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得过诺奖吗(我们来照例聊聊村上春树吧)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今天晚上,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将揭晓。近几年,每次诺奖文学奖揭晓前夕,关于村上春树“陪跑”的调侃就会出现。反而今年,大家倒是都消停了很多,不提陪跑这事儿了。

曾押中了莫言获奖而名扬天下的Ladbrokes公司,在10月11日公布的最新诺贝尔文学奖赔率里,还是很看好村上春树,将他放在第二位,紧随非洲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村上春树也一直是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中,读者熟知度最高的作家。

诺奖揭晓前夕,书评君跟大家分享这篇围绕着村上春树文学世界的评论。然后,一起期待晚上,诺奖评委们给我们的惊喜(或惊吓)吧。

村上春树得过诺奖吗(我们来照例聊聊村上春树吧)(1)

性、孤独、死亡以及爱无能

——关于村上春树的碎思

撰文|蔡朝阳

10月份了,又是诺贝尔瓷砖奖要颁发的时候,不由得想起莫言获奖的那一年,跟人打赌,我说莫言获不了奖,若莫言获奖,我将家里所有诺奖作者的书全烧了。结果如你所知,后来每个人遇见我,都问,你烧书了没。其实这一年,我押宝押在村上春树身上。之后很多年,我都押在村上春树那里。

暑假的末尾,我们几家好朋友去坐邮轮,在福冈停靠了一日,下船时,一部分人去免税店了,我带两个孩子去了一个购物中心。这个购物中心里面有个书店,我一眼就看到了村上春树的文集,拿下来摩挲了一会儿,日文直排,没法看,便也没买。后来在无印良品里,有一位粗通中文的日本人,操着很不标准的中文,来跟我搭讪。我就跟他聊村上春树,结果我在说“村上春树”时,他居然一下子没明白,这位作家的中文译名和日文原名对应不起来。后来总算弄明白我在说谁之后,他才说,啊,他是千年陪跑的。

我确实蛮喜欢村上春树的,只不过与人家不同,比我年轻的小朋友,把村上春树作为青春教科书,而我的青春教科书其实是米兰·昆德拉。村上太流行了,以至于我一直将之当做流行读物,不肯去读。这就叫媚雅。我都不记得为什么会去读村上了,总之也是因为某种契机,突然就去读村上了。但我第一次读村上,确实已经是36岁之后了。这个年龄读有一点好处,就是自己有一定的阅历,有很多阅读的经验,所以看到的内容就跟年轻时不太一样。

村上春树得过诺奖吗(我们来照例聊聊村上春树吧)(2)

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

后来,村上的小说全部读完,自以为了解了一点。比如,一般而言,村上为什么不获诺奖,有很多评论说,那可能是因为他还是偏流行了一点。用轻与重来打比方,村上比较轻。我们看诺奖的作品,莫言我们不谈,绝大多数都是有很深的人道主义底色的,随便列举几个,就可以印证我的说法。

但其实未必这样,我觉得村上的人道主义底色也很重。我曾经把村上比较重要的三个小说拿来比较,分别是《挪威的森林》,《拧发条鸟日记》和《1Q84》,我发现村上从纯粹的个人主义,走向了普遍的人道主义。

《挪威的森林》,我比较在意的是这个小说的时代背景,这是狂飙突进的60年代。这一点比较有意思。在全社会都泛政治化的时候,在不左不时髦的年代,村上果然选择了不时髦。所以《挪威的森林》其实有一种冷嘲,村上的深刻在于,他远离政治,而关注到个人的感受本身。这里我们可以联系到另一个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雪的父亲,是位作家,他总是紧跟时代潮流,但他最终是一个不成功的作家。所以很有趣的是,作家之所以是作家,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在于,他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盲目追赶热点,就变成“圣之时者也”,因为写作于他,根本不是纯粹的内心的需要,而是一种才艺、一种经营,甚至是一种生意。所以读很多村上小说,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文本互证,可以窥见村上的立场和态度。

《拧发条鸟日记》大概是村上小说里离现实政治最近的一本。故事当然还是虚构的,村上在这个小说里实现了不同时代的穿越,从现实的政治,到日俄战争,比较有意识地将黑暗与光明的对立放在了小说里。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过渡性的作品,就小说技术而言,这个小说十分可观,但就小说本身最重要的隐喻而言,显得比较仓促,以至于显得有些脸谱化。这个小说里最有趣的是“井”的意象,冈田没事就蹲井里,在那里冥想,后来,最重要的击杀就是发生在冥想中的。关于井的意象,我们可以另文再谈,因为井是一个现实处境,也是含义丰富的象征。总之我觉得这个小说,是《1Q84》的一个准备,村上在从纯粹的个体视角,转向比较大的关怀了。

