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及历史过程(首期学生规模1万人)

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及历史过程(首期学生规模1万人)(1)

湖北日报讯(记者谢慧敏、通讯员郑奇悦、李岿、李莹)长江之畔、大军山下,一座现代化的大学新校区即将崛起。7月15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项目,在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正式启动,“喻家山”牵手“大军山”,共同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由武汉经开区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位于军山新城南侧,东临长江、背靠大军山,临近京珠高速、沪渝高速交汇段。园区将根据发展需要分期建设,首期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首期学生规模1万人,拟于2024年9月建成。

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及历史过程(首期学生规模1万人)(2)

“今天的项目启动活动,标志着一项百年伟业的开始。”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说,70年前,华中科技大学的先辈们在喻家山下、东湖之滨,开启了筚路蓝缕、实干兴校的办学之路。70年后的今天,在大军山下、长江之畔,开启了创业新征程。从勾画蓝图到项目启动,这不仅仅是华中科技大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武汉经开区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武汉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建设科教强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新生战略力量。

尤政表示,华中科技大学将举全校之力,把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打造成为“创新开放、交叉融合、教科一体、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校区,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据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将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湖北武汉产业发展需要和武汉经开区产业发展需求,优选“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与环境科学、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医疗卫生”等优势学科集群入驻,创办一批学科交叉创新研究院、国际联合学院和新型学科群,着力打造立德树人新模式、科技攻坚新力量、人才队伍新高地、对外开放新典范、区域发展新引擎。

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及历史过程(首期学生规模1万人)(3)

名校与名城,共荣共生。作为中西部最早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长期以来,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深厚友谊,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武汉智能控制工研院、协和医院西院、同济国际康复医学中心等一批项目蓬勃发展,为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1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示范性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5月18日,双方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建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高端医疗中心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学研产用协同发展。

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刘子清表示,将与华中科技大学同心同向,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决心,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建设,加快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让更多创新资源在此集聚,让更多科技成果在车谷“落地开花”,为我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车谷力量。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