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下岗职工打工生涯的辛酸(技术工人下岗后的人生)

工友老陈,是我们厂引进的技术员工,以前他是我们邻县棉纺厂职工,在我们厂筹建生产过程中,因技术力量薄弱,经常发生纺织设备停机事故发生,一弄一道工序卡脖子,就造成整条棉纺生产线停产,极大影响生产进度,而恢复生产重新启动却费时费力,同时还造成设备能耗高,成本上升,所以厂急需要引进相关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人,老陈就是这样的被我们厂引进来的。

当时老陈已经有50多岁了,两个小孩也以成人,就是还没有就业,成了老陈的心病,我们厂领导答应老陈,引进到我们厂里来后,给他两个小孩解决进厂指标,并且还答应分配老陈一套房子作为安置房,已经装修好就可以立即拎包入住,其实老陈在原厂工作还是不错的,就是两个小孩就业让他操心,既然我们厂给他子女安置进厂,解决自己后顾之忧,老陈就高高兴兴地与原办理了离职手续,携家带口来到我们厂上班。

一个下岗职工打工生涯的辛酸(技术工人下岗后的人生)(1)

纺织厂给我们发技术等级证书

他来了以后,充分发挥老技术工人优势,很快解决了我们棉纺厂清花设备停机事故的老大难问题,快速提升产能,厂领导引进老陈决定得到我们全厂职工的认可,平时眼红老陈待遇好的职工也终于闭口不言了,他们一家四口人,除了老陈老婆没有上班在家料理家务外,儿子跟老陈一起学技术作保全工,女儿也在前纺车间挡车,一家三口人上班,生活自然而然好过多了……

好日子总是这样短暂,到了1992年,中国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鼓励私有经济发展,私有企业相比于国企,没有什么负担和包袱,效率更高,用工更加精准,这时我们厂背负着沉重的财务压力和债务危机,加上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县政府无力给予纺织厂资金支持,更要命是这一时期棉纺业过剩,设备落后,能耗高,效率低下……并且形成了严重的“三角债”,已经到了无流动资金再生产了,县域国企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太差,被迫破产重组职工全员下岗。

老陈一家这时除了女儿已经出嫁,不在家里,儿子也和我们厂一位纺织女职工结婚生子,这样一家子人全部下岗,而老陈还差两年就退休,一下子全家没有班上了,那段时光老陈郁闷无比、身心俱疲,还没有退休就得继续干,他利用原厂人脉关系跑到合肥市肥东县纺织印染厂当技术指导干了一年多,就在这时,老陈长期积蓄的慢性病糖尿病发展到了二期,眼睛识物昏花,血糖高血压高,不得不回家治疗,在医院住一个多月,由于下岗职工没有地方报销,当时我们社会还没来城镇居民医保,所以在肥东辛苦奔波劳碌的钱花光了,控制住病情,老陈儿子就不让老陈继续打工了。

一个下岗职工打工生涯的辛酸(技术工人下岗后的人生)(2)

直到2008年才办理城镇居民医保

老陈在家呆了大半年,过完六十岁生日,于2001年五月开始办理退休手续,经过身份认证、申请表填写、档案核查,还让老陈补缴两年社保6000多,一个多月后退休金就到了,结果才一千多点,当时我还在厂家属院住,遇到老陈,谈及退休金的事,他向我们大吐苦水,工作了三十多年,棉纺厂职工退休金怎么这么少?对社保这一块政策,我们也不知道,不好说什么:让他保持心态吧,千把块钱细细花,还是够自己的生活费的,保重身体,退休金还会一年一年的上涨……

老陈有糖尿病,老陈老婆身体也不好,所以老陈儿子儿媳也没有外出务工,他们就在厂家属院门口租了一间简易门面房,开早吃店,辛辛苦苦起早摸黑,儿子儿媳也挺不容易的,老陈有时候也在帮忙洗碗、清洁卫生什么的…

