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关于文学人生故事(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

历代对曹丕的评价虽也五花八门,但比起曹操来,几乎没有大的差异,多是针对其文才进行评价。比如《三国志》文帝纪中这样评价曹丕:文帝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即成文,博闻强记,才艺双全……

曹丕的关于文学人生故事(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1)

我很纳闷,曹操一生可谓文韬武略,谥号却为魏武帝,而曹丕虽为建安三曹之一,但论“文”远不及曹操,却谥号魏文帝,论武更不及曹操一二。看似文武也是双全,则皆不卓然超群。诗、词、文、赋、诏、论虽多,然无犹如“何以解忧”等广为传唱之名作。那么,曹丕到底“文“在何处呢?

曹丕自登基到驾崩不过七年,如果说其“文”不在“文才”而在“文治”的话,虽然差强人意,但比较而言,好像还是勉强可以托起“文”之资格的。

接下来就姑且聊聊我认为曹丕一生所做的几件有“文”味儿的事件,权且作为解题的钥匙吧。

首先看曹丕登基这件事,《三国志》中没有出现像《三国演义》或影视剧中所描写的威逼场面,而是采取很“文”的节奏解决的。当然也可能存在陈寿同志的曲笔所致。但也不是不可能确实是因为汉献帝因见人心所望皆在魏方,与其等着逼宫难看,不如主动让位,于是便召集文武百官,在汉高祖庙祭告一番。然后按流程派御使大夫张音拿着符节、捧着玉玺把皇位禅让给魏王。并颁布策命书,在策命书中还要对曹丕大加赞赏,说什么天命无常,皇位只归有德之人。现今汉朝国运衰微,世道处于无序状态,皇位传到我汉献帝这儿,天下大乱,几近颠覆崩溃。幸亏上天赐降魏武王,神明英武,拯救危难,使华夏清平,保护了我刘家祖宗庙宇平安,全国百姓也都得感激武王的厚赐。如今您继承了魏王的事业,弘扬崇高的品德,完备文武大业,发扬光大魏王的宏伟业绩。皇天有灵,辅助汉献帝认清了使命,恭敬地把皇位让给您。您应恭敬地接受大礼,享有万国,以顺承天命。

曹丕的关于文学人生故事(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2)

曹丕接到策命书后,也觉得实至名归,没有多加推辞,就顺水推舟,在繁阳修建祭天的祭坛,然后就登上祭坛即位,改年号改为黄初,大赦天下。就这样没有出现流血事件就完成权利的顺利交接,岂不“文”哉!

曹丕登基之后,也没有出现历代更迭时出现的立即“解决”前任的事情,并且对汉献帝刘协进行了妥善“安排”。

黄初元年即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尊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并把河内郡山阳邑的一万户封赏给他作为封地,自治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规模一般的县城大小。刘协可以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里继续使用汉朝的年号历法,可以继续使用天子的礼仪祭天,自娱自乐足够了。刘协要是想向曹丕禀告一些事情,或需要解决生活上的事情,上奏时也给足面子,不需要自称为臣。朝廷那边,如果有在太庙举行祭祀典礼的活动时,也不忘了刘协,曹丕都会分

享一块祭品给刘协,别的不说,曹操把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刘协,其中二女儿还一度封为皇后,论亲戚,曹丕毕竟是百分之三百的小舅子。他对自己的四个外甥也够意思,对山阳公刘协的四个儿子也都封为列侯。这样的智慧和仁义实在让人佩服。各当各的皇帝,相安无事,岂不“文”哉!

曹丕登基还不到三个月时间,就放出一个突显“文”味儿的大招。曹丕颁布一道诏令,说从前孔子怀有圣人的才能、帝王的气局,却身处周朝的衰末时期, 没有接受天命的运数,只得在鲁卫两国的洙水和泗水地区教化引导百姓,忙碌不安,四处奔波,想要委屈自己来保存贤君明主的思想,贬低自己来拯救百姓。但当时天子诸侯都忙着用拳头解决问题,最终没有那个国君重用他。周游一圈,还得回到原地,他做的只有隐居下来,专注于考证黄帝、唐、虞、夏、殷五个朝代的礼仪制度,撰写远古帝王的纪事,并根据鲁国历史著撰

写《春秋》,参照太师的音乐订正《雅》《颂》之音,千百年的流传之后,没有人不把他的著作视为经典,瞻仰他的品德来规范言行。他可以称得上是治世的良才,万世的师表啊!

曹丕的关于文学人生故事(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3)

如今天下大乱,礼仪祭祀的仪式都荒废松弛,昔日的庙宇,有所损毁却也没有修缮,对孔氏家族的封爵也没有延续了,他的故乡阙里再也听不到讲礼颂诗的声音,一年四季看不到祭拜的情形,这难道是那些要崇尚礼制、奖励功业、品德要流传百世的帝王们要祭祀的人的样子吗?所以现在要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封邑百户,侍奉孔子的祀庙。

诏令一下,说到做到,曹丕很快就让鲁郡重新修缮旧时的庙宇,设立一百户官兵守卫庙宇,又在外围建造许多房屋来汇集志学人仕子们。

这不能不说,曹丕比曹操更加重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教化。

如果这都不叫“文”的话,何以为文?

