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经典语录人生的意义(这位诗人向我们证明了一句话)

高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背过他的诗,其中,有一首《别董大》里面有这样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总是让人记忆犹新。

高适所在的年代,是大唐最辉煌的时代。这其中,对诗人最友好的一个地方就是可以写出大气开明的诗风,比如:李白、王之涣等著名诗人,他们就经常游览各处名胜,只要到一处地方就题诗一处,留下了不少名作。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有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意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但是,高适和同时期的那些诗人有些不同,他既不歌咏大唐盛世,也不题诗名楼秀峰,而是写关于边塞的困苦,一写就写了很多首。

萧伯纳经典语录人生的意义(这位诗人向我们证明了一句话)(1)

为什么会是如此呢?

其实,从高适的人生经历中就能找出原因。

高适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华丽逆袭的励志故事。从穷苦的乞丐到富有的侯爷,在他四十五岁之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穷困潦倒到一度以乞讨为生。但到了四十五岁之后,他忽然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仿佛开了挂一样的,立刻走向了人生巅峰,在剩下的十几年,官至侯爵。

其实,身为诗人的高适是非常擅长写边塞诗的,而且,与李、杜交情十分要好,但是,诗文还是略逊于仙圣一筹,不过,在仕途上,可是甩开诗仙、诗圣好几条街了。要知道,大部分诗人仅仅只会写诗,而当官却不像写诗那样简单,哪怕当官也当不了太长的时间。

所以,在当时的诗人圈子里,像高适以诗得以封侯的诗人,实在是屈指可数。所以,《旧唐书》对高适官至侯爵,有这样一句话:“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高适的一生, 那就是大器晚成,厚积薄发。

在704年,也就是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四年,高适出生了,虽然,高家祖上辉煌过一阵,但好景不长,到了高适这一代,家境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日子也是越过越苦。到了二十岁的高适,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于是,来到京城,想混出名堂来,然而,他始终找不到门路。

一般情况下,文人们想要走上仕途,有两种方式:要么通过考取功名,要么求人引荐。不过,高适这人比较奇怪,在京城混不下去之后,就跑去中原地带的梁、宋等地方,开始了流浪的日子。流浪之余,他还顺带找了一块田地种上了水稻,据说收成还不错。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高适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二十好几的年纪,做个农民,要是搁在普通人身上,可能也就觉得是挺好的一个活法,懒得再去折腾了,但是,高适似乎并不这样想,他认为:人生应该在路上过。

所以,到了二十八岁的高适,又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从军。他觉得建功立业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战场上杀敌,于是,他北上蓟门、燕赵一带主动报名参加战斗,对抗那些进犯边境的游牧民族。然而,那时的大唐四海升平,所以,这些战斗只是小打小闹,根本激不起什么浪花。

萧伯纳经典语录人生的意义(这位诗人向我们证明了一句话)(2)

之后,他又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哪怕努力的证明自己,但高适的生活好像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如果要说有,那就是,在打仗期间他写了不少边塞诗,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塞上》、《蓟门五首》等等,积累了一点点名气,这其中,《塞上》的名气最大: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没多久,高适就回到了宋中,后来又到处游历,去的地方有魏郡、楚地、东平等地,可以说是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大部都走了个遍。也就是在游历期间,高适认识了李白,两人成了好友,同吃同住了一段时间,再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个叫杜甫的男人。

这三人都有着共同的理想,谈起话来就没个停歇的时候。相会的日子虽然美好,但很短暂,随着时间的流逝,三人终究还是要各奔东西。李白去了齐鲁吴越,继续他的漫游之旅;承受生活压力的杜甫,只能返回京城,等待下一个机会;而此时的高适有些迷茫,不过很快想通了,去了京城第一次参加科考,但还是落榜了。其实,这时候的高适,已经三十二岁了,要想建功立业几乎没有什么可能了。

过了一年,三十三岁的高适,写了《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这其中,《淇上别业》最具代表: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

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

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

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考试落第后,高适从长安出来,就在淇上靠近淇水的地方建一所别业里住了下来。隐居淇上时的别墅,背山面水,旁边桑林成片,农人作邻。这里鸡鸭成群,菜蔬满园。淇水太行,景色优美。山林生活,自得其乐。《淇上别业》的末两句则略露出作者仕途困顿、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两年后,高适返宋途中,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自此至天宝七载,高适一直居于宋州。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不过,值得高兴的是,高适虽仕途不顺但诗名越来越大。根据史料记载,“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所以,名气大给高适带来了一件好事,在四十六岁时,高适被睢阳太守张九皋一眼看中,给引荐去了河南封丘作县尉。

萧伯纳经典语录人生的意义(这位诗人向我们证明了一句话)(3)

