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来历和历史故事(那些旧时光之玉米篇)

姐姐爱吃煮玉米,妹妹就爱买玉米,煮熟之后我们分分,放到各自家的冰箱冷冻,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吃,方便。

我也喜欢吃煮玉米,但是冷冻的玉米放到笼屉上蒸,甭提多么费燃料,而且甭提多么难吃了。我归结为煮熟的冻玉米不好吃,新鲜的才好吃。

这天,需要馏馒头,把玉米放笼屉上一起馏,又怕把馒头泡了,就把玉米放到水里煮,歪打正着,冻玉米经过水煮,软软糯糯的,太美味了。我于是从实践中懂得了玉米撑泡撑煮,煮得越久越好吃的道理。

不明白原理,但是这一招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实在是激发了我对玉米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冰箱里冻的玉米在减少,我对玉米的感情继续在增加。

其实,作为一个北方人,作为眼里见的春夏秋冬农田里的主要农作物就是小麦和玉米等主要五谷的农人,我对玉米的感情实在是淡漠不了。

玉米是夏天麦子收割之后播种,孕育,秋天收获的农作物,比麦子产量高,是那时候填饱肚子的主要吃食。

盛夏季节是玉米长得最快的时节,农家也是以玉米作为最主要的吃食和卖钱换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交公粮的主要作物,所以不敢怠慢。夏日阳光越盛,越是除草的好时节,于是,骄阳似火,农田里汗流浃背的劳作更是普遍,我也曾经是这劳作大军中的一员。拉着锄头松土除草,地头那么长,真的很没有耐心,于是母亲会教我一段一段来回拐弯,就显得不那么累了。母亲总是在我干了一会儿就让我歇息,她自己从来都是竭尽全力地从来不知道休息,从来没有怨言。夏日骄阳下,我学到了母亲坚韧的性格,我学到了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好品质。

秋天是玉米收获的季节,白色的黄色的带皮玉米一堆一堆在田野里,需要运回家,一次两次运不完,需要有人在地里看着玉米,帮着装车,我就成了在地里守着玉米的那一个。清晰记得那年八月十五天空中那轮硕大的圆月,也清晰记得田野的寂静以及自己一个人的孤独。田间劳作给了我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那些年少的一个人的孤独,又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母亲手巧,不但体现在她会给我们做美丽的衣裙,会做舒适的布鞋,会把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母亲的手巧,还体现在她能把简单的材料做成可口的吃食。玉米面真不好吃,贴到铁锅上的混合了玉米面和黄豆面的饼子,是我们那时几乎全部的吃食,玉米面粗,在喉咙里总是会停留很久不好下咽。姐姐上了初中,每天需要早起,母亲就早早起床,用大白菜炸锅,很少的麦子面搅到锅里,成为面疙瘩汤,泡饼子很香,整个冬天,我和妹妹每天早上趴在被子里,眼巴巴地看着姐姐吃,她剩下的就成了我们的美食。冬天早上的回忆都是母亲的影子,那样艰难的日子里,母亲用她的巧手养活了我们一家人。

玉米面还可以什么也不放,就是水开了,搅和进水里,反复熬反复熬,就成了玉米粥。那种天然的香气四溢扑鼻,我最爱喝了,直到现在也是最爱。

玉米还有许多用途,比如夏天可以瓦上几瓢去大街上换西瓜换甜瓜梢瓜,换锅碗瓢盆,那时候欢声笑语会弥漫整条大街。比如天气凉爽的季节,可以瓦上一瓢去炸米花,看工作的老人转转转他的罐子一样的容器在火上烧,时间到了,砰的一声,烟雾起,米花开,可馋人了。我胆子小,从来不敢靠前,只是远远地看着,捂着耳朵。等着那砰的一声响。

玉米的来历和历史故事(那些旧时光之玉米篇)(1)

玉米的来历和历史故事(那些旧时光之玉米篇)(2)

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岁月,与玉米有关的故事很多。回顾那段岁月,母亲总是主要的角色,那些扑面而来的记忆总是有母亲劳碌的身影,家里家外,一刻不停。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现在,大米白面应有尽有,谁都不想再吃那喇嗓子的玉米面饼子了。但是我们姐妹三人都喜欢吃煮玉米,那咬一口软软糯糯的香甜唇齿留香,我们的最爱,还是煮老玉米。

壹点号 风吹过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