黄初三年即222年正月初五,曹丕再次发布诏令,说现在考评官吏、推荐孝廉,就是以前推选人才的做法,但就算只有十户人的小邑,一定会有忠信的贤人,如果限制年龄来选取官员,那么吕尚、周晋就不会在前代显达。特令各郡国所推举的人才,不要拘泥于年龄大小。应不分老幼,只要儒生通晓经学,吏人明白文章结构及章法,都可以考试选用。官府要追究那些虚假的做法。

看到这一条,我特别要为曹丕鼓鼓掌。因为这种思想放到现在都要叫好,更别说在1800年前了。现在论资排辈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倚老卖老的问题更加严重。这是历史流弊,作为汉魏曹时代的曹丕竟然能想到要改变它,实在令人敬佩。更让人敬佩的是文帝下诏说:妇人参议政事,是动乱的本源。从现在开始,群臣有事不得向太后上奏,外戚不能在朝中担任重将权臣,也不能无功而被封王封侯。并规定把这条法令传给后世,如果有人违背了,天下都能诛杀他。

曹丕和曹操一样,规定坟墓应该顺着山势与之成为一体,不加高、不植树。

曹丕的关于文学人生故事(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4)

认为安葬,就是藏。骨头是没有痛或痒的区别的,坟冢也不是我的思想安居的地方,按礼不需要祭祀扫墓,是希望生人和死者不要太亲近,是因为修建棺椁就容易让骨头腐朽,衣服被衾会让肉体瓦解罢了。所以选择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修建陵寝,是为了不让后人知道我埋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银、铜、铁等作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这样才合乎古代殉葬用涂彩的泥车、茅草扎成的人马的规定。棺木只须刷三遍漆,口中所含的不需要珠玉珍宝,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装,也不用放在玉制的匣子中,因为这些都是愚昧庸俗的人做的事。

季孙用美玉丧殓,孔子跨上台阶劝阻他,把这种做法比喻成是把骸骨暴露在天日下。宋公被厚葬,有识之士都说华元、乐莒没有做到臣子的职责,认为他们把君主置于不义之地。

汉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让人贪图的东西;光武帝的陵墓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霸陵能完整保全,是张释之的功劳;原陵被损毁,是明帝的罪过。张释之为君主着想的忠心让霸陵得以保存,明帝因为偏爱亲人却反而带来损害的结果。

从以前到现在,没有过不会灭亡的诸侯国,也没有过不被挖掘的陵墓。天下战乱以来,汉代的陵墓没有不被人挖掘的,一旦被发掘,墓中的贵重珠宝都被掳走,甚至死者遗骸都被损毁,就像是把人烧死的酷刑,难道不是让死者再次经受一次痛苦吗!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厚葬和造陵种树。前人都知道把桑弘羊和霍光的事件引以为戒,这难道还不够明白吗?

当年尧舜去世的时候,娥皇女英二妃是没有跟从的,所以曹丕说他的后妃也不必陪我殉葬。

在墓地和陪葬之事上,曹丕和曹操比,是出于蓝而胜于蓝。更细、更廉、更开明了,这是一种“文明”的思想。

曹丕的关于文学人生故事(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5)

黄初七年即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重,下令把后宫中淑媛、昭仪以下的嫔妃各自遣送回家。十七日,文帝在嘉福殿驾崩,年四十岁。六月九日,在首阳陵安葬。从发丧到下葬,都按他生前的文告举行。你看,临死前还不忘再“文”上一把,让淑媛、昭仪以下的嫔妃获得彻底的自由。自秦以来,多少嫔妃或陪葬或杀掉或被下一任收编,一生如行尸走肉。后人评价曹丕气度不够旷大,但从这一点上看,已远迈前贤。

文末,我自然也要提一句,曹丕作为三曹之一的文艺青年,当初曾把写作当做一种事业,他创作的诗词歌赋诏典论文近百篇。他主持收集、注释各类经典,著成《皇览》一书,可谓是最早的集大成之作。宋朝的《太平御览》,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虽名甚盛,也不过步其后尘罢了。这一点也许也是谥号文帝的一个缘由吧。

2022.5.3,瑞青初稿于郑州;2022.7.27,瑞青改定于郑州。

曹丕的关于文学人生故事(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6)

李瑞青,笔名瑞青,字子方,号自怡堂主。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定居郑州。青年作家,文史学者。著有《雾太阳》《猎城》《别动我的心》等长篇小说;《十年江湖》《南二胡同》等中短小说;《故乡的小路》《长江吟》等诗词集。累计在大型文学刊物和网络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300余篇(部),计四百余万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