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孔融让梨(为什么人太聪明也是一种病态)

不 为 无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作为儿童教育的典型范例,三字经里也有: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然后对于孔融后面做的事情和结句,却鲜少有人提及。为什么人太聪明也是一种病态,且看孔融让梨的“千古骗局”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为什么人太聪明也是一种病态)(1)

年少聪颖,常获赞誉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

讲的是孔融四岁时与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

在拿梨的时候,其他兄弟都捡大的挑,

唯独他拿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时,他说:

“我年龄最小,所以应该拿小的”。

这个故事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

流传了上千年,

并将其作为儿童教育的典型范例。

《三字经》也明确记录了“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

三国时有名的道德楷模,一代名儒。

这个4岁就懂谦让的小孩子,

在十三岁时又因为孝道扬名。

这年,孔融父亲孔宙去世,

他哭得死去活来、悲痛过度,

以致于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

并没有丝毫的矫饰,

可见他对父亲的孝顺。

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为什么人太聪明也是一种病态)(2)

自以为是,祸及亲友

他所展现的聪明,让他名扬四海,

但作为他的家人非常的不幸。

在孔融十六岁时,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

侯览密令州郡捉拿张俭。

张俭因为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

于是逃到孔褒家中,

不巧这时孔褒不在家中。

孔融时年十六岁,

张俭以为孔融年轻,

故未曾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

对张俭说:“虽然哥哥不在,

你既是哥哥的好朋友,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吗?”

后来事情泄露,孔褒、孔融兄弟则被捕入狱。

官府不知他们二人究竟是谁获罪。

不料,孔融说:“这是我的错,要杀就杀我吧。”

孔褒说:“那是我朋友,,还是杀我吧。”

两人的母亲一看,立刻说:“还是杀我吧,保全我两个儿子。”

孔家三人争死的场面轰动全国,

上报皇帝后,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

孔融因此事而闻名乡里。

这时候孔融十六岁,年龄也算不小了,

在生死危机的关头还想着替兄长承担罪责,

可见他的孝悌不是假的。

孔融小时候让给哥哥一个梨,

长大后哥哥还他一条命,

这种做法实在不怎么有智慧。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为什么人太聪明也是一种病态)(3)

刚愎自用, 草菅人命

可孔融并没吸取教训,

还把此举发扬光大,丢了妻子儿女的性命。

《御览》记载:“孔文举为北海相,

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当年孔融父亲死的时候,

孔融哭得死去活来,

以致于别人的搀扶才能行动。

现在看到别人在坟前哭,

却丝毫没有憔悴的颜色,

就因为这样就把人家杀。

他的左丞相者劝他结交曹操,

现在势力很大,可以保护北海国。

孔融认为自己是一代名儒,孔子正统自居,

不愿意为谁低头,因此又杀了左丞相者。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为什么人太聪明也是一种病态)(4)

自以为是, 祸及亲友

过几天,孔融没有依靠,被袁谭进攻。

孔融认为,他是一个读书人,

必定能用正义感和道德感去感化袁谭。

所以他对士兵们说:“你们冲吧,

我们是正义之师,绝对能打败歪门邪道”、

他则在府衙内保持名士的高风亮节,手握书卷,一派祥和。

打到城内士兵只有几百人,

攻城的箭镞像下雨一样降落下来,

孔融立刻逃走来不及带上他的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母子三人全部被袁谭杀害。

但是聪明的孔融觉得,这有什么关系,

大丈夫应该匡扶正统(汉室),

老婆如衣服,父子如物品,死就死呗。

孔融逃到汉天子的许昌后,

又娶了一名妻子生下两个孩子。

如果孔融就这样本分生活下去,

很可能凭借自小的聪明及一代名儒的名声获得善终。

但他仗着才华,常常出言讽刺曹操。

当着曹操的面,聪明的上表称

“按照祖制,千里之内不能封侯”。

暗自讽刺曹操的“魏王”名不正言不顺,

曹操很生气却在很隐忍。

后来孔融又说离经叛道的话: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

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意思是,父亲跟儿子哪来什么亲情,

说到本意儿子不过是父亲情欲的结果。

儿子跟母亲哪儿来什么关系,

不过是暂时寄存在母亲身上的物件,

怀胎十月,就像在瓦罐里倒出来,

生下来就没有关系了。

因为此事孔融因不孝被捕,

朝廷内外都很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

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

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

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

"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

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

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

"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后来孔融被处死,全家诛连。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为什么人太聪明也是一种病态)(5)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在我们的印象中,

孔融在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为什么看了上面的事情,

觉得孔融长大后会如此平庸呢?

其实这是我们的一种“偏见”,

长大后的孔融并不平庸。

我们看看时人的评价就知道了,

陈登说他“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祢衡更是称赞他“大儿孔文举,

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他是一个文学家,还是“建安七子”之一。

曹丕评价他“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

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

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

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

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可见他并不平庸,做了这些糊涂事,

说的这些大逆不道的话都是因为他太聪明?

人太聪明也是一种病态?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毛病。

症状就是爱表现,多嘴多舌,乱出主意。

现实生活中,聪明人和智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最简单的就是聪明人总是发扬自己的优点,

智者却懂得规避自己的缺点。

如果一个很聪明却只愿进取,不愿反思,

人生的意义在于一个整体性,

一叶障目就容易出错。

当一方面有所成就后就会偏执,

等他强大起来那一刻,该有多么可怕?

*参考文献:

1、《后汉书·孔融传》

2、《御览》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为什么人太聪明也是一种病态)(6)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为什么人太聪明也是一种病态)(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