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在哪一章(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

《论语》读书笔记: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在哪一章(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1)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的党,一般解释为同类或种类,也就是说人所犯的过错,总是和他那一类别的人相似,或者是人犯错误,各有种类。孔安国在批注里说,“党,党类。”皇侃也持同样观点。但也有不同意见,程树德先生在《论语集释》里却说,这里的党是“有所亲比谓之党”,也就是“朋党”,所以这一句他认为是说,人为什么会犯过?就是因为有偏私,有私情,有自私自利。我觉得第一种说法更恰当一些。

“观过,斯知仁矣”的仁常见两种解释。一是“仁德”,也就是说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杨伯峻先生却认为,这里的“仁”同“人”,是说观察一个人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李泽厚持同样观点。我觉得两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如果是第二种情况,肯定是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人”误为“仁”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大多数人心里,恐怕是“朝当官,夕死可矣”,“朝发财,夕死可矣”!“道”这个东西,又有谁会在乎?

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在哪一章(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2)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人“志于道”,就要甘于贫穷,甘于寂寞了。古今皆然,一个人埋下头来做事情,生活上的享受自然就看得淡了,若还是一心想着享受,事情怕是很难做好。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莫”两个字,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适是可,莫是不可,“无适也,无莫也”就是无可无不可。朱熹反对这种看法,说:“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也有人把适、莫解释成“亲疏厚薄”,“无适无莫”就是没有亲疏厚薄。还有人认为这两个字是通假字,适通敌对的敌字,莫通贪慕的慕字,“无适无莫”就是无所敌对,无所羡慕。朱熹解释这两个字是:“适,专主也。莫,不肯也。”杨伯峻先生采用朱熹的说法,这两句翻译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样做。”

“义之与比”,朱熹说:“比,从也。”也就是挨着,靠拢,“义之与比”就是唯义是从,只要怎样做合适恰当,就怎样做。

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在哪一章(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3)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没有位置,就怕没有本领。古往今来,位置和能力的问题一直存在,在位置上的人未必有能力,有能力的人未必有位置。就拿夫子自己来说,何尝不是如此,他有能力,有理想,可就是找不到施展的舞台。

呜呼,这是夫子的自勉吗?有没有位置,自己决定不了,我们只能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了。也以此则自勉。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仁”。“忠”和“恕”相反相成,如果说“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

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在哪一章(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4)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一般解释为一定的去处、方向。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解释成“方法”,也很有道理,“游必有方”就是子女出门必须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再一次强调了守信,古代的君子言出必行,说了就要做到。而我们现代人,说了不算,出尔反尔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古代讲求的“信”早不知道丢到了哪里。当然,古代也有不守信的人,但这样的人总是被社会舆论所鄙视的,而现在,人们对不守信的人或事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批判他们,反而往往会嘲笑那些轻易相信别人的人。当社会彻底失去诚信后,剩下的还会有什么?

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在哪一章(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5)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少说话,多做事。这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可惜的是,如今夸夸其谈的人众多,能干实事,愿意干实事的人太少了。而社会也认可那些善于浮夸之人,好像牛皮吹得越大,本领就真的越高!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易经》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德”之人或许真的不会孤独吧!但估计得“邻”会很难。如果放之广阔的时空来看,“邻”是一定会有的,也不必一定要见面,知道有就可以了,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神交”吧!

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在哪一章(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音朔,屡次,这里可以解释为繁琐、频繁。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招致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度,物极必反,对上级,对朋友,都是这样,话说得太多了,过于亲密了,只会适得其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