年前我到厂家属院办事,到老陈儿子开的小 吃店吃早饭,没有看见老陈来帮忙,就问问他爸老陈现在怎么样了,他儿子眼睛红红的,一直沉默寡言,我就没有再问了……

九十年代原来国企纺织企业,因转型改革都破产下岗,所以纺织工人几乎都经过上世纪下岗失业,造成他们缴金年限少而且金额少,即使像老陈这样老技术工人虽然工作长,但是厂破产资不抵债,给老陈缴纳的社保就是按照我们当地最低档交纳的,厂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少的可怜,所以这些40、50后纺织工人退休工资普遍低下。而这些老下岗职工子女都面临成家立业压力,光凭这点少的可怜退休金生活还是相当不易呀。

老陈一家下岗后生活变迁让我们想起刘欢经典老歌《从头再来》,之所以能够一直被人们铭记、传唱,那一定是因为它带给了人们某种引起共鸣的强烈情感。

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这首歌原本是一首鼓励下岗工人重拾信心鼓起勇气再就业的公益歌曲。可是,当过了那个历史背景之后,慢慢地,它的意义已不再那么狭隘,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带给人们鼓舞与力量。

当人生不如意,失业、生意失败甚至是遇到天灾人祸时,《从头再来》那激昂奋进的旋律、励志的歌词总能让你重新振作,从头开始!你听,"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满满的力量,你,感受到了吗?

一个下岗职工打工生涯的辛酸(技术工人下岗后的人生)(3)

我们厂的工会会员证

今天之所以选择分享这首歌,是因为我们棉纺厂下岗职工,大多数人独自打了很久的工,终于快要打不住了,想到了这首歌,感受到了一些希望和力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好好活着,大不了从头再来。

把不堪的过去当作一个耻辱的笑话,不再提起。

把一切归零,重新开始。这一切就是刘欢唱给我们的精神胜利✌法。

下岗职工跟同龄人比,可能是晚了些,那就跟自己比,真正决定开始的时候,恰恰也不得不当作最早的时候。

也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赚得赖以生存的钱,让每一天自己都在忙碌中过,因为下岗职工上有老下有小,不能虚度每一分每一秒。

多年以后,回望下岗的岁月,即使眼泪忍不住,也只能平静之后是淡然处之。

下岗老职工的苦和泪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放眼过去,简直可以出一本书。

刚刚下岗的时候,很多人拿着那点微乎其微的补偿金,摸索市场,进行创业。由于对市场的不了解,大多数人都血本无归。面临着养家糊口和技术短缺的难题,很多人只能干一些繁重的体力活,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可以保障家人的暖饱。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设备涌入国门。先进的设备又代替了很大一部分人工,这又使一部分下岗工人再次被迫下岗。此时,大部分下岗职工已经人到中年,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处处用钱的难题。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的下降,繁重的体力劳动,显然已经是很多人身体的负担了。很多人为了生活只能摆摆地摊,干一些保洁之类的轻活,来维持生计。

当孩子独立了,父母去世了,下岗职工的难题又来了。别的不说,单指养老保险这一项,难住了多少下岗职工。目前国家针对下岗职工的政策只有40、50这一项,而且条条框框的规定还特别多,如果年龄刚好合适,赶上了40、50政策还要好一点,好歹退休后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很多下岗职工的年龄都不符合40、50政策,在面临着生活的窘迫,很多下岗职工只能挺着,扛着。即便手里有些闲钱的人,想补缴却不敢补缴,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身体已经留下了很多职业病,如果将手里的闲钱全部补缴养老保险,身体一日有突发病症连医院都住不起。

下岗职工千千万万,人生百态苦底捞,还有很多下岗老职工面临着更困难的生活,他们只能煎熬着,坚强地活着。相信随着国家体制不断地完善,一定会有更好的针对下岗职工出台政策,相信国家没有忘记当初为祖国建设贡献过青春的这些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