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语言传播生动而充满智慧)

本文系作者你好欧派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语言是人类使用最久远而且十分具有表现力的传播媒介。语言生动而智慧,常给那些反应生活的思想以一种美丽的表达方式。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也具有若干特点,掌握这些规则,一定的能对你有所帮助。例如,坏事最容易传播“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积善三年,知之不多;为恶一日,闻于天下”,这意思是说坏事比好事传得快、传得远。人们更容易传坏事,并不等于都喜欢坏事,而是因为坏事通常具有反常性,好事具有正常性。

语言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语言传播生动而充满智慧)(1)

语言

假如某人在街上偷了某件东西,被人抓到,就有了反常性,也就传开了。由于社会中各种人的利益不同,各种坏事侵害的客体不同,所以就具体某一件、某一类坏事而言,并不是所有传播主体都乐意传,比如一个国家的当权者、一个社会的管理者,一般是不喜欢诸如社会动荡、动乱之类的忧讯传播的,封建帝王甚至斥之为“妖言惑众”。因此历来就有“报喜不报忧”、“隐恶扬善”等谚语和成语。

语言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语言传播生动而充满智慧)(2)

封建帝王

人云亦云跟着传。人有从众心理,一种流言来了,就会有不少人跟着传,所以有谚语说,“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一传十,十传百”。传得既广且快,“人口快过风”。传的人多了,相信的人也就多了:“一人传虚,千人传实”。原来是捕风捉影的事,后来却信以为真,就像“一犬吠影,百犬吠声”,一条狗望到一个影子叫了起来,众狗也跟着叫起来。有谚语说,“流言止于知者”,就是了解真相,或者肯动脑筋,就会自觉停止传播流言。

语言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语言传播生动而充满智慧)(3)

从众心理

视觉比听觉更可信。人的视觉和听觉都是用来接受信息的,但视觉感受往往比听觉感受更亲切、更可信。许多谚语说到这个道理,比如,“闻名不如见面”、“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方为实,传言未必真”、“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而且,就见来说,“远观不如近睹”,也就是远看的可信度又低于近看。正是由于耳闻不如目见,电视的可信度高于广播,因为它比广播优越的是,除了都用了听觉以外,还动用了人的视觉,在同样的时间里,受众得到的信息比广播多得多。

语言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语言传播生动而充满智慧)(4)

听觉

隐情、秘事不可传。中国关于私事、秘事不可传的古训甚多,如“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知人秘事者不详”、“家丑不可外扬”等。还有许多谚语,如“打人莫打脸,揭人莫揭短”“打人莫打人痛处,骂人莫骂人羞处”“挖破纸窗容易补,伤人阴德最难修”,谚语告诫对人过去发生的有过失的事丢脸的事、有难言之隐的事不能提,否则会给人造成伤害太大,以挽回。这些观念与西方隐私观念相一致。

语言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语言传播生动而充满智慧)(5)

隐情

但西方人把保护隐私作为人权的一个内容来看待,侵犯别人隐私是侵犯人权以有“隐私权”一说。无论侵犯隐私会不会招来直接麻烦,都不去侵犯。但是,中国人没有隐私权的概念,似乎是因为从践中总结出谈论别人私事、秘事,常会招致很大祸害的教训。以一旦感觉到不会招致祸害,还是津津乐道谈论别人的隐私。

语言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语言传播生动而充满智慧)(6)

保护隐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自《老子》的这句格言是说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谚语说,“好话不好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讲金玉良言往往不中听。“虎在软地上易失足,人在甜言里会跤”“说嘴郎中无好药”。这是讲那些动听的话,往往对人没有好处。“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之”,这是说1000个随声附和的,不如一个据理力争的,这些谚语,在今天大众传播大显神通的时代,仍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芒。

参考资料

《老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