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16首诗(杜牧为避祸来到东都洛阳)

大河七年,也就是833年,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如的邀请来到扬州,做了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唐代的扬州已经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大都市,杜牧在任职之余,足迹踏遍了扬州的大街小巷,也留下了他在扬州的许多风流佳话。

那么,杜牧眼里的扬州就是是什么样呢?从他的诗词中就可以读到。例如刚到任不久,他就写了《扬州三首》,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等;在《赠别二首》中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中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的小桥流水,红袖高楼,彻夜笙箫给杜牧留下了是十分深刻的印象。

杜牧在舞榭歌台的扬州只待了两年,在大河九年,也就是835年,杜牧调往京城任监察御史。然而彼时的朝政危机四伏,宰相李训等人专权擅政,排斥异己。杜牧的好友李甘因为仗义执言而被贬死,杜牧怆然而涕下,为好友写下:“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的诗句。

杜牧16首诗(杜牧为避祸来到东都洛阳)(1)

在甘露之变前夕,杜牧敏锐地觉察到时局不利,以疾病为由自请外调,他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的职务来到了洛阳。事实证明,杜牧的感觉是正确的。三个多月后,朝廷发生了甘露之变。

唐文宗与大臣郑注、李训合谋剪除以仇士良为首的一干宦官,以左金吾衙门后院中石榴树上有甘露降临为借口,欲将仇士良等人诱至埋伏之地杀死,但是计划临时泄露,遭到宦官大肆反扑。

以宰相李训、王涯等为首的大批高级官员罹难,朝中到处血雨腥风,宦官权势愈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遭受株连被杀的人多达一千多人。

杜牧16首诗(杜牧为避祸来到东都洛阳)(2)

即便杜牧在东都洛阳,闻知甘露之变,依然胆战心惊。生活在中晚唐时期的杜牧,生性耿直,不拘小节,更不屑于官场逢迎。此时的唐朝潘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集中、赋税繁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即便如此,诗人依然心怀梦想,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期待实现政治抱负。但是,甘露之变让杜牧感到了前途渺茫,他看淡是非名利,在洛阳期间,也写了许多诗词。

已建玄戈收相土,应回翠帽过离宫”;在《故洛阳城有感》中感怀到:“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汝去迟迟。筚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斜日时”;在《洛中送冀处士东游》中感叹:“我做八品吏,洛中如系囚”。

杜牧16首诗(杜牧为避祸来到东都洛阳)(3)

杜牧人虽在洛阳赋闲,他却觉得如鸟在笼,看起来日子安闲,实则对国事忧心忡忡。开成元年,也就是836年,杜牧吊古伤今,作《洛阳长句二首》以抒心怀。其一为:

洛阳长句二首 其一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

题解:

诗题《洛阳长句二首》,紧扣“洛阳”这一主题,面对宫阙楼宇之荒凉,曾经的繁华早已不在,诗人感慨今昔,惆怅满怀,故作此诗。长句本指七言古诗,后指七言律诗。此诗为七言律诗。

洛阳是唐朝的东都,杜牧进士及第就是在洛阳,洛阳有留台,唐玄宗以前一百多年,皇帝经常驾幸洛阳,安史之乱后,皇帝就不来了,宫殿日渐荒废。据《瀛奎律髓》卷四云:“唐自天宝以后,不复驾幸东都,此诗有望幸之意。”纪昀则曰:“寓盛衰之感则有之,不见望幸之意。”

杜牧16首诗(杜牧为避祸来到东都洛阳)(4)

注释:

1. 相与:一起,共同。

2. 芝盖:车盖或伞盖,灵芝形如盖,故名。据《列仙传》记载,王乔为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鸣,后在嵩山修炼,乘白鹤而去。

3. 仙舟:舟船的美称。用李膺、郭泰之事。东汉末年,李膺为河南尹,郭泰为太学生领袖,二人相友善,名满洛阳。后郭泰还乡,李膺送行,二人同舟,众人远望,以为神仙。 

4. 泥金事:指君王封禅之事。

5. 万岁山,指嵩山。汉武帝登嵩山,随从官员听到山中有三次呼喊万岁之声。事见《史记·封禅书》。

赏析:

