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41条解读(入门传习录必备)

@真知新坐标

能臣王阳明之所以被后世称为“明朝一哥”,不仅是因为号称“功德圣人”般的事迹,也因为流传至今、遍传中外的哲理精髓——《传习录》,更因为“龙场悟道”的故事堪称励志类典范。相信大家在惊讶之余,肯定会好奇,也迫切地希望,在《传习录》里能找出王阳明遇事游刃有余地制胜的“法宝”,所以下面会奉上三点三问,助力我们能快速进入王阳明的哲学思维世界。

传习录41条解读(入门传习录必备)(1)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我们不奢望肩比圣人,但至少能望其项背。其实《传习录》的原文多载于《传习续录》,并不是固指某本书籍,后面解读注析的人都喜欢冠以《传习录》之名,《传习录》是了解王阳明哲学思想必读的书籍之一。现在书市上流行《传习录》版本很多,大部分都是原文 译文 作者注析解读的形式出版发行。

虽然版本多,但是耐嚼的部分还是原文,涉及大众哲学类观点本身就是容易产生悖论。所以要在这个基础上寻找通义是不可能的。

人的一生除了物质欲用以满足身体所需,还少不了基于物质基础上带来愉悦感,一旦这两种产生的差异值你能感受深刻甚至能操控自如,那说明你具备了升华精神境界的基础。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再看与之相呼应的一句,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以上两段,其实只描述了修身养性的效果,大家希望得到的是零基础的修身养性法门。恰巧王阳明寻来了方法:“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这不是主观地唯心论老套路吗?绝大部分的读者都会这样理解。诚然,认知功底能达到哲理通义的人很稀少,万中无一。但凡唤醒一次,也是功德无量的吧。

传习录41条解读(入门传习录必备)(2)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百家思想曾如百花齐放,在各个历史时段争相辉映,却又能各取所长。但是谁才是真正的王道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大道无穷,百家思想之所以各树一帜,不仅因为切入点不一样,而且效用与目的不分,更有甚者还断章取义,以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戏剧时有上演。

万幸的是,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正因为它们各取所长,相互融合。从侧面点醒了我们不可完美是逐道修行的切入点。

一段历史就是一份考卷,那它考的是谁?考的什么内容?谁批的卷?

言归正传,准确地说,所谓的某家“思想”都是有局限性,这是历史唯物论决定的,客观存在。所以辩证的思维,就好比暂时借用了“上帝”的视角,洞悉那纷纷扰扰的因缘果报。

《传习录》虽然不是王阳明生前的著作,但是作品中收录了部分王阳明写给他人的信。仅仅从这个方面,我们解读原创性的可能性就更高。因为就算再自信的某家,也需要在验证中成长,更像是——虽已熟读圣经的虔诚信徒,却又总是捧着册子爱不释手。

延续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莫名传统。我就暂时扮做划题老师。

累述了那么多,不怕别的,就怕有的考生辛苦写完卷子后,忘了写自己的名字。

在《传习录》里不管是中册部分的书信摘录,还是上下册按收集者排版的,都不免让人感觉有些纷乱。当然,熟读者会觉得终篇都是王阳明在不厌其烦,反复阐述自己的观点。仅有的区别是,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上。

记住这三点,轻松入门《传习录》

第一、认祖归宗。只要是哲学范畴都离不开哲学经典三问,第一问:我是谁?在《传习录》里,人物关系很是明确,既定就不乱。比如父慈子孝、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那这些关系属别又是根据什么指定的呢?那就要溯源到人之所以称之为人,而有别于禽兽的定位开始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人性的定性是同步开始的。我国传说中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尧、虞舜为五帝。他们是远古时代的部落酋长,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人于怵惕之心上更大概率地闪现恻隐心、慈悲心、怜悯心。“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解释为人性的初始设定是合时宜的,还随时代不断变化而凝炼、发展,现在我称之为道德本初。为什么我说涉及大众哲学的问题时,很容易产生悖论,原因就在这里——根植不同或认识根植不当的两方,他们总是能自圆其说。但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让我们能认祖归宗,勿忘历史。而不是为认贼作父、指鹿为马的行径做学术依据,也不是今天叫我为人,明天化禽兽。

传习录41条解读(入门传习录必备)(3)

2、客观定位。同理,引出哲学经典的第二问:我在哪里?很多人会误认为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唯心主义论,其时彼心非此心。《传习录》中篇幅最多的是王阳明回答良知有什么效用,怎么辨别良知。无非是帮问的人解决“信”的问题,就像老师用例子引导学生,让他相信,但是学生时时不会建立自信。所以王阳明教导提问者要自己学着建立自信以致立志。王阳明的方法是,在哲学第一问的基础上,以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环境,不断锚定自己,合理处事,即“事上磨练”的功夫,但又怕反复调拨迷了方向,王阳明引以孟子的“必有事焉”作为定心丸,这是有历史唯物认知论特点的客观定位法。格以得正物,致以现良知。王阳明最担心的问题不是物正不正、良知存不存在,而是敢不敢格,想不想致。

传习录41条解读(入门传习录必备)(4)

3、明确方向。哲学第三问:我要去哪里?其实解决了前面两问,第三问就好比一个循环语句的复位键,让我们继续重复第一点和第二点,如此反复循环就是我们要前进的方向。《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就如孔子说的,一个循环一个节点,无数个节点连贯下来,这就是我的道。王阳明的“立志”之说与之遥相呼应。

传习录41条解读(入门传习录必备)(5)

选自图库

以上三点,不仅是王阳明思想的浓缩,也是哲学的特点。初识者大多在“唯物”与“唯心”上点到为止,有的更是陷入迷途不懂往返。

在本文结尾处,希望大家能进一步思考,其实进入中国传统哲学的门槛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国人来说是最低的,也是最合适的。翻读一本《传习录》虽然不足以让您坚定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但是要明白有中华文化磅礴力量的源泉,沾些雨露滋润下还是容易的。总能发挥和感受这份力量的,是那些能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明白这份自信的厚重。

弘扬中华文化,不是口号,能实用在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并且受益了才是目的、初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