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晕轮效应是什么(心理学效应之晕轮效应)

“晕轮”是一种奇特的光学现象,指的是太阳光被悬浮在大气中的冰晶折射或反射后,会在太阳周围形成光圈,远远看去,太阳仿佛扩大了很多。

心理学中晕轮效应是什么(心理学效应之晕轮效应)(1)

心学家将“晕轮”概念引入社会交往中,指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会对他人身上某一方面的特征有非常清晰、鲜明的知觉,导致这种特征向外扩散,就像晕轮一样,从而掩盖他人身上其他的特点。

这种“晕轮效应”很容易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比如我们对某人的第一印象不够好,就会自然地将他划入“坏”的阵营,他身上的一切特质都会到“坏”的影响,使我们看不到他身上的任何优点;相反,如果我们将某人划入“好”的一类,我们又会对此人另眼相看,完全看不到他身上也有缺点和不足。

心理学中晕轮效应是什么(心理学效应之晕轮效应)(2)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曾让志愿者观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长相端正、衣着考究,看上去颇有魅力;有的人相貌平平,穿着打扮也很普通,看上去毫无魅力。戴恩让志愿者说一说自己对照片中人的印象,结果很多志愿者都对外表有魅力的人产生了好感,还将很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善良、热情、大方、乐观等全部赋予这类人;对于毫无魅力的人,志愿者的反应就平淡得多,他们会用“平庸”“老实”“乏味”之类的来描述这类人。在这里,容貌、穿着成了一种“晕轮”,影响了志愿者的判断,使他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认为外在形象良好的人性格、品质也应当是出众的,这显然是一种不客观的判断。

心理学中晕轮效应是什么(心理学效应之晕轮效应)(3)

无独有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学生也曾经接受过一个小测试。他们被告知将迎来一位新的讲师,但A班学生得知的讲师信息是“他是一个热情、善良、真诚的人”,B班学生却听说这位讲师为人“严肃、刻板、脾气不佳”。之后两个班的学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A班学生在课后主动和讲师攀谈,态度非常热情;B班学生却对讲师敬而远之,尽量不和他发生接触。

在这个例子中,来自第三方的信息成了“晕轮”,让学生对未曾谋面的讲师做出了心理臆测,得到的结论必然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心理学中晕轮效应是什么(心理学效应之晕轮效应)(4)

这也就提醒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一定要注意克服“晕轮效应”。我们不仅要注意避免以貌取人,还要冷静、客观地对待所谓的第一印象,切勿让偏见干扰之后的判断。此外,我们还要避免受到道听途说的信息的误导。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亲眼认知、综合衡量、谨慎评价,才能得到可信的结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