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宁武县(史海钩沉75年前的2月14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建立新中国而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用烈士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方。1946年2月14日,为纪念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根据濛江县人民群众的要求,由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解放战争时期宁武县(史海钩沉75年前的2月14日)(1)

解放战争时期宁武县(史海钩沉75年前的2月14日)(2)

今日靖宇县政府(马铖明提供)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嘴脸暴露,全然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扩大东北内战,并利用苏军撤出东北之机,准备在东北放手大打。国民党在加紧运兵东北准备武力解决东北的同时,又挑起所谓“东北问题真相”的争论,向苏联政府施加压力,为其“武力接收东北”制造舆论。国民党还利用报刊、广播等途径,不断发表歪曲事实真相的反苏反共文章,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斗争,否认东北抗日联军的存在,进而否认东北民主联军的存在,否认人民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并秘密勾结投降日伪军警,四处笼络地方土匪恶霸,准备伺机行动发动暴乱。

针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和猖狂活动,中共中央发言人林枫在1946年2月1日就东北形势与中共对东北问题主张发表谈话,重申中共关于在和平民主团结基础上实现统一,建设新中国的主张,并就此提出应该确定的四项原则;周保中在《东北日报》发表对记者谈话,阐述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以鲜血和生命赢得胜利的历史。这些谈话,首先揭露国民党把东北拱手让给日本,招致东北沦陷14年的罪行,播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艰苦抗战,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卓越功绩。其次,申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民主政府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由民主选举产生,应该承认其合法地位,提出国民党政府一党包办接收东北不合东北民意,应该改组,戳穿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无视政协协议和停战协定及整军方案,运兵东北,挑起内战的阴谋。“东北问题真相”的争论得到了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关注,纷纷反对和谴责国民党扩大东北内战、破坏和平的行径,支持共产党维护和平民主的主张。

1946年2月3日,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伪法西斯分子,并煽动日本侨民,纠集了大约2万多人,向中国共产党刚刚在通化建立的新政权发起了暴乱,史称通化“二三”事件或通化“二·三”暴动。这起反革命暴乱由国民党辽宁省党部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光忱策划并提供费用。在李光忱的授意下,国民党通化县党部执委会主任孙耕尧,秘密勾结原日本关东军第125师团参谋长藤田实彦大佐,成立了“暂编东边道地区军政委员会”,孙耕尧任主任,藤田任军事部长兼指挥官,并网罗通化日伪军警残余3000余人、伪保安队5000余人,准备举行武装暴乱,妄图暴乱成功后,在通化成立“中日联合政府”,进而“复兴满洲”夺取全东北。2月3日晨4时整,市内电灯闪灭两次,然后一片漆黑,玉皇山顶腾起三股狼烟,四处枪声大作,武装暴乱分子准时开始攻击。但所有这一切都已在中共通化分省委的掌握和控制之中,反击作战也同时展开。原来,通化分省委事先已经得到敌人准备暴乱的消息,省委书记兼通化军区政委吴溉之作出了平暴部署,于2月2日晚7时就将孙耕尧抓获并获得有关暴乱的全部文件。经过3个小时战斗,通化分省委以500余兵力和党政机关干部临时组成的战斗队,镇压了这场武装暴乱,共毙伤敌500余人,俘敌3000余人,藤田实彦被擒获,孙耕尧已在暴乱初起时被处决。在这次暴乱中,被留用的日本医护人员刺死刺伤在医院住院的东北民主联军伤病员150余人,17名干部、战士在平暴战斗中牺牲。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一部在保卫分省委大楼、增援医院和机场等处作战中表现勇敢坚决,并智擒匪首藤田,受到表彰。通化“二三”反革命暴乱被迅速平定,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巩固了新生的民主政权。

为统一对建设通化大后方的领导,东北局于2月10日决定,通化分省委升格为中共通化省委,隶属东北局,将设在通化的原后方司令部改为通化保安司令部,吴溉之任省委书记兼保安司令部政委,何长工任保安司令部司令员,王铮任省委副书记。同时,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和李红光,将通化支队更名为杨靖宇支队,将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更名为李红光支队,隶属通化保安司令部。杨靖宇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刘西元,卫树德、祝顺鹏为副司令员,谢凤山为副政委。李红光支队司令员金雄,政委方虎山,副司令员朴孝三。2月14日,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并于2月23日在靖宇县隆重举行民族英雄杨靖宇牺牲六周年公祭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宁武县(史海钩沉75年前的2月14日)(3)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2月联合16支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同年1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树皮或棉絮。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殉国。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曾任靖宇县代理县长,离休前为原辽宁省轻工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张汇东在接受采访介绍靖宇县名的来历时,激动地讲述了他所见证的靖宇县县名始末。

1946年旧历年前,张汇东受组织委派只身来到濛江县开展接收工作。由于孤身一人前往,身边连一个商量对策、研究工作的助手都没有,也不知从哪入手才能打开局面开展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山东临沂参加过抗敌后援会,曾宣传过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事迹,对杨靖宇的事迹也了解不少,来到濛江后便专程到保安村(现靖宇镇)杨靖宇墓前祭奠。当他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来到杨靖宇将军墓前时,发现杨靖宇将军墓没有墓碑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坟包。望着烈士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如此荒凉,他含着眼泪暗下决心,就从宣传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着手,打开工作局面。于是他首先发动县城里的教员们把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编成故事,写成诗歌在老百姓中传唱,接着利用春节的机会,写春联发给群众宣传杨靖宇的事迹。到了2月初宣传活动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杨靖宇将军的事迹在濛江县地区家喻户晓,后来他又写了一份“告各界同胞书”,文中提议改濛江县为靖宇县,在县城广泛散发。这一提议得到县城各界人士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于是他又请示了当时的地委书记王毅、地委副书记薛绍庚获得批准,从此濛江县正式改为靖宇县,他还亲手在县政府机关门口换上了“靖宇县民主联合政府”的牌子。据采访中记载,回忆这段不平常的往事,张汇东老人显得格外兴奋。

1946年2月,濛江县易名靖宇县后归辽宁省管辖。1948年,靖宇县划归安东省管辖。1949年5月9日,靖宇县划归辽东省管辖。1954年8月,靖宇县划归吉林省通化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85年2月4日,通化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原通化市、浑江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制,靖宇县隶属吉林省浑江市。1994年4月,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靖宇县隶属白山市,其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反复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吃水不忘掘井人,沐浴温暖的阳光,享受幸福的生活,理当对先烈格外感念。如今在靖宇县,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是“传家宝”,每个人都是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的传承人和讲诉人。一回回倾听,一次次鞠躬,是对历史的缅怀、对烈士的追思,也是不忘过去的来路、不忘为什么出发,实现先烈遗愿,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对先烈们的告慰。

作者简介

朱巍,1978年出生,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现任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副处长。多年从事政策研究、解放战争时期吉林省地方党史研究,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四平战役与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的指导意义等,有深入的分析研究。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朱巍

编辑:马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