官职虽小,但至少也是个官,高适诚心接受了这个安排,只是这个官当得实在憋屈,不到三年的时间,高适便辞了官,为此还写了一首诗《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在封建社会,一方面县吏执行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参与压迫百姓之中。这首诗就写出了高适任职期间在履行“拜迎官长”“鞭挞黎庶”等奉上欺下活动时,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当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辞官后,高适又开始了他的游历日子,这次的目的地则是——长安。

换一般人的话,尤其是年过半百的,只混成这个样子的话,再折腾的想法早就消停了,干脆解甲归田,找个合适隐居的地方,怡养天年也挺好。但是,高适就是不服老,长安逛够了,他还想继续西行,于是,就跑到凉州来了,并投奔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以发挥自己的余热。

也就是在这里,高适的命运开始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回,他算是跟对了领导,这个哥舒翰是名望极高的名将,和安禄山一样是政界明星,所以,唐玄宗对他很是看重。哥舒翰实际上是个很接地气的人,当过县尉,也有辞官的经历。所以,哥舒翰看得出高适和自己一样,是属于胸怀大志的人。因此,哥舒翰任命他担任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一职,就这样,高适成了哥舒翰的重要幕僚。

到唐朝天宝十四年,高适五十二岁了。

没多久,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机到来了,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忽然发动了叛乱,于是,唐玄宗立即任命哥舒翰为皇太子的先锋兵马大元帅,统领二十余万大军,出征潼关御敌。而高适作为哥舒瀚的重要幕僚,在饯行过程中,对皇帝唐玄宗的一切尽心尽责。皇帝觉得高适是个很有想法的文人,尤其是在战事上很有远见。同年十二月,唐玄宗当即将他提拔为拾遗,后来转升监察御史,和哥舒翰一起镇守潼关。

然而,因为奸相杨国忠屡屡在皇帝耳边进谗言,把重要的战机给耽误了,导致哥舒翰战败被俘,因此,潼关失守,唐玄宗也逃去了四川。此时的高适已经没有领导了,其实,要逃要散都是可以的,不过他还是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星夜兼程追上唐玄宗,当着皇帝的面说明了潼关失守的原因和经过。唐玄宗对于高适的表现既感动又满意,再一次将高适提拔为侍御史,后来,又让他升为谏议大夫。

自从做了谏议大夫,高适一直都非常的尽职尽责。有一次,唐玄宗打算将兵权分给诸皇子,高适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妥,讲明了若将兵权分散出去必留下隐患,可是,唐玄宗还是没将高适的话放在心上。果不其然,当诸皇子一分到兵权,太子李享就着急称帝,最后,硬是把唐玄宗逼成了太上皇,而他自己则成了后来的唐肃宗。二子永王李璘看着兄弟居然当了皇帝帝,心有不甘,于是,擅自引兵东巡,试图占据江东一带。这一切的变化,都一一印证了高适当时说过的话。

对于永王引兵东巡一事,新皇帝唐肃宗召来谏议大夫高适问话,问:“你对这件事怎么看?”高适为皇帝分析了江东的形势之后,很坚定的表态:“李璘必败!”这话一出,让唐肃宗很是受用,立刻就封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管辖广陵等十二郡。在后面平定永王的战斗中,高适更是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江东节度使结盟,一起讨伐永王。他在战场的表现非常英勇,更是立下了不少战功。

萧伯纳经典语录人生的意义(这位诗人向我们证明了一句话)(4)

好巧不巧的是,在这一年,高适的好友李白就在永王李璘的军营里,正和永王一起高谈阔论,最终,还是留下了一条“罪证”——写了一组诗《永王东巡歌》: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只能说,李太白的政治觉悟不是一般的低,站错队的后果就是:永王兵败了,李白也因此入狱,后来,因为参加永王东巡而获罪,又被判流放夜郎。

而高适则不一样了,从五十二岁开始,就官运亨通了起来。在平定永王之后,又受命讨伐安史叛军,从敌人手中夺回了睢阳。后来,蜀地发生战乱,他又接连出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到了唐代宗时期,高适又升迁至剑南节度史,后来,调回京城,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更被封为浡海侯。

甚至,在他六十二岁死后,更是被赠了礼部尚书。

不得不说,唐朝有那么多诗人,能把官做到最大的,还真的只有一人,那就是:高适。

其实,高适的人生起点是非常低的,一开始拿到的就是一幅别人看不好的烂牌。家境不算好,还是个农民,考试也没有什么好运气,好不容易当个小县尉还任性辞职了。有大好年华的时候,他到处都在流浪,直到四十多岁都还混在底层社会,算得上“失意落魄”四个字了,直到五十多岁才算是真正的入仕。

萧伯纳经典语录人生的意义(这位诗人向我们证明了一句话)(5)

那么,如此年龄的高适,为何还能逆袭成了人生的大赢家呢?

