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故事:家庭教育案例不同环境的姐妹

#教育听我说#背景,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故事:家庭教育案例不同环境的姐妹?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故事:家庭教育案例不同环境的姐妹

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故事:家庭教育案例不同环境的姐妹

#教育听我说#

背景

瑞典教育家艾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而对幼儿影响最大的两个环境一个是家庭环境,一个是社会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父母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咋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温暖和谐的环境能使儿童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是孩子的重要生存条件。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充满关爱和自由的环境。

案例叙述

刚踏入学前教育时,接了中班,班级里孩子的情况让我有点发难,特别是一对姐妹,两人之间的差距肉眼可见,为了改变她俩的现状,于是我对于她们的家庭情况做了深入的了解。

彤彤和静静。彤彤是姐姐,静静是妹妹,两人之间差一岁零两个月,但是她俩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彤彤出生后,和爸爸妈妈共同生活了几个月,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就把彤彤送到了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地处农村,比较偏僻,彤彤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己一个人,或者和爷爷奶奶一起。但是爷爷奶奶要忙于农活,所以也很少有时间照顾和陪伴彤彤。所以彤彤在老家没有什么朋友,和别人说话的机会也较少,接触的人、物也都比较老派,在人际交往以及认知方面比较欠缺,且彤彤每天陪伴玩耍的就只是泥巴,没有乐高积木,也没有绘画工具,更没有绘本故事等,因此,彤彤的整体认知比价欠缺且思维逻辑发展缓慢,语言表达能力较落后。而妹妹静静是在城里面出生且从小和爸爸妈妈生活在城市里,每天认识的东西要宽广许多,能够在居住的小区里交到很多的朋友,互相交换玩具,一起搭积木、上兴趣班等。爸爸妈妈每天都会陪伴照顾她,互相分享每天有趣儿的事情,因此静静的人际交往及认知方面发展的较好。后来彤彤在老家上了幼儿园,但是由于乡村的幼儿园模式比较偏向小学化,而且在设备设施方面都不齐全,学校只有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班级里的小朋友小的2岁多大的达到六岁半,属于混龄班级,因此老师每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不让孩子们发生安全事故,其次就是给孩子们教授不符合年纪不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知识,老师在关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全面发展方面做得比较欠缺。一次过年,彤彤的父母回家发现彤彤在很多方面居然不如妹妹静静,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于是决定将彤彤接到城里面和妹妹静静一起上幼儿园。但由于两姐妹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性格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从小生活的环境导致彤彤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情告诉大家,害怕别人嘲笑或者不认同。妹妹静静的性格反之,从小和父母一起生活,身边的环境让她养成了喜欢与别人交流的习惯。两姐妹的性格不同,主动交流的机会很少,所以很多时候都会造成摩擦。有时候父母问彤彤为什么发生争执或者矛盾时,彤彤都选择不说,一方面是害怕觉得说了爸爸妈妈会责备或者打骂她,而另一反面彤彤是不知道怎么说。有时候父母问急了也会大声责备,甚至训她说“就不会向妹妹学习学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妹妹比你小都学会了,你是笨蛋吗?”“不会说就不要说,别丢人现眼。”等一系列的话,长期以来彤彤就更加沉默了。

彤彤在幼儿园更是害怕和同伴交流,每天只有和妹妹在一起才会有一点点的安全感。妹妹和别人玩耍时彤彤就在旁边看着,不会主动加入进去。只有当别的孩子问起彤彤要不要一起参加游戏时,她才会加入游戏,且并不会表现的很热情。一次,在区角活动的时候,彤彤想要去娃娃家玩耍,但是彤彤慢了一步,被另外一个小朋友抢占了先机,娃娃家人数满了。但是彤彤特别的想要去玩儿,就站在娃娃家的门外,满脸愁容。这时老师发现这种情况,于是向前问问彤彤怎么了,彤彤还没开始说,眼泪就出来了。老师知道彤彤的内心特别的敏感,于是就想办法让彤彤告诉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彤彤的情况并没有的到好转,于是老师找到父母了解情况,父母一五一十的说到彤彤和静静的环境差异与之自己的工作性质和性格导致有时对彤彤不友好,言语比较粗暴。老师根据这样的情况制定了彤彤的改变之策略并和家长表示想要改变彤彤的情况必须学校和家庭合作,站位一致。但后来老师根据自己制定的措施来反馈结果,发现彤彤的性格并没有的到多大的改变,甚至有时更加的严重,于是老师询问家长,彤彤在家的情况,是否有坚持之前的改变策略,但是父母却说: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每天准时且有效的对彤彤进行改变,两个孩子压力较大,我的性子也比较急,一点不如意的事情我可能就控制不住我的情绪。

老师发现,彤彤和静静的这种情况是家庭因素和生长环境造成的,想要改变彤彤的情况,必须和家长深入沟通并根据彤彤的情况制定一定的措施,联系父母做好家庭教育并与学校合作,帮助彤彤,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从根本上改变彤彤。

