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

花信风,即应花期而吹来的风。

这一说法约见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涵盖了从隆冬到盛春的八个节气。每候五日,每候应一花,共计二十四候,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

今日小寒,正是花信风开始的节气,同时又是中国农历十二月的第一个节气。杭州觉简花塾的觉简,整理中国历代文献,摘录小寒以及十二月的赏花、插花习俗,与读者共享。

1.“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二如亭群芳谱/花信》明.王象晋

2.“花盟主:腊梅、独头兰花。花客卿:茗花、漳茶花。花使令枇杷花。”——《瓶史月表/十二月》明.屠本畯

3.“腊梅坼、茗花发、水仙负冰、梅香绽、山茶灼、雪花六出。”---《花历/十二月》明.程羽文

小寒时节,时令花卉含苞吐蕊,以古诗中的意境入花,别有风味。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

花材:梅花、瑞香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2)

禽翻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宋.杨万里

花材:梅花、竹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3)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

花材:梅花、万年青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4)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宋.黄庭坚

花材:梅花、山矾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5)

明代黄凤池辑有《梅兰竹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花材:梅、兰、竹、菊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6)

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为婢。——明.袁宏道

以上插花以梅花为主材,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有花魁之称。宋代文人林逋最喜欢梅花,有梅妻鹤子之说。范成大在《范村梅谱》中有:“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著名画家张大千以“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而谓梅有四贵。

宋代诗人苏轼对山茶特别喜爱,有专以山茶为名的诗传世,现以其意作如下: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7)

“萧萧南山松,黄叶陨劲风。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宋.苏轼

花材:松、山茶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8)

“山茶相对本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是与君君不见,烂红如火雪中开。”——宋.苏轼

花材:茶梅、云龙柳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9)

叶厚有稜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宋.苏轼

花材:山茶、兰花

为了能让山茶显得更加精神,在插花前最好在水中浸上半小时(盛开的花不用),然后叶片可用酒精棉片擦拭后再插入瓶中。

水仙犹如花之仙子,在寒冬中绽蕊吐芳,袅袅婷婷。以水仙为主材插花,作品格高韵胜,总有种脱俗的气息。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10)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宋.黄庭坚

花材:水仙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11)

水仙为雅客。——《三柳轩雑识》

花材:水仙、柳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12)

折送东园粟玉花,倂移香本到寒家。——宋.黄庭坚

花材:水仙、吉祥草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13)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宋.杨万里

花材:水仙、松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14)

宋代诗人黄庭坚不仅喜欢水仙,还以《戏咏蜡梅二首》将黄梅变成了蜡梅。

花材:蜡梅、山茶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15)

枇杷其秋萌、冬花、春果、夏熟而独备四时之气,历来被文人所喜。

大寒的花有哪些(一起赏诗意中的茶席花)(16)

芝兰生於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尔雅翼》

花材:灵芝、春兰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越研究越沉醉其中,回味无穷,觉简创立的简式插花,从每个节气的历史典故入手,结合当节的名家诗词与字画,采用当季花材,通过写形、写景、写意的手法精心设计,积累了宝贵的心得体会。

一、有时有地:就是在创作二十四节气花时在花材的选择上尽量采用相同季节与相同生长环境的花材进行组合。

二、有形有意:为了让作品更加有美感、有内涵,选用的花材尽量选择有造型的枝条辅以合适的寓意、诗意或者画意进行展现。

三、尊自然:在花材的组合时尽量根据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特征与相互之间的比例进行搭配。

四、重传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其每个节气的物候虽然会因为地域的差别而有变化,但在花材的选择与组合上力争以传统为上。

五、贵活变: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气候也有很大的差异,历代文献中对相同品名的植物也会有不同的解析,所以在参考历代文献的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时令花材进行创作。

(本报记者霍丽洁撰稿)

声明:本文版权归属《中国花卉报》社,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篡改,违者追究法律责任。若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号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