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简短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1)

前言

打开电脑,整理原先电脑中的库存,偶尔发现一部自己整理的集子,中国传统文化与课外文言文。

这是18年时的一部约稿,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未能达成而束之高阁。再后来也就无从想起,直到今日又重新发现,阅之已有沧桑之感。其实,到现在,自己什么作品都没有发表,这些整理耗费了我很多事日的光阴与精力,结果却没起到丝毫作用,现在想来实在可惜。

因此,今天借助头条的平台,分章发出来,以示对往日之回忆。部分地方加以修改,以期对中考学生有一点借鉴。那样,我更会感到莫大的慰安!

本集子课外文言文部分共分十个主题。今天发的是第一个主题:

简短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2)

mY 执着理想

(言志篇)

【主题导入】

理想是冬日的一缕阳光,照亮人们追求的路程;理想是夏日的一股溪流,执着坚定奔向远方;理想是黑夜的一点星空,指引着人们遵循自己的思想——执着理想,让古人的品格之光放射光芒!

【原创模拟】

(一)

言 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志(助词,无义) B.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功劳)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老者安之 B、愿闻子之志

C、朋友信之 D、少者怀之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4、“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A 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

2、B 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3、使老者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4、孔子:仁义 子路:重情义 颜渊:谦虚忠厚

【参考译文】

颜渊和子路陪伴着孔子,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者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二)

曾子不受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其节也。”

【注释】①曾子,即曾参。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采邑。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封赐。③修:修饰。④奚:何,为什么。⑤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受 : ②反: ③于: ④全:

2、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曾子衣敝衣以耕。

3、翻译下列句子:

(1)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译文:

(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怎样的启示?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

1、(1)接受(2)同“返”返回(3)向(4)保全

2、曾子/衣敝衣/以耕。

3、(1)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2)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4、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不能接受别人的施舍。(或 :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三)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说:同“悦”。 ④终业:完成学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意思。

①赐不能也。 识:

②孔子江海。 犹:

2、请你用“/”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停顿。(提示:画出两处)

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②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参考答案】

1、① 了解 ②如,像

2、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3、①先生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

②而孔子就象江海一样(辽阔,深邃),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呢?

4、C 解析:本文通过赵简子和子贡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谈论的重点是孔子的为人。因此,C项最为合适。

【参考译文】

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为人怎么样?” 子贡回答说:“我不能够了解他。”赵简子很不高兴地说:“你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学业有成才离开他,(现在)我问你(他为人怎样),你却说不了解,这是为什么啊?”子贡(回答)说:“我就象饥渴的人在江边喝水,知道满足就罢了。而孔子就象江海一样(辽阔,深邃),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呢?”赵简子说:“好,子贡的话说的真对啊!”

(四)

不食嗟来之食①

齐大饥。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⑩,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① 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③蒙袂( 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ù):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双眼无神)。⑤奉:同“捧”,端着。⑥执:拿。⑦嗟(jiē):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语气词,喂。⑧斯:这地步。⑨从而谢焉:从,跟随。谢,表示歉意。⑩微与: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1、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意义或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黔敖为食路 于:在 B、扬其目而视 之:代词,指饿者

C、予不食嗟来之食 惟:只,只是 D、其嗟与,可 去:离开

2、翻译下面句子。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译文:

3、“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4、文中的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解析:“之”在这里指的是黔敖。

2、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3、示例: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

4、示例:饿者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或清高的人),他虽然“蒙袂辑履,贸贸然”,但是听到“嗟,来食”,却“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参考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五)

介子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④?”对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⑥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女⑦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⑧吾过,且旌⑨善人。”

【注释】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亡( ) ②及( ) ③盗( ) ④偕( )

2、 请把句中省略的人物补充出来:

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②其母曰:“亦使( )知之,若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译文:

4、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你觉得介子推有怎样的性格?试着概括一下。

【参考答案】

1、①逃亡 ②到(达) ③小偷 ④一起

2、①之(介子推) ②其(晋文公)

3、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

4、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5、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六)

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①,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②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③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④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主簿:州、府长官的佐僚,主管文书簿籍。②睿:司马睿,即以后东晋的元帝,当时任左丞相。③郡国:指全国各地。郡,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国,皇帝分封的藩国。④当时世家大族的私人军队叫“部曲”,由本族贫民、佃户组成。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与刘琨为司州主簿 俱:

渡江 及:

③晋室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之:

④睿无北伐之志 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译文:

②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译文:

3、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所以半夜听到鸡啼就起床舞剑。后来形成成语_________ ,比喻有志者及时奋起为国效力的行动。

4、这个成语故事让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①一起 ②等到 ③助词,的 ④平素、向来

2、①“这并不是不好的声音!”于是就起床舞剑。

②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一定大有人在。

3、闻鸡起舞

4、启示:把勤奋努力,不断磨炼自己的精神用于自己的学习。(围绕这个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和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一起睡觉,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祥的叫声。”于是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于是就让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人人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果真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让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让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他的私人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回来的话,就像这江水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七)

范文正公仲淹悴①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自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佥授之,封识宛然⑦。 (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bì):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1)术者病笃( ) (2)今汝成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

译文:

3、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

4、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 的人。

【参考答案】

1、 (1)适逢,正赶上(2)长大成人

2、就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

3、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或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4、为人诚信,不贪恋钱财

【参考译文】

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个姓朱的人家,经常与一个术士交游,正赶上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仲淹,告诉他:“我善于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随即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的怀中. 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就气绝而死。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谏官,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让我先保管秘方和一斤白金,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些东西还给你。”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和白金一起交给术士的儿子,那个密封的标志依旧完好如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