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秋往日出日落(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春来秋往日出日落(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1)

竹子,是一种普通而常见的植物,它没有牡丹雍容华贵,没有桃李妖冶艳丽,也没有兰花淡雅清芬,但它高直挺拔,中空有节,凌寒傲霜,经冬不凋,所以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与吟咏。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的《淇奥》一诗,通篇皆以竹子起兴,借绿竹的青翠傲岸、坚贞不屈来赞美君子的美好品性,高风亮节,从而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

东晋书法家王微之生性疏狂,却嗜竹如命,即使是在别人的宅第小住,也要命人在空地里种上竹子。别人不解,便问道:“不过暂住,何必劳烦?”微之一番严肃地啸咏之后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也!”

无独有偶,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虽然爱吃肉,但是在竹子和肉之间,苏轼却毫不犹豫地这样选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爱妃娥皇和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哀哀悲哭,其眼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点点泪痕,遂成斑竹。

刘禹锡因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官朗州以后,依当地的迎神曲写了《斑竹枝》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看似在题咏湘妃旧事,实际上刘禹锡是以屈原自比,抒发了自己在他乡异地,夜深人静、明月朗照之时,内心因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的无限悲愤与幽怨之情。

春来秋往日出日落(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一生画画,只画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

由于极钟情于此三种之物,郑板桥画笔下的兰、竹、石,均达到了形神兼备,精妙绝伦的水平,尤其是画葳蕤绿竹,世间更是罕有对手。

这首经典的《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它写了一丛生长在破岩中的竹子,虽然根基贫瘠,但它毫不自弃,而是紧紧用力,咬住青山,历经风吹雨打,忍受千磨万击,依然昂首挺立,顽强生存的姿态与情景。

郑板桥自幼丧母,和父亲靠卖画为生。后科考屡试不第,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却终因官场黑暗而去官。但不论何时,不论何事,郑板桥从不低头,从不妥协,也从不苟且。

所以郑板桥笔下的这丛竹子,它不仅仅是竹子,它是郑板桥光明磊落、坚贞不屈的人格写照,也是一种高尚气节和凛凛风骨的象征。

春来秋往日出日落(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3)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曾任山东潍县知县,虽然他在此任上的时间并不长,但郑板桥为官一天,便为潍县的百姓忧虑一天,真正体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清官意识。

即使公务之余,躺在县衙的宿舍里,郑板桥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也仿佛听见了当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郑板桥说,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事,都在牵动着我们内心的情感。

正是因为郑板桥具有深切的爱民之心,所以他才会在灾年,未经上司同意擅自开仓赈济,从而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诬告罢官。

春来秋往日出日落(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4)

但是郑板桥对于罢官根本无所谓,从此悠游于江湖之上,随意地写诗,惬意地作画,或许更适合他那颗孤高不凡的灵魂。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首诗。这首诗虽然用字简单,但内在的气质非常威猛凌厉,充分体现出一代帝王的雄心与霸气。

朱元璋说,你看那竹子被厚厚的大雪压弯了腰,枝头眼看要沾着地上的污秽了,但最后还是没有陷身泥淖。等到天刚放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那竹子就会抖落积雪,继续昂首站立,与天比高!

朱元璋出身贫寒,幼年时一度乞讨,还曾入寺为僧。但他从社会的最下层爬上皇帝的高位,就一定有他过人的智慧与品格。

这种过人的智慧与品格就是,从来不接受命运既定的安排,而是顽强地搏击,英勇地战斗;并且从不服输,从不认怂,相信自己绝非凡种!

在朱元璋的胸中,一定经常充溢着这样一股英雄帝王的气概,因此他才能够活力满满,自信满满,最终横扫元庭,席卷天下!所以说,《咏竹》这首诗便是朱元璋在托物言志,那毫不屈服、壮志凌云的雪竹便是朱元璋自己。

竹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种历史,人们伴竹而居,杖竹而行,以竹为笛,砍竹为筏,竹子的实用性不一而足。

然而,最让人们难以忘怀和肃然起敬的,还是竹子的高尚节操。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

自古文人多爱竹,但竹在诗人们的笔下,风姿情韵却各不相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王维的竹;“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是孟浩然的竹;“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这是杨万里的竹;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自然是苏东坡的竹。

竹,傲骨迎风,谦虚有节,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永远是最美的风景。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唐诗宋词古诗词》专栏作家。已出新书《生命的突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