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配色参数表(解读配色设计原理)

◆◆运用色彩的本质◆◆

以形象感人

在很多情况下,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形象、外形很优秀的绘画作品或写真作品,不需要搭配多余的色彩,保持单纯的黑白双色就足以体现作品的魅力。色彩固然具有增强设计作品说服力的功能,但按顺序来讲,却是最后一一个决定因素。当然,通过色彩了解事物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但我却更多地从形象、外形入手。

在媒体上登载写真的主体时,确定写真的结构布局是最初的任务。随后是编辑、整理、搭配必要的文字要素,最后选择合适的色彩。

把握要传达什么样的效果,在充分整理信息的前提下,设计出让人感觉最舒服的形象、外形,同时统筹兼顾文字的版面编排,从视觉角度加以平衡。先确定版面设计的布局、平衡性和形象感,最后再考虑版面的色彩搭配。如果先从确定色彩搭配开始的话,整个工作过程就会很繁琐,给人本未倒置的感觉。

设计配色参数表(解读配色设计原理)(1)

三原色

那么,在选择色彩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理论呢?

首先,配色要以扩展色相范围为宗旨。所以,要充分运用红、蓝、黄三种原色。这本是学过美术的人都应该知道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被忽略。

"只用红、蓝、黄三色吗?”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但这三种原色中却包含着无数其他色彩,因此很多情况下,即使是黑白单色的设计版面,我也会考虑符合红、蓝、黄三原色概念的配色。与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无关,将色相有所偏差的不同色彩大体上归纳为三种原色。

之后,根据载体的特质,确定是要体现“精炼考究感”还是“炽热劲爆感”,是要体现“高雅精致感”还是“雍容华贵感”,然后据此设定色彩的搭配比例。就我而言,即使是同一色系的色彩组合,也要考虑色彩的搭配比例。

设计配色参数表(解读配色设计原理)(2)

扩充色相范围,体验丰满效果

单一色系色彩的运用容易形成荒凉、凄冷的印象,所以互补色、对比色是经常使用的配色方案。

在同一色系的色彩组合中加入互补色,可以使人感受到色彩的温度。要表现出触动人心的设计效果,就要使色彩尽量丰满,扩充色相的范围。

实际上,即使在色相差异没有红、蓝、黄三原色那样明显的情况下,色彩也是可以进行分类的。设计师、绘图人员以及任何心思细密的人都可以在这一点上区分色彩的使用方法。

总之,扩充色相的范围,充分展现12种色相的设计方法,可以使设计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效果。

设计配色参数表(解读配色设计原理)(3)

最近的流行设计似乎是将色彩数量控制在最少的范围内。这样的设计作品总会让人感觉温度比较低。与此相关的是,我发现最近15年来,蓝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感知。在计算机等数字世界中,蓝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色彩。因此,大家对蓝色比较认同。这种倾向还在继续,但最近也正在发出一些新变化。这种对色彩的感觉是与时代、社会的景气程度密切相关的。

设计配色参数表(解读配色设计原理)(4)

尽管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会有所变化,但运用原色搭配其他色彩的方法仍然是最易打动读者的组合搭配。色彩越素雅,所形成的视觉冲击效果就越弱。

喜欢素雅的色彩还是时尚的风格,这与个人的文化程度与心灵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在尽可能面向大多数人传递一种信息、营造一种印象时,通过明了化的原色、互补色等配色方案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

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人会认为淡雅的色彩是“美”的。这并不矛盾,虽然画面失去了原色的力感,但增加了凝炼与素雅。

设计配色参数表(解读配色设计原理)(5)

当然,即使是浑浊的色彩,通过不同的组合搭配也可以给人熠熠生辉的印象。因此,所有的色彩都是美丽的。我认为,根据不同的方法,所有的色彩都可以被表现得很美。我经常会选择富于变化和节奏感的配色。

设计配色参数表(解读配色设计原理)(6)

色彩感

成长环境会对人的色彩感产生很大的影响。我的家乡在九州长崎,那里和北方的寒冷地区相比,环境和大海的颜色都是截然不同的。我之所以喜欢五彩缤纷的颜色,喜欢富于变化和节奏感的配色,可能就是受到具有丰富文化、历史背景的家乡的影响。虽然我的作品中也会出现色彩比较少的设计,但灰色等无彩色基本不会出现。

当然,不经常使用黑色和灰色也是考虑到这种无彩色与媒体宣传的目的不相符。对于媒体而言,只要存在传递信息的功能,明快的“闪色”和“华丽色”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

年轻的设计师要想掌握这种色彩感的话,需要怎样学习呢?

事先掌握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关于色彩对心理的影响等,设计师如果没有理解色彩的基本理论,是很难理解的。

学生时代的大量绘画练习磨练了我的色彩感以及对配色效果的把握。

另外,面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色彩表现时,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的话,该如何表现呢?如此一来,生活环境就成了无处不在的训练场。只有在这种不断摸索中能够享受到快乐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设计师。

设计配色参数表(解读配色设计原理)(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