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悬架系统介绍图解(透视图解5种汽车悬架系统的构造)

悬架是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它的功用是把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反力(支撑力)、纵向反力(驱动力和制动力)和侧向反力以及这些反力所造成的力矩都传递到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上,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汽车悬架系统介绍图解?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汽车悬架系统介绍图解(透视图解5种汽车悬架系统的构造)

汽车悬架系统介绍图解

悬架是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它的功用是把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反力(支撑力)、纵向反力(驱动力和制动力)和侧向反力以及这些反力所造成的力矩都传递到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上,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

现代的汽车悬架尽管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但是一般都由弹性元件、减振器和导向机构三部分组成。

扭杆梁式悬架

扭杆梁式悬架是汽车后悬架类型的一种,是通过一个扭杆梁来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以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尽管有些厂商宣称自己的车装备的是扭杆梁式半独立悬架,但是扭杆梁式悬架还是非独立悬架的一种。

扭杆梁式悬架 ▲


1-双管减振器;2-螺旋弹簧;3-支承座

4-扭杆梁式悬架;5-支撑;6-车轮支撑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是目前最常见的独立悬架,由滑动立柱和横摆臂组成。如下图所示为带有下置三角横摆臂和独立减振支柱的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带有下置三角横摆臂和独立减振支柱的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


1-减振螺旋弹簧(具有线性特征的钢制弹簧);

2-减振器(双管减振器);

3-球头销(用于连接横摆臂和转向球头销);

4,8-下置三角横摆臂;5-半轴;

6-副车架;7-横向稳定杆;

9-车轮轴承、轮毂;10-转向节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是指由多根连杆(一般四到五根)组合在一起来控制车轮位置变化的悬架。由于悬架具备多根连杆,并且连杆可多车轮进行多方面的控制,所以在做车轮定位时可对车轮进行单独调整。

四连杆式独立悬架式前桥 ▲


1-减振器;2-车轮支架;3-纵摆臂;4-螺旋弹簧;

5-副车架;6-横向稳定杆;7-支撑;8-悬架臂;

9-轴承座;10-支撑;11-前束控制器;

12-车轮轴承/轮毂;13-上部横摆臂;14-连接杆

五连杆式独立悬架式前桥 ▲


1-支撑杆;2-转向节;3-集成在转向节上的支撑杆球节;4-横向稳定杆;5-方向机;6-转向拉杆;7-车轮轴承;8-转向节;9-副车架;10-液压导向轴承;11-减振器;12-支座(集成在车身上)

摆臂式独立悬架

五横摆臂式独立悬架前桥 ▲


1-螺旋弹簧;2-双管减振器;3-减振支柱;4-导向臂;5-万向节;6-横向稳定杆;7-副车架;8-转向机;9-十字斜撑;10-连杆;11-上层摆臂;12-摆动轴承;13-车轮轴承;14-轮毂;15-支撑臂

五摆臂式独立悬架后桥 ▲


1,12-带有附加弹簧的双管减振器;2-螺旋弹簧;3-后部上横摆臂;4-后部下横摆臂;5-连杆;6-横向稳定杆;7-后部主传动;8-悬架臂;9-车轮轴承;10-车轮支架;11-前部上横摆臂;13-副车架

梯形摆臂式后桥 ▲


1,12-减振器;2,13-螺旋弹簧;3-制动钳;4-动力总成支架轴承;5-稳定杆;6-后部主传动;7-动力总成支架;8-防石击保护罩;9-后车轮支架(梯形节臂轴承);10-前束杆;11-车轮支架;14-左右半轴驱动法兰

自适应空气悬架

根据路况的不同以及车身高度传感器的信号,车身控制单元/底盘控制单元会判断出车身高度变化,再控制空气压缩机和排气阀门,使空气弹簧自动压缩或伸长,从而降低或升高底盘离地间隙,以增加高速车身稳定性或复杂路况的通过性。

空气悬架主要由控制单元、空气供给单元、压缩机和电动机、电磁阀体、前后空气弹簧、车身高度传感器、空气管路、蓄压器等组成。

控制单元内部集成有记录车辆高度方向(z)上的加速度值、记录车辆纵轴(x方向,摇晃运动)和车辆横轴(y方向,俯仰运动)偏转率的传感器集。

空气供给单元由压缩机和电动机组成,为系统提供压缩空气。

电磁阀体由多个电磁阀构成,它们连接空气供给单元与空气弹簧和蓄压器。

空气弹簧气囊下部用夹紧卡箍固定在减振管上,上部固定在减振器支座上。由此形成的封闭空间构成气囊。当弹簧伸缩时,空气弹簧气囊在旋转塞上“滚动”。旋转塞的几何结构确定了弹簧特性。通过空气接口上的特制阀门(剩余压力保持阀)将气囊内的空气压力限制在3bar左右。

(a)典型的自适应主动悬架系统图:奥迪Q7 ▲

(b)典型的自适应主动悬架系统图:奥迪A8 ▲


1,21-右前空气弹簧支柱和减振器,右前减振调节阀;2-底盘控制单元(包含空气悬架控制系统);3,10,15-蓄压器;4,18-右后减振调节阀;5,25-空气供给装置以及压缩机和电磁阀体;6,16-左后减振调节阀;7-空气弹簧;8-左后车身高度传感器;9-右后车身高度传感器;11-空气管路;12,20-左前空气弹簧支柱和减振器;13-左前车身高度传感器;14-右前车身高度传感器;17-水平调节控制单元;19-传感器电子装置控制单元;22-右前车辆水平传感器;23-左前车辆水平传感器;24-右后车辆水平传感器;26-左后车辆水平传感器

压缩机通过2个活塞压缩空气。

压缩第一级的活塞(小直径)与其连杆直接连在驱动轴的偏心盘上。压缩第二级的活塞(大直径)安装在压缩第一级的连杆上。因此,两个活塞共同朝着一个方向移动。在压缩第一级活塞密封期间,压缩第二级的活塞吸气。

压缩第一级产生4~6bar的压力,压缩第二级提供约18bar的系统压力。

一个温度模型为此构成基础。最长接通时长约4min,控制电子装置使用额外的安全功能,这项功能在最坏情况下最长6min后关闭压缩机。

空气供给装置、电磁阀和空气悬架剖面图 ▲


1-控制单元;2-电磁阀体;3-电磁阀;

4-电机(驱动压缩机);5-压缩机;

6,11-空气弹簧气囊;7,10-旋转塞;8,9-波纹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