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郑板桥传世的名言(吃亏是福和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郑板桥传世的名言(吃亏是福和难得糊涂)(1)

文/芨芨草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一生留下许多“名言”,也题过几幅匾额,其中有两幅最为脍炙人口,分别是“吃亏是福”和“难得糊涂”。

这是郑板桥对于世人的警示,也是他自己的处世智慧。我们都知道郑板桥最擅长的是画竹。在世人眼中,竹是君子的化身,正直、挺拔、坚韧、长青(清)。这样的品质,正是郑板桥所拥有的。所以,他喜欢画竹,也是以物喻志。

一个人能够在青史上留名,自然是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的。郑板桥的一生中,挑出他任何的一样特长,都足够后世留芳。人们一提起他,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他的画,他的字,但我更多地认为,一个人,自身的品质比才华更重要!而郑板桥留给后人的,其实是一个立体的形象,他的字,他的画,他的文,他的人品,都是人们津津乐道又无不叹服的地方。

郑板桥在乾隆年间为官。提起乾隆,自然还会想起另外一个人:和珅。和珅本身是一名贪官,因为有他的存在,朝廷的为官者,也大多以“贪”为出发点,所以整个朝廷的风气其实很不好。

在这样的环境下为官,郑板桥却要保持清洁廉正,谈何容易?但他又知道,以一己之力,难以改变整个朝廷的风气,因为当时乾隆十分宠信和珅。虽然改变不了什么,但做好自己,还是可以的。在混浊的世道中,保持自己的清洁,正是郑板桥的处世智慧。

郑板桥所题下的两幅著名的匾额,既是对世人的警示,也是自己立世的态度。这两幅题词,是有典故在里面的。

难得糊涂郑板桥传世的名言(吃亏是福和难得糊涂)(2)

◆吃亏是福

这个故事,其实和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的《三尺巷》有相似的地方。我想当初郑板桥写下这题词的时候,会不会也是想到这个典故。

郑板桥虽然自己在朝廷做官,但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做法。他的兄弟们,务农的务农,做生意的做生意,他都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给予关照。

郑板桥有一个弟弟叫郑墨,在家种田。有一天,郑墨给哥哥写信,说老家的房子,因为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家里想重修,但是邻居不同意,说墙是他们家的,郑家没有权利拆墙。可是郑家持有房契,上面分明写着那堵墙是郑家的。两家人把官司打到了衙门。

郑墨心里气不过,就写信给郑板桥,让他出面。郑板桥不想因为这样的事而让自己有了“以权压人”的名声,再三思虑之后,给弟弟回信,并写下了“吃亏是福”的条幅。

郑墨接到哥哥的信后,开始很不理解,但也听从哥哥的劝告,息事宁人。后来,郑墨经历了更多事之后,终于明白哥哥说的“吃亏是福”的真谛,便把条幅装裱起来,作为家训,传承给郑家后人。

确实,郑板桥是智慧的。因为,这一墙争来又有什么用呢?既伤了邻里和气,又有失自己做人处世的立场,实在是得不偿失。

难得糊涂郑板桥传世的名言(吃亏是福和难得糊涂)(3)

◆难得糊涂

在《广陵奇才—郑板桥》中,记载了郑板桥的一段“心路历程”。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当官,当时地方经济很穷,他自己又廉洁,自然也是洁身自好。有一天,他坐在大堂之上,望着县衙四壁空空,四周寂然,仿佛是在三界之外那般清静。看到这样的景象,郑板桥忽然觉得:人的一生,忙碌辛苦,或为名利争斗,或为俗事纷争,可是到头来,又能得到什么?如果人不要那么精明,不要什么都去争去斗,糊涂一点,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可能心灵就安宁了。可是世人,又有几个能够做到这样呢?

想到这里,郑板桥提笔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字,既是自己的顿悟,也是对世人的忠告。而他的人生,也因为这样的豁达而更加出尘脱俗。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郑板桥的字也好,画也好,都是他自身品质的一个折射。所谓“文如其人”,同样的道理,字如其人,画如其人,透过他的字,他的画,便能看到他的为人处世。这样的人生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你说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