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古装剧里的明知故问的问题(那些从影视剧中流出的江湖黑话)

还记得在《我爱我家》中,有这么一集,名为《潇洒走一回》,开始的镜头如下:由宋丹丹饰演的和平女士在吃饭的时候向全家宣布了一条大消息:

“昨儿呢,有穴头儿到我们团来疃这事儿,想让我们出一底包儿,看了我的大鼓说我这活儿还能单挡杵,每场置点黑杵儿也比干拿份子强啊,虽说没腕儿那么嗨吧,可也念不到哪儿去。”

这一段话愣是让和平的公公听的一愣一愣的,那位为革命奋斗了一生,看管过日本女特务的北京市正局级干部傅明老人嘀咕道:“我怎么听着像日本话啊?”

这些你听不的懂话,是过去江湖上走江湖的“黑话”,专业的话说,叫“春典”,又叫“唇典”。

开头和平女士那段春典,如果逐字逐句翻译过来,大意如下:

昨天,有演出的组织者到我们团来商量这事儿,想让我们出一个给主角配着演的节目,他们看了我的大鼓说我这这表演不错,能单独给钱,每场演出挣点儿私钱肯定比只拿工资强啊,虽说没有主角大腕儿们挣得这么多,但也差不到哪儿去。

和平在剧中设定的职业为曲艺团的京韵大鼓演员,这在旧社会也属于江湖中人。

那些古装剧里的明知故问的问题(那些从影视剧中流出的江湖黑话)(1)

什么叫江湖,说句很经典的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只要一个群体中存在人与人之间不平等,那么肯定就会有矛盾和冲突,最市井最底层的江湖更是如此,所以为了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维护和分配内部利益,春典这种只用于江湖内部交际的语言系统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唇典的重要想在哪里呢?我给你举一个例子。

现在咱们可以设定一个场景:

一个热闹的相声茶馆,台上演员正说的起劲,台下观众也正听得起劲。

后台的人发现外面马上就要下雨了,就要通知台上演员赶快结束,以免待会儿观众着急回家,后台收不上钱,白忙活一天。郭德纲的话:过去的艺人凭的是真本事,都是听完了以后,才收钱。你觉得说的好,扔两个钱。你觉得说的不好,可以不给钱,您走您的。

后台管事儿的怎么才能在不让观众知情的前提下通知台上的演员呢?如果会用春典的话,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在门帘后面喊一声“嗨点使”,台上的演员就知道后台出了状况,这一段说得时间要长一点,喊一声“牐棚摆金”,演员就知道外面马上就要下雨了,赶快想办法收尾结束。

就像评书大家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所说:“这就是江湖人用春典的意义,往小了说是这个意思;往深处说,如同将长江大海,用莫大焉。”

不会春典的江湖人根本吃不上饭,丝毫不夸张。这春典只能江湖人知道,绝不外传,这叫“宁惜一锭金,不舍一句春”。

有的春典你答不上来严重到你会丧命。比如无论是在小说还是京剧抑或是电影《智取威虎山》当中,孤胆英雄侦察排长杨子荣冒充打入座山雕的匪巢威虎山靠的就是以下春典:

那些古装剧里的明知故问的问题(那些从影视剧中流出的江湖黑话)(2)

土匪: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的祖宗?) 杨子荣: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土匪:嘛哈嘛哈?(以前独干吗?) 杨子荣:正晌午说话,谁还没有家?(许大马棒山上。)

郭德纲之所以不容于很多相声同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的之一就是他不仅在节目中乱使春典,还教给徒弟们乱用,观众听不懂,他们还给人家解释,把这种秘不示人的暗语公布于众,(比如我就是通过何云伟的一段相声知道了“这果实面嘬”的意思就是这女孩儿长得丑,北京春典管漂亮女孩叫尖果儿,漂亮男孩叫尖孙儿)犯了行业的大忌。

春典虽是旧时江湖人才会用,但因为流行的时间久远,外行人也能耳濡目染地学会几句。甚至有些话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约定俗成的成语,比如“扬名立万”。

由于江湖上的关系错综复杂,有时候江湖上的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名号隐藏起来,这一点类似于土匪,为了便于同行朋友间相互交流,就不得不创造出一套姓氏的代号,姓氏的调侃儿就称作“万儿”,比如姓王调侃儿叫虎头万儿,姓刘调侃儿叫顺水万儿。

一旦这人在江湖上闯出了名号,取得了很高的威望和地位,扬了名立了万,他也就成了大万儿。由于春典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明确的写法,所以也有人写成大腕儿,直到现在,人们依旧习惯把名人称作大腕儿。

老的唇典在消亡的同时新的春典也在兴起。文革期间,北京四九城的顽主们,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出来一套春典,比如把现在的追女孩叫做“拍婆子”。这在电视剧《血色浪漫》当中有所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人富了起来,这些有了钱以后的北京人,也发明了一套春典,比如,他们管出租车叫做“的”,这好理解,管身边的女人叫做“蜜”,当然这个“蜜”大概率不是自己的老婆,找女人叫做“嗅蜜”这个嘛,还勉强凑合说得过去。不过让我摸不转头脑的是他们管钱叫做“T”,论起钱的数目,他们也把“万”说成“个”。我想大概是财不外露的原因吧,不过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同事们也把“万”说成“个”。和演艺界的大腕相对应的是,他们管有钱人叫做“大款”。以上春典在在1993年的央视春晚舞台上,吕丽萍和冯巩表演的小品《心愿》中有所披露。

有些“江湖黑话”,甚至已经和现代语言结合,并进入共同语的词汇系统。你的父母大多不明白“翘课”就是逃课的意思,甚至你也不知道翘课这词儿是从哪来的。事实上,如果你懂些春典,就会知道“翘”也是调侃儿,意思就是“走,离开”,所以翘课这个词很有可能就来自于春典。

当然了,这些黑话会受到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我所在的河南焦作,高中毕业落榜的我曾经不良了一段时间,接触过一些当地的帮派分子,他们会把北京黑话中的“蜜”称为“点”,“点子”,北京黑话中的“个”称之为“方”。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警匪纪实开山鼻祖剧《西安大追捕》中,我们了解到西安黑道上的春典是:钱被称之为“把”,赚钱被称之为“点把”,好朋友叫做“坚钢”出事了叫做“翻把”,没问题叫做“木马达”(音译)。前几天,我这里来了一位西安的朋友,闲聊之中,得知这套春典在今天的西安仍然通用,真可谓是“历久弥坚,源远流长”。(真实魏振海案发生在八十年代,这么算来,这套春典有点年头了)

那些古装剧里的明知故问的问题(那些从影视剧中流出的江湖黑话)(3)

而“打点子”在云贵地区,却指的是一种“盲井式”的犯罪手段。这个我以后专门写一篇文章,敬请期待。

所以黑话不能到处随便乱用,否则,一顿暴打是免不了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