其实,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当时的社会还是一片太平,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适就已经向往在沙场上建功立业了。要知道,这可是一条不寻常的道路,比考试及第还要难上千百倍,这也恰恰说明了高适是胸怀抱负的真汉子。不过,走这样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也不是那么容易,高适也多次走向了死胡同。直到后来,这条路还是被他走通了,全凭他那股子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奋发进取的韧劲。

有那么多次一看就绝望、也可以彻底放弃的关键时刻,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和追求,不管是时运、年龄,还是外部环境,都没能打倒他,可想而知,他的这股子韧劲有多大。这种韧劲在他写下的诗文中也有体现,语言刚健有力,气势非凡,很有英雄气慨。比如《燕歌行》中的这一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意是,战士们在前方奋勇杀敌,将生死抛在脑后,而那些将领们却躲在后面的帐房里面,只知道看美人跳舞,还喝酒作乐!高适在诗中揭露了将领与战士之间的矛盾,暗指了战败的真正原因。战士们在沙场上与敌人短兵相接,红血瞬间染红了白得晃眼的刀锋。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大意是,战士们为了节义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难道只是为了得到功勋吗?所以,常年在战场上的高适非常了解这些勇敢的战士们的内心活动:他们只是一群朴实的年轻人,也懂得这些人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耀,而是期盼着国家早日恢复和平。

作为边塞诗人,高适写了那么多边塞诗,其中,这篇《燕歌行》绝对是高水平的代表作,也被人们称为高适的“第一大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将士的艰辛生活,高适年轻的时候有过北游燕赵的经历,所以,对战士们所处的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当时的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失败,在上级那里却慌报了军情,这一切都被高适看在眼里,在感慨的同时写了这样的一首诗。同时,他揭露了战败的原因是主将太过骄奢淫逸,而且,是轻敌大意以及不体恤兵士这些因素而造成的。

当高适感觉心累的时候,也会露出悲伤的一面,比如下面的一首诗: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

这是已过中年的高适,在除夕夜写下的诗,他一个人独自在异乡的旅馆里,点着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只觉得寂寞凄凉,就连灯烛的光,都看上去是那么的寒气袭人。此时的他,惊觉到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在外漂泊流浪:那故乡的亲人一定会想念千里之外的自己吧,现在的我,年纪也大了,而且,双鬓都斑白了。当过完这个除夕夜,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唉,也意味着自己又要老了一岁。

萧伯纳经典语录人生的意义(这位诗人向我们证明了一句话)(6)

即便如此,但高适大多数还是非常积极乐观的,比如下面的这首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别董大》

诗的大意是:朋友啊,不必担心前途茫茫,哪怕是孤单寂寞找不到知己,要知道,凭你的名气,天下之大没有人会不认识你的。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我可掏不出酒钱了。这是高适为朋友董庭兰写下的鼓励诗,鼓励朋友大胆地向前大步走,不要回头看,要相信自己是个很棒的人。

这个董庭兰,在当时算是个很有名气的琴师,擅弹七弦琴,同时,也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后来被贬出朝,因此,董庭兰只好离开了长安,也就来到了睢阳这里遇到了高适,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知己。在分别时,高适为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

一般诗人,写送别诗通常都写得凄清缠绵,读起来有种催人泪下的心痛感,可是,高适就不这样写。前一句就描述了他们即将分别的场景——日暮黄昏,北风狂舞,大雪纷飞,遥空断雁,怎么看都是一副愁云惨淡的情景,但在高适的笔下完全看不出半分悲观。

诗中的言语很是响亮,向读者传递了乐观开朗的胸襟和豪迈的气势。

要知道,此时的高适才四十来岁,还在四处流浪,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正是最贫贱失意的时候。你说,混得都是这么的凄惨兮兮了,高适的精神头还是那么的振奋激昂,愿意将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朋友,可想而知,他的心脏是多么强大,所以,他的后半生能够逆袭,一点也不奇怪。

而且,从这首诗里就可以看出,高适是那种不管外在环境变幻如何,也不会左右自己内心世界的人,他有非常强大的信念,以及昂扬的斗志,就凭这一点,战胜任何困顿落魄都不是问题。回顾高适的一生,他活得非常励志,是个很有正能量的诗人。按现代话来说,他就是一个有着满满正能量的屌丝。

拿着这么一幅烂牌,居然还是闯出了一条功成名就之路,可想而知他的确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萧伯纳经典语录人生的意义(这位诗人向我们证明了一句话)(7)

其实,高适的这种非凡的人生经历,也向我们证明了一句话:只要你足够自信、乐观,加上坚持,人生哪怕糟糕万分,也是有机会翻盘的。所以,当我们感觉到现在的自己活得不如意,或许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之时,不要气馁,想想高适的故事,他承受的坎坷崎岖比我们都多得多,我们凭什么没有希望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