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健康码需要提前几天申请(官方解答来了申领)

从今日起,杭州市启用“杭州健康码”措施,广大市民和拟入杭人员可自行在线申报,通过审核后,将产生一个颜色码。

杭州健康码实施“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即显示绿码者,市内亮码通行,进出杭州扫码通行;显示红码者,要实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在连续申报健康打卡14天正常后,将转为绿码;显示黄码者,要进行7天以内的集中或居家隔离,在连续申报健康打卡不超过7天正常后,将转为绿码。

特别提醒:拟入杭人员,必须申领到“绿码”后才能入杭。但不少市民也反映,申领“杭州健康码”遇到不少问题。

杭州健康码需要提前几天申请(官方解答来了申领)(1)

2月11日,杭州通过网络直播举行第十六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杭州市数据资源局副局长吕钢锋也回答了大家关切的问题。

记者提问:杭州为何要推出健康码管理,有何作用?在申请和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咨询解决?

杭州市数据资源局副局长吕钢锋:在公安、卫健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健康码已在支付宝端上线。杭州健康码是根据浙江省疫情防控责任令第2号,及杭州疫情防控指挥部令第34号要求,针对当前“三返”即返工、返岗、返学形势,及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分级分类管控需要,为了方便广大市民和待入杭人员正常出行,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所采取的一项数字化管理措施。健康码是一个新的探索,可能在使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也敬请谅解。如果遇到问题的话,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行咨询:第一,对一些常见的问题,我们会在支付宝端进行释疑;第二,在支付宝上还设有机器人客服;第三,在申领健康码结束时,会弹出“我要咨询”窗口,点击后即可受理;第四,通过上述途径仍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也可致电12345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咨询。

专家建议:宅家时每天喝5-8杯水,提倡多“家里一日游”

会上,杭州市疾控中心营养所所长朱冰介绍疫情防控期间饮食建议等相关情况。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已近月余,牵动了中华大地14亿国人的心。面对疫情,日常居家防护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做好防护与消毒;另一方面,对抗病毒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如何通过饮食提升免疫力?其实,我们国家前些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如果能够很好的贯彻的话,我们在疫情期间并不需要额外有太多的调整。针对疫情期间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等特定情况,国家卫健委食品司、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也分别发布了关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饮食营养专家建议,大家可以去网上查阅。我们在这里也简要的为大家梳理下这段时间的饮食与营养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针对我们的一般人群,特别是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减少外出活动,居家防疫的人群,对住院患者的膳食营养应该在医疗机构由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不吃野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的源头大家都很清楚,和野生动物脱不了关系,那么在膳食营养方面我们首先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这一点。所谓的野味营养价值并不高,还有引发各类疾病的风险。

二、保证充足的总能量摄入。不能因为居家防疫,外出减少就盲目节食,尤其是在机体要充分动员抵御疾病威胁的节骨眼上。

三、均衡膳食。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类营养素的全面补充。有三个要点。一是膳食品种要多样,荤素搭配。条件允许的话,每天不少于20种食物,每周不少于25种食物。二是多吃蔬菜水果。每日吃500g以上蔬菜,200~350g新鲜水果。三是注重优质蛋白质摄入,每天喝牛奶或酸奶300g以上,同时注意补充豆类和坚果。

四、多喝水。每天1500ml,家庭常用的杯子一般5-8杯。不能当做任务一次性灌这么多水下去,而是要在一天里相对均衡的多喝水。

五、规律作息多运动。这段时间,很多居民天天被迫宅在家里,有些朋友过得日夜颠倒,每天忙着在网上、手机上刷各类信息,免不了熬夜。但是抵御疾病,休息更重要。只有休息充分,体能才能恢复。在这里,我也呼吁广大在一线各类岗位工作的同志们,要注意劳逸结合,抓住一切机会休整,保证良好的状态应对防疫工作。另一方面,要多动动。只要不选择在人员密集的场所“扎堆”,对身体都是有益的。如果不便外出,在家也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活动一下。网上有段子说在家里一日游,有“阳台峰”、“床头山”、“沙发游乐园”,在家里围着这些转个圈,也比一直葛优躺要健康。

六、最后还要提醒大家的是食品卫生不能忽视。过期、不洁净的食物一定不能吃。虽然采购不便,也不能因小失大。节约固然重要,健康更重要。

杭州健康码下载和使用方法

杭州健康码需要提前几天申请(官方解答来了申领)(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