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的白河湿地公园 话说家乡新野的新白河和老白河

白河是南阳的母亲河,也是南阳最大的河流,全长三百多公里。她发源于秦岭余脉伏牛山,流经河南嵩县,南召,方城,南阳市区,新野,湖北襄阳,汇入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接着马不停蹄地又奔向长江,终归大海。

白河长存,古称渝水,从《山海经》里可以找到她,说明先秦时代她已被称为淯水了。古代“淯”通“育”,如《宙合》说:“天淯阳,无计量;地化生,无法崖。”这“天淯阳”讲的天以阳气育生万物。到了晋代,晋文帝司马昱即位,为避名讳改称为白水,到了宋代因河水碧清、滩大沙白,故正式改称为白河,一直沿用至今。

新野县的白河湿地公园 话说家乡新野的新白河和老白河(1)

在我们新野境内有两条白河,这是怎么回事呢?新白河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的两条白河又是什么情况呢?

历史上的老白河是从新野的岗头村折向东南经车湾到沙堰街、青羊等地,然后大体向西南方向流至新野县城西北侧,接着继续南下到湖北。明清方志等记载,地质时期的新野凸起使新野以北的沙堰为中心的地带成为南阳盆地的沉积中心,从而形成冲积低缓平原,因此堆积作用在该段表现的十分明显,阶地发育不明显,地势低下,河道缺乏束缚,因此容易发生分流或改道现象。同样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道长期东摆,在河道西岸留下了天然堤。明清时期,河道的东摆受到东侧分水岭的限制,气候变冷及上游山区的开发,使白河含沙量增大,下游沉积作用加剧,这些因素使河道发生了改道性西迁。

因白河中下游处在平原上,洪水泛滥,难以约束。白河改道次数较多,最大的一次改道根据新野县志记载:明隆庆四年(1570年)在沙堰镇北,一处叫“岗头”的地方,改道向西,东侧故道,遂称“老白河”。

新野县的白河湿地公园 话说家乡新野的新白河和老白河(2)

由于连降暴雨,白河发大水,新野岗头以下的河段水流不及,一片汪洋,白河水要下泄,其西岸的土质松软,白河就不断冲刷此地方,终于冲出一个新河口,一分为二,接着又流向西南,抢夺了潦河的河道,潦河本是白河的一个支流,她就顺着潦河南下到樊集、张楼等地,至新野县城西北侧又交汇于老白河道,合二为一。她把潦河的河道越冲越大,就逐渐形成了新白河,即现在的白河。

当时刚刚形成的新白河与老白河出现了两河竞流的局面,以新白河为正道,老白河为分流道。后来慢慢新白河河床越冲越大,越冲越深,相反老白河泥沙不断於积,抬高了河床,水不再流向老白河,渐渐就废弃了。

白河改道,影响了原有航运格局。这事惊动了明朝政府,政府遂派人堵塞了新白河口,逼迫从上游的水流向原来的河道。但是仅仅坚持了四十多天,就失败了。真是天不遂人愿,大水又流向了新白河。此时的白河以新白河为正道,以老白河为分流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於积加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到了清朝康熙初期,老白河逐渐於平,从此岗头到车湾这段白河故道就基本消失了。

发源于南阳郊区的上溧河在车湾附近注入老白河,这样本是白河支流的上溧河就成了老白河的源头。从此,新、老白河成了独立的两条自然河流。老白河变成了新白河的一条支流,交汇于新野县城西北侧的白河原河道。原老白河故道长二十多公里,因其在县城北约三里路,故县城内的人都叫她三里河,我们其它地方的人还是叫她老白河。

新野县的白河湿地公园 话说家乡新野的新白河和老白河(3)

人类不能违背大自然,应遵巡他的自然之道。

历史上白河万船竞航,新野县白河航运史可追溯到秦汉初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资料记载:楚国水运路线“经汉水入白河到达义阳(即今新野县)”。《中国通史》记载:“经丹江与关中相通,经白河可沟通中原。”可见,白河早已是南北往来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原商品流向的主要干线,真可谓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航运之盛,难超其右。解放后,上游鸭河口水库的修建,白河水量骤减,航运从此彻底中断。再加上修建了防洪大堤,白河再也不会泛滥成灾了。由于种种原因,只是平时水量太小了,昔日大河变成小溪,冬天几乎断流,无奈只能修建多级橡胶坝,留住河水,供人们欣赏等。

新野人千百年来,世世代代都吮吸着白河的乳汁,在她两岸勤劳操作,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辉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我们应保护母亲河,让她干干净净、快快乐乐地奔向远方。

新野县的白河湿地公园 话说家乡新野的新白河和老白河(4)

作者简介:林海,河南古城新野人,寓意民族之林,海纳百川。工作在深圳,吾笔写吾心。心存美和爱,快乐每一人。结识善缘,坦承相见。 爱好广泛,随遇而安。 情义无限,纯真自然。 勇往直前,快乐永远。

文章大多都是写给自己看的,偶有拙作散见于各媒体平台,当然,如也能在茶余饭后得到大家些许青睐,便感欣慰。秉持:一起来分享,共同去成长,传播正能量,人生有希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