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最高的山(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

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

吴开荣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仙”由“山”与“人”构成,除了山之美景,人给山所带来的文化为山之神圣增色不少。“仙游第一山”位于盖尾镇仙潭村境内,山不高,海拔充其量一两百米,既没有“闽中第一峰石谷解”高俊,也没有“蓬莱胜景菜溪岩”奇秀,却敢自号“第一山”,利用周末,在网友“老黄牛”带队下,一行人实地游览,“第一山”实至名归,诚不我欺。

仙游县最高的山(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1)

第一山美在景色。小山不免俗,郁郁苍苍,满目皆翠,山上奇松怪柏,姿态万千,与清风应和着,袅袅婷婷,煞是可爱。裸露处就是巨石矗立,或嶙峋突兀,或斧劈锯截,雄踞崖边。站在石上,登高望远,眼前开阔,美景让你猝不及防:山下的仙潭、仙溪、湖坂、石马、瑞沟、琼峰和油潭等村落隐约可见,木兰溪、木兰大道仙潭桥尽收眼底,新房鳞次栉比,尘世一片繁华。更绝的是,木兰溪在此尤阔,盈盈水面映衬阳光,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明晃晃如秋镜铮亮,溪石昂头,流水激石,泠泠作响。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沚汀兰,郁郁青青,游客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唯留山水。木兰溪因受阻于第一山山脉走向而形成“之”字水流,在最南端崖下的溪床上岩石横亘突兀,溪流变窄湍急,水花四溅,犹如龙头吐水,形成了激情四射的“龙吼绮景”,又因第一山扼住莆仙古驿道和木兰溪河道,堪称咽喉地带,为兵家必争之地,亦称“龙喉”。

仙游县最高的山(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2)

仙游县最高的山(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3)

第一山藏着古寺。山上仙正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嘉庆丙辰年(1796)扩建,为一方名闻遐迩的佛门禅院。寺院坐东朝西,依山而筑,次第展开,分上下两建筑群,左右两阙并联。仙正寺后倚第一山,面朝木兰溪,背山面水,风水宝地,也是禅修悟道佳处,正可谓“兰溪碧水绕胜境,青山古刹耀阳林”。寺旁有一“西来洞”,底层雕塑取经三徒弟,登级而上,有床铺被褥,原来是为祈梦人所备。洞内壁画精美,有劝人喻世之效。洞门一副对联很好地道出了此山不凡之处:寺峙仙山疑天竺,洞迎兰水胜蓬莱。“佛道第一山”石刻熠熠生辉,前方广场上新建一处观音铜像,面露慈祥,手捧净瓶,脚踩莲花,为古寺增添一处新景点。

仙游县最高的山(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4)

仙游县最高的山(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5)

仙游县最高的山(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6)

第一山勒着宝贵石刻。石刻位于此山南麓崖壁之上,凿有"第一山"三个硕大的楷体字,字体古朴大方、雄浑苍劲,左上及右下的落款也清晰可辨,上刻"明嘉靖辛亥年六月朔旦,廖云龙笔勒。"该石刻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莆田县志载:廖云龙,明嘉靖三年(1523)莆田进士,官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知府。有日前往仙正寺拜佛,见其山体独特,走向与众不同,由此往南深入木兰溪中,地理位置险要,更因此山是莆田进入仙游的第一座山,故挥毫题写"第一山"之字。从此,仙游第一山不胫而走,名声在外。

仙游县最高的山(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7)

第一山有美丽传说。从第一山走出的明代清官林道南(今盖尾镇斜尾村人),他"和番"的故事更显得神乎其神。有一次番王下战书,要中原皇帝到番邦会盟,皇帝闻报,惊慌异常。奸臣趁机齐奏:"当朝贤臣林道南与陛下容貌相似,且善口才,只要万岁宣他化装出城,即可退敌。"皇上当即准奏。林道南将计就计,戴上龙冠,他当上三天演习"皇上"后,趁机下旨惩办了许多不法奸佞。随后来到番邦都城,见大门两边放两桶水,便怒气冲冲踢翻一桶说:"天下一桶(统)无二桶(统)"。震于林道楠的正气,两国和好。后林道南辞官回归故里,在第一山隐居。一块石头勒着“三天皇帝林道楠诞生地”,向后人昭示家乡人的家国情怀。

仙游县最高的山(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8)

第一山是抗倭古战场。据史载,第一山与抗倭英雄戚继光、谭纶、俞大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倭寇两万余人围攻仙游县城。福建巡抚谭纶与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率兵前来救援。谭、俞驻军俞潭(即今日的仙潭村),抗倭临时指挥部设在仙正寺,谋划歼敌之策。寺中僧人同仇敌忾,全力支持大明官兵抗倭,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赞歌。戚家军驻扎河园,后移师石马。同年十二月底,抗倭大军兵分五路,几番血战,终于击溃围城倭寇,全歼来犯之敌,解救被掳村民三千多人,取得了仙游大捷。嘉靖四十三年春,兴化府在仙游县城南街等地建祠,刻石立碑,以纪念抗倭将士的丰功伟绩。作为仙游一战的大本营,仙正寺所在地俞潭也建亭、立碑,表彰戚继光等抗倭将士。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该亭与石碑均毁坏殆尽,"石碑亭"遗址如今只存半只石龟。

仙游县最高的山(有美景有故事的仙游第一山)(9)

“第一山”之旅实乃一次愉快之行,不仅风光旖旎,而且人文璀璨,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让人增长见识,叹服其真乃一座胜景的山、历史的山、文化的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