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简述(一场破碎的梦境)

20年前,克里斯托弗·诺兰在他而立之年拍摄了一部“神脑神片”《记忆碎片》,其中精妙的叙事结构震撼到了全球影迷,这是一部具有强烈虚幻主义色彩的黑色电影代表作,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叙事手法和内容表达、主题呈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契合度可以用“天衣无缝”来形容,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实现了语义层面的完美融合,探讨“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高深哲学问题。

关于《记忆碎片》的叙述分析文章层出不穷,而大部分围绕在单纯叙述结构层面的分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主题的关联,今天我想从电影符号和心理黑色电影这两个层面来解析一下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能打动观众的深层原因。

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简述(一场破碎的梦境)(1)

心理迷宫映射叙述的去碎片化,纡曲的时序成为导演风格的体现。

电影是时空的艺术,也是导演风格的重要体现,在生活中,时间是单向度不可逆的,而在影片中因为蒙太奇手法的存在,可以让时间在同一空间并行存在,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存在于不同空间中,时间具有了多维度、可逆转的特点。

以《记忆碎片》为代表涌现出了《穆赫兰道》、《前目的地》等一大批黑色类型的电影,其核心就在于纡曲的时序风格,利用心理迷宫和哲理思考体现出去碎片化的特点,关注的是打乱思维习惯之后出现的思维方式转变和心理困境问题,碎片化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将影片剪成了40多个不同的段落,每一个段落都具有时间的不确定性,构成了对未来的无限延展可能性。

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简述(一场破碎的梦境)(2)

这种叙述手法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将原本的非线性叙述风格通过零散化地布局呈现出放射形状,让观众在脑海中对时间进行选择拼接,呈现出的是莱昂纳多慌乱的内心世界和绝望的人生体验,带有先验性地探索“个人行为的意义性”,他见证了选择的多样性和人生目的的探索性,从无序逐渐走向了光明,使影片具有了自我意识和后现代表现形式。

叙述者对时间的操纵体现出了一种黑色精神,选择“怎样的形式解决”远比“去不去解决”更为重要,这就是对于自我人生的重新定义编排,解决了人生困境的谜团,让观众更关注于生命意义本身。

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简述(一场破碎的梦境)(3)

多重符号转码实现非线性叙述结构的线性化,缝合了叙事的缝隙。

在电影中,电影符号需要经过编码解码的过程才能传递到观众眼中,这些具体的意象往往是精心选择的结果,让有代表性的物像形成电影符号,多重电影符号形成非线性、视听化的含义转码,传达出无形的时空理解力,从而起到完成叙事架构的目标,这其实就是非线性叙述结构的线性化。

比如影片中的照片,正常的叙述风格是拍立得抖动状态下照片愈发清晰,可是在莱昂纳多手中照片却出现了抖动变成空白的情况,这种逆转的做法暗示出了影片倒叙的叙事结构,通过一个简单的物像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进而放大符号的引申含义,让叙事意义融入到主题表达的内涵框架之中,这体现的就是曲径通幽的叙述效果。

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简述(一场破碎的梦境)(4)

与传统的线性叙述结构相比,电影符号是一种美学上的升华,告别了单纯讲述式的说教方式,提升叙事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深层探究影片的文化内涵,这是特别高级的一种表达方式,传递出的信号感和信息量却数倍于传统叙述方式。

符号转码中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比如多次重复出现的物像:莱昂纳多给妻子打针的针头,妻子遇害时的瞬间镜头、莱昂纳多抽屉中的圣经等等,这些都拉近了观众与表达者之间的距离,通过观者的生活常识去判断诠释这些符号含义,有利于揭开故事的真相,同时也缝合了叙事的缝隙。

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简述(一场破碎的梦境)(5)

失忆和记忆双重矛盾构成叙述底层逻辑,黑色和彩色穿插因果链条。

莱昂纳多失忆的状态通过立拍得、纹身和笔记在追寻记忆的来源,这个前提条件作为叙事的底层逻辑构成了对整个世界的全新架构,他的追凶过程其实就是揭开世界真相的探寻之旅,逻辑建立的前提条件往往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存储,比如大象能活到70岁,与它众多经验教训的累积不无关系,鱼的记忆只有七秒,必然会诞生很多”灭顶之灾”,而大象则能轻松躲避。

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简述(一场破碎的梦境)(6)

莱昂纳多失去的是短期记忆,这时考验的就是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之间的冲突与包容,诺兰采用了纪实性手法,用黑白色和彩色的符号特点,揭示了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这是一个叙述迷宫,彩色正向叙述,黑白逆向回忆,共同组建起关于生活场景的跨越式叙述,增强了心理迷宫的混乱程度,两种鲜明的符号对比衔接起了各个分散化的情节点,成为了揭开迷宫的关键。

黑白电影作为电影工业化的初始产物,早期因现实性的粗粝和表达性的偏执受到电影人的喜爱,可是彩色电影却具有强大的戏剧张力,通过两者的融合交融有时会产生干扰的情况,有时又是对因果链条的完美补充,诺兰隐喻的就是工业体制内色彩对于叙事空间的现代含义,指向的就是环环相扣的细节揭秘之后带给观众的体验感和新鲜感。

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简述(一场破碎的梦境)(7)

从具象到抽象,反复出现的符号具象升华了心理黑色存在主义的主题。

诺兰导演借助图像符号的具象性,放置在抽象符号的高度去体现其抽象含义和联想意义,引发观众做出深层思考。莱昂纳多过于依赖于记忆本身,一直处于寻找复仇对象的过程中,可是却始终被人利用,这种焦灼的善恶对立关系通过基础叙述情节升华为对现实的思考,其中每一个符号都具有深层的哲学韵味。

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简述(一场破碎的梦境)(8)

观众被带入了剧中人的角色视点,随着角色的行为在展现黑色电影经常出现的话题,比如生命与虚无之间的存在主义思辨,孤独个体在融入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异化问题,生命的荒诞与命运的无奈之间的关系,暴力偏执与和谐共处的人际交往关系,这些多重维度的思考就是心理黑色电影经常被反复提及的话题。

格式塔心理曾指出“人脑或心灵天生有将零碎片段、抽象物品完整化的能力”,这也是莱昂纳多一直自信“没有消失的思考能力”的来源,他所谓的“海量信息”在观众眼中看似可笑,却是另一个维度的思考逻辑,这与观众的全知视角密不可分,莱昂纳多依靠这些海量信息做出的判断,与我们处于人生不同阶段做出的判断如出一辙,比如身为孩子与成人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就是大相径庭的,这就是信息化带来的人生价值观改变,这些都根植于每个人的性格本能之中,通过具体物像进行升华,这也算是诺兰导演的强项之一了。

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简述(一场破碎的梦境)(9)

结语:

电影符号和心理黑色电影与叙事结构密不可分,两者牢牢构成了本片的两翼齐飞,通过物像化的表现形式、缜密的思维逻辑、色彩的两极分化和哲学的深入思考让观众体会现实与虚幻、存在与死亡、记忆与失忆等对立统一的深层含义,加深了我们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