首联“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意思是诗人的心情和春草一样悠闲自在,早已看淡是非名利。

杜牧二十六岁时,在洛阳进士及第,之后去西都长安吏部参加关试,诗人激动地写下了《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杜牧16首诗(杜牧为避祸来到东都洛阳)(5)

杜牧回到长安后,正巧赶上皇帝亲自主持的制举考试,考中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进士及第、制举登科,杜牧终于取得入仕资格,年轻的杜牧意气风发,胸中韬略正可经世致用。

而甘露之变让杜牧的理想抱负遭到重创。此句中的“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闲而无为,而是深感宦海沉浮,人生险恶不得不做出的退而求其次。

颔联“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洛桥如彩虹一般横卧在洛水上,恰似一幅画。洛阳离宫里杂树丛生,宫门紧闭,只有鸟儿飞去飞回。

杜牧16首诗(杜牧为避祸来到东都洛阳)(6)

李益在《上洛桥》中说:“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唐朝繁盛时,每到阳春时节,洛桥上士女云集,游客众多,洛河北岸不远就是上阳宫。安史之乱后,经济萧条,盛况不再。

颔联并没有在首联的“闲”字上做文章,而是以洛桥景况的今非昔比抒发感慨。诗人在《洛阳长句二首》(其二)中以“桥边游女珮环委,波底上阳金碧明”描述了昔日热闹的场面。而今大唐的繁华落下帷幕,洛桥在夕阳残照中,显得无比凄凉,盛衰之感尽在其中。

颈联“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意思是,白云杳杳,流水潺潺,君王的车马久不驾临,龙舟凤舸不知何处去寻。

杜牧16首诗(杜牧为避祸来到东都洛阳)(7)

此联承接颔联,对仗工巧,景中含情,“芝盖”如云,杳杳不见踪迹,“仙舟”如水,不知流向何方,语意十分淡然凄清。“芝盖不来”接“树锁千门”, “仙舟何处”接“桥横落照”,娓娓诉说,针线细密,思路清晰。

头顶的白云和脚下的流水,看似无拘无束,自在悠闲,实则反衬今日之寂寞冷清,颇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和“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无奈。

尾联“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唐会要》记载,唐太宗时,大臣请旨封禅泰山,唐太宗说:“封禅之事,不自取功绩,归之于天。譬如元龄等功臣,虽有益于国,能自谦让,归之于朕。岂以不言而喻自取?今向泰山,功归于天,有似于此。然朕意常以嵩高既是中岳,何谢泰山?”

杜牧16首诗(杜牧为避祸来到东都洛阳)(8)

汉武帝曾在嵩山封禅,群臣听到山呼万岁之声,武则天也曾在嵩山封禅,改年号为“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如今往事已矣,汉武帝和武则天已化作尘土。唐太宗谦让自己的功绩,归功于天。今日江山依旧,苍翠依然,然而君王久已不来,昔日群臣高呼万岁之声犹在耳畔。

诗人渴望看到唐王朝能复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华,洛阳城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唐王朝的兴衰。诗人期待皇帝能够来洛阳,这也就意味着山河平靖,国家中兴,自己又可以大展宏图。

尾联的“空”字,寓意深刻,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何其渺小,诗人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似白云缥缈,或许这就是岁月无情,人生无常吧。褪去繁华,盛唐转衰,一个伟大的朝代日薄西山,令人唏嘘。

杜牧16首诗(杜牧为避祸来到东都洛阳)(9)

与杜牧同时的李商隐有《天津西望》诗:“虏马奔腾忽一狂,翠华无日到东方。天津西望肠真断,满眼秋波出苑墙。”诗人望穿秋水,也没有看到“芝盖”和“仙舟”。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白居易也发出了感叹:“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表达了未来是福还是祸,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无论是甘露之变,还是安史之乱,诗人深感世事艰难,仕途艰险。

杜牧年轻时,怀揣理想抱负,却遭遇政治危机。晚年时,国家衰败,不得不闲爱孤云,心随流水,实在可堪叹息。

慎行《初白庵诗评》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典赡风华。”你也这样认为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