于是就有了《1Q84》。这个小说其实是向《1984》致敬的。这个书里,爱情不是唯一重要的内容。而从集体主义的迷狂中醒悟,回到个人的立场,然后从个人的立场追溯生命的意义,这才是《1Q84》最核心的部分。所以《1Q84》相比于村上以前全部的小说,具有更多的普适性价值,也是村上更为深入的思考。是以,在耶路撒冷获奖时,他的演讲是“鸡蛋与高墙”。村上如果没有写出《拧发条鸟日记》和《1Q84》,那么,他发表题为“鸡蛋与高墙”的演讲,是不够明确的——那时候他还常被人误解是小资的读物。但有了《拧发条鸟日记》和《1Q84》,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两个小说有重量,耶路撒冷这个演讲的内容,是村上这两个小说创作主题的自然衍生。

村上春树得过诺奖吗(我们来照例聊聊村上春树吧)(3)

性与孤独

村上的小说里,性的描写实在太多,有些连我都还觉得很露骨,饶是年近四十才读,也还会吃惊。那么为什么,村上要有那么多的性描写呢?

因为,性是对孤独的最深安慰。

村上的主人公都是现代都市的男女,生活在物质非常充裕的时代,一言不合就环球旅行,一言不合就纸醉金迷,但是现代都市有一个极大的毛病,就是,每个人都很孤独。这不是说孤独是现代人才有的现代都市病,而是说,现代都市,使得孤独被凸显了。

这一点我甚为认同:我们生来就是孤独。人和人之间,归根到底是无法沟通的。这是孤独的最深重最黑暗的本质。比如有两种孤独,浅一层就是,我们在一起,但我们彼此漠不关心,卡夫卡的《变形记》大致上在这一层面。更深一层的孤独则是,我们在一起,想要彼此理解而不能,因为,这是由人的存在的本质决定的,沟通的不可能。

村上的每一本小说,都在写孤独。所以这是一个存在主义者,这个开过酒吧的男人,在跑马拉松的时候,他会想起,他就是整个世界的全部,但另一方面,他只有自己才能跑完艰苦的马拉松。悖论就在这里,一则孤独是存在的本质,一则,人又无法独自面对孤独感与深渊感,所以一再在孤独、寻求、孤独之间徘徊。加缪早已有伟大的象征,就是西西弗斯神话。

村上小说里的性,承担了对孤独的安慰的作用。村上很多次描写酒吧里陌生男女之间的交往,初次见面便可以上床,这里面最深刻的原因就在于孤独感。看了那么多日本文学,发现这个民族对于孤独的体验深远得很。比如有一个叫佐野洋子的绘本作家,她也有关于孤独的作品,就是《活了100万次的猫》。在遇到白猫之前,这只虎斑猫始终孤独的生活着,作为宠物,它有过数不清的宠爱它的主人,但是虎斑猫仍是很孤独,这就是孤独之为孤独的最要命的地方——很亲密,但是不能彼此关心。

佐野洋子给出的答案是爱。只要有爱,那么一辈子也就足够。这一点其实比起村上春树大多数作品来,还是显得太明亮了。在村上的大多数小说里,只有性,没有爱。比如《1Q84》里,男主人公天吾一直与一位少妇保持着肉体关系,但天吾自己也知道,他并不爱她,因为他爱的是青豆。但即便是这种没有爱的性,仍是给了少妇和天吾极大的抚慰。

还有一种,是主人公很渴望爱,但不知道他们所要的爱究竟是什么。因为爱是不可把握的,而性至少有一点可取之处,便是,性是事实,是物质性的,而爱太缥缈。

但这里又有另一个问题。村上总是将性描写得十分美好。当然性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我不否认,可是我也总是纳闷,村上的性描写,将这种美好描写得太美好了,甚至超越了性的美好本身。真的需要这样吗?比如《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这个小说里描写主人公男女的性爱,村上简直是用了一种宗教般的话语来描述。我想这恐怕真是道理的所在:确实,在村上的小说里,没有宗教,性就取代了宗教的地位。这一点,罗素的话也可以作为证据: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村上春树得过诺奖吗(我们来照例聊聊村上春树吧)(4)

