下四章传文截然不同。

对于第一点,朱子认为“有阙文”,并在《大学章句》中增补“致知在格物”之传文。而阳明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不须增补传文。对于第二点,为什么《大学》传文只进一步解释“诚意”,而不对应解释经文“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也不解释“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朱子没有对此予以足够重视。阳明以“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来解“正心”,既然“正心”是“未发之中”,修齐治平则是达道之“和”,故“正心”以下不是功夫,而是效验,那么“修身在正其心者”以下四章传文与“诚意”章传文不同,就好理解了。

《大学》八条目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其实,首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于八条目中独点出“修身”,以及“致知在格物”,而不顺接前文说“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大学》作者已经暗示我们,所谓的八条目之间不是前后连接、又相互独立的一根链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既然说“物有本末”,我们就不必执著于条目之数,而是要在八条目中区分一个本末。如《大学》主张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孔子则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说得更简洁,“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由此可见,《大学》作者把外王分成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环节,不过是结合周朝的封建等级制度而立说。此外,治人之“本”在于修己,亲民之“本”在于明明德,故修身是八条目之“本”,格致诚正只是修身功夫。

一方面,“物有本末”,另一方面,《大学》又强调“事有终始”,功夫之先后次第体现为“欲…先…”“…而后…”。既然说“致知在格物”,格物与致知本来没有先后之分,下文又说“物格而后知至”,物格与知至有先有后,与前文“致知在格物”一句不能相呼应,主要是出于行文的需要。“而后”或许也有另一层意思,“至”与“致”不同,致知在格物,先“致其知”而后实现“知至”。

《大学》区分心、意、知、物,功夫有先后次第,《中庸》则是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大学》曰“致知在格物”,《中庸》曰“成物,知也”;《大学》曰“诚意”“诚于中,形于外”,《中庸》曰“诚者自成也”;《大学》曰“正心”,《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两部经典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以《中庸》来解《大学》,才能真正把握《大学》八条目之间的内在脉络。

《中庸》论“性”不论“心”,一个“诚”字彻上彻下,无内无外。“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需注意“能…则能…”与《大学》“欲…先…”之间的区别。《中庸》曰“诚者自成也”,“诚”不是自心体发出的活动,向外无“意”可诚,“诚”也没有落实在“心”上,向内无“心”可正,“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诚”是功夫,也是本体,故曰“至诚无息”。《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之“诚”落实在“意”上,“意”是心之所发,“诚”是“诚于中,形于外”,有一个中心。

《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诚”是“始”,也是“终”,“始”与“终”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故曰“不诚无物”。《大学》曰“诚于中,形于外”,“诚”有一个中心,由中心向外扩充,“心”是“中”,“物”为“外”,由“中”而“外”其实即是致知格物。心之所发便是意,能诚其意,“意”即是“心”。“诚意”功夫其实要打通内外,由“形”而“著”“明”,以至于“动”“变”“化”,使得心之所发复归心体,“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此谓“意诚”。

诚意、正心是不断扩充此心,其实即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中庸》之“至诚”是“尧舜性之”,《大学》之“诚意”是“汤武反之”。孟子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大学》所谓“自谦”,即行慊于心。“诚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诚意”之“行”由心体自然发出,毫无造作,故曰“诚于中”。“诚于中,形于外”是向外“开”,“慎其独”是向内“反”,唯有“慎其独”,才能“诚于中”,《中庸》则曰“致广大而尽精微”。虽说《大学》之“慎独”功夫不及《中庸》之“慎独”精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但《大学》之“慎独”也不是指身体之独居独处,“独”即是“心”,即是“中”。《大学》之“自谦”、“慎独”也是要时时作反求诸己的功夫,“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其趋于极致,即《中庸》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性)也”。

张横渠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大学》之“诚意”功夫落实在“意”上,使得“意”合于“心”,由功夫复归本体,如果从“心”体上说,则是“诚于中,形于外”,“诚意”即是“大其心”,不断充实扩展心体。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既然“诚意”即是不断扩展心体,以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大学》作者在“诚意”之外还说一个“正心”?其实《传习录》119条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庸》由未发之“中”而说中节之“和”,同样,《大学》作者说“正心”,是为了引出修齐治平,“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把心体立起来,修齐治平只是从心“体”起“用”,“修身”以下条目均是“正心”。如阳明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天下平”是“明明德于天下”,国治是明明德于国,家齐、身修分别是明明德于家、明明德于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心)不得其正”。《大学》强调不能有所忿懥、有所恐惧,如同《中庸》首章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一旦有“所”,则有内外、能所之对立,张横渠所谓“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心体就有缺憾。既然“诚意”功夫的根本在于自慊于心,在于慎其独,“正心”是要化“所”为“能”,转“物”为“心”,已经把“诚意”功夫统摄在内。阳明曰“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大学》之“心正”也是“未发之中”,“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但还不及《中庸》所谓大本之“中”。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光明正大才是大本之“中”。

“心不在焉”,“在”是“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之他在,不是“自慊于心”之自在,心不“在”即无“能”“所”之二元对立,此为“慎其独”。《大学》作者正是以“心不在焉”来说“正心”,“心不在焉”如《中庸》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应结合“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来注解,可惜朱子正好把“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句理解颠倒了。

《大学》曰“致知在格物”,《中庸》曰“成物,知也”,两者之间功夫层次不同,前者为“致曲”,后者为“至诚”。《中庸》“成物”之“知”从性体发出,又须臾不离自性,正所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大学》“致知在格物”是“其次致曲”,致知与格物其实是一个功夫,“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物我之间发生作用,只是从“物”的角度上表现为“格”,从“心”的角度上说则是“致”。致知格物向外“开”,致知不是扩充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往者屈(曲)也,来者信也”,向外“开”则“曲”,所谓“有善有恶意之动”,“诚意”在格物致知基础上实现“曲能有诚”,其实也是向内“合”。一开一合,“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心正、身修、家齐等皆是“利”。从《大学》之“正心”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家、国、天下皆是“心”,黄梨洲曰“盈天地间皆心也”。如果把“正心”功夫上推至“格物”,身、家、国、天下皆是“物”,黄梨洲所谓“盈天地间皆物也”。修齐治平也是格物,阳明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由此可见,《大学》之八条目决不是从“格物”一端向外延伸至“平天下”的一根链条。《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说“诚者物之始终”,《大学》曰“事有终始”,不说“事有始终”。说“始终”就外化了,说“终始”,则功夫无论落于哪个环节,都有“本”而不流于“末”,唯如此,才是大人之学。

虽说致知格物是“开”,诚意是“合”或曰“反”,但诚意与致知格物不是并立的,而是一说诚意,致知格物即包涵在其中。“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格物致知只是诚意之功而已,故对于《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不能以辞害意,决不能认为格物、致知、诚意三者相互独立又具有严格先后次第。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之“反”即包涵格物致知。“乐”是心体之乐,唯有仁者才能久处约、长处乐,体会到万物一体之仁,才能“乐莫大焉”,能反身而“诚”,修齐治平也在其中。

“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格物是格此心之物,故向外格物致知也是向内诚意正心。阳明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这其实是在注解《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句。“今日良知见在如此”是格物致知,“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是“诚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