三、反思与分析

(一)应给孩子安全的成长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一生都极为的重要。特别是儿童时期,环境影响他们的一生,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这些可能都是父母给选择的。或许有的家长认为,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在家庭里,在社会里,都任由孩子的意愿,孩子想干嘛就干嘛,想不做就不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家长从不干预,而到了幼儿园和其他孩子一比较发现自己的孩子相差甚远,于是便找老师帮忙,在学校达成了某种效果,而回到家,家长不继续坚持,认为这只是学校的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并没有任何的成长和改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还是过程和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给足与孩子足够安全的生长环境,成长环境。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还是学校,我们都要做好教育,培养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让孩子在接受学前教育的同时为以后奠定成长基础。

1.给孩子饱和的家庭环境

现代教育生态学研究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最自然的生态环境,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基本的,孩子的成长不能欠缺家庭天伦和乐的生活气氛。所以,家庭的氛围将影响孩子的行为与性格。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力量。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父母的教育水平较高,这样的家庭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幼儿园的影响。孩子在入园前的生活经历、积累的经验、形成的行为习惯以及获得的能力,特别是语言等对幼儿园教育有重大影响和制约作用。家长的行为,语言等无时无刻都影响着孩子,因此,家庭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如果父母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缺少爱或者没有自由的恶劣的成长环境,往往就会导致孩子的心智不健全。因此,良好的成长环境,则会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2.给孩子安全的学校环境

当孩子到达一定的年龄时,每个孩子都要走进学校接受学校教育。他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制度,遇到不同性格的老师和同伴,要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互动。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也要考虑到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性质是否适合自家孩子的性格和发展需要,还应考虑孩子到这所学校是否会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是否会最大发展化。家长应和学校站同一条线,给孩子输送安全的、融洽的、快乐的、舒适的幼儿园环境,当然老师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园,老师应给予孩子一定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的爱,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与同伴交往互动,做到公平的同时,也要注意个别差异。不仅仅只是教师和同伴,还要注意学校的环境,是否是给孩子一种安全舒适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全身心投入进去。

(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教育要融入四季,他们就和小树苗一样,要经过春夏秋冬:春天的发芽、夏天的雨露、秋天的饱满硕果、冬日里父母的温暖。这样“三分教育、七分等待”的基本教育原则,就是告诫家长和教师: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1.学会倾听与观察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是尊重儿童的表现。倾听与观察不仅能让我们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且还能从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帮助孩子的成长。就如案例中的彤彤和静静两姐妹,四岁以前都是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带来的影响肯定也不一样。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认真的思考一下,面对性格行为完全不同的两姐妹,是不是应该多了解,多听听姐妹俩的声音,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以此来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还有很多家长太过于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便从学前班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智力班等等。丝毫不顾孩子的感受。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停下来,询问孩子的意见,孩子是否喜爱,是否感兴趣,孩子自己想要干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的灌输,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平时多观察幼儿的状态,情绪,行为等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更应该尽自己的职责,听听孩子的声音与想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2.尊重和引导孩子

当孩子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求,应该征求他们的意见,按照他们的兴趣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引导。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创造性,使教育始于天然,趋于自然。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画了一幅绿色的月亮,就急于否定孩子,我们应该仔细的询问孩子创造的根源。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孩子体验发展的快乐。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客观的事实,及时发现、尽早发觉每个幼儿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以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促进孩子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理解孩子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当孩子在发出一个行为动作时,我们不要马上去打断孩子,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并观察孩子在发生这一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动作、情绪、语言等等。然后顺着方向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做到倾听观察一致,并给予肯定,给孩子足够的信心。而且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孩子发出这一行为时的背景,我们不能武断的评价孩子,要尊重理解孩子。就如案例中的彤彤,为什么在结伴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为什么彤彤不愿意主动的与其他小伙伴们交流合作,为什么彤彤害怕和父母说话,又为什么彤彤想玩儿,但是不会主动说出来,而是看着呢?这一系列的问题背后是否存在着问题,无论是从家庭环境还是从幼儿园同伴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彤彤表现出这一行为的根源所在。所以当我们发现了这一个问题,我们家长就应该竭尽所能的去帮助她,而不是一味的不管或者变本加厉。我们可以在彤彤出现问题的时候去干预,在中间位置去引导、鼓励。在学校还可以让班级里的同伴一起解决问题,让他们主动和他交流玩耍,或者说让轩轩这类的孩子去感化,来帮助彤彤克服问题。

四、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的一切。作为家长应该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置,用爱包裹着他们,让他们在摇篮里快乐的成长。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可能是需要我们去干预,去强化。我们要做到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信任,亲密的伙伴关系,帮助孩子们自信心的建立。与孩子交往过程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孩子们的身心需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提出不一样的要求,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们要不吝啬的发出表扬,不能打击孩子们的自信心发出一些异样的声音,如:“你不行”“你做不到”、“你真笨”等等伤害孩子们的语言。如果家长或者老师犯了错误,不能因为我们是大人而高高在上,我们要蹲下来和孩子道歉,和孩子和平相处,做到言传身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