性与死亡焦虑

村上写了太多的死亡。当然爱与死,本来就是文学的母题,当然也是日本文学一个母题。如果读过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就会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不过村上的死亡书写,跟上面三个人还不一样,因为村上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在村上的小说里,现代病更加明显一些。比如,在很多人身上,都有这个死亡焦虑,因为死亡焦虑,导致很多最后自杀。而对死亡的书写,其实是一种对死亡焦虑的释放。

《挪威的森林》里,最著名的死,便是木月的死。木月17岁,将自己反锁在汽车里,用汽车尾气使自己窒息身亡。与木月可以形成对比的是多崎作,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个小说里,一开头就说,从读大二那年的七月底起,直到次年一月,多崎作几乎只想着死这一件事。但多崎作最后竟然没有死,因为他选择了承担,并且最后在追溯事实的过程中,做到了跟过去的和解。这样,多崎作就不用去死了。

在村上那里,死亡是一种对意义的追问的方式。即是说,人的生命,必得是有意义的,而意义感是人之为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追问。在死亡横亘面前的生命中,逼问这一生意义何在,是一种必然。

那么,在这个前提之下,村上小说中的性爱,其实起到了缓解死亡焦虑的作用。但要命的是,只是缓解,却不能解决。

仍以《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为例,这是一个中年危机的故事,而中年危机的核心便是死亡焦虑。年少时我们可以有梦想,中年时发现生命过半,少年时的梦想却无迹可寻,人生虚度的恐慌便会攥紧一个人。所以为什么人到中年容易庸俗,这是最根本性的原因,因为不再有梦想,也没有能力继续不断自我超越——猥琐的中年男人和不再注重尊严的中年大妈就是这样炼成的。

不客气的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的主人公“初”,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男人。他30岁结婚,依靠岳父的财力,开了一家酒吧,物质生活优渥,家庭生活美满,但是他却始终觉得缺少了什么。所以初面临的,无非是中年危机而已。意识到自己的中年危机,说明初还是不错的,至少他在考虑自己一生的意义。当然也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本能。说句题外话,为什么中国男人很少有理性的对自我中年危机的认识,因为中国男人基本上很少去关心自己的心灵嘛。

说说岛本。在初的中年危机里,少年时代的情人岛本突然出现了,成了拯救初的无望生活的一根救命稻草。但岛本最后又消失了,尽管他俩的性爱被村上描写的可歌可泣。我在读这个小说时,时常怀疑,即便在小说中,岛本也可能只是初的一个梦境,因为岛本的来到是无缘无故的,岛本的消失也是无缘无故的,村上什么也没有交代,只是在黑夜里,她突然出现,然后又毫无预兆地消失。留下初一个人,还停留在他的中年危机中。那么怎么办?

所以中年危机也好,死亡焦虑也好,性爱也不能拯救,爱情也不能拯救,怎么办,里尔克说的很好:哪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1Q84》里,青豆和天吾最后终于在一起了,他们从小学阶段失散之后,彼此寻找了20多年,最后终于找到,“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有了一个童话般美好的结局。这不是村上的风格。你就让他们在一起吧,在一起20年,再来看看他们,如何在琐碎的日子里,重寻意义。所以最好玩的故事是那个经久不衰的爱情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好浪漫啊。但恶毒的导演最后拍了续集,他们失散之后重逢,后来他们结婚了,生了两个女儿,于是,各种鸡毛蒜皮、拌嘴吵架——狗血,才是生活的真相。

村上春树得过诺奖吗(我们来照例聊聊村上春树吧)(5)

爱无能

我以前写过很多鸡汤性的文字,都搞得像名言警句一样,读来琅琅上口,比如:

唯爱与美传之恒久……

你相信奇迹,奇迹必然在你身上发生……

超越时空的永恒好奇……

在晦暗时代期待一种启明……

纵然赢得全世界……

写给永恒的情书……

我不否认在写下这一个句子的时候,基本上是相信这个句子的。但就像村上的小说那样,高潮只有一瞬间,留下的黑暗无边,才是永恒存在。我们谁又不是在低级、嘈杂、乏味、琐碎、无聊、毫无意义之中,度过一天又一天呢?然后自我灌点鸡汤,又打起精神,去迎接崭新的无聊与琐碎。

断续于2011-2016年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村上春树得过诺奖吗(我们来照例聊聊村上春树吧)(6)

直接点击 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村上春树得过诺奖吗(我们来照例聊聊村上春树吧)(7)

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独家发售“大家小书”系列丛书~~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