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下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前言: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受刘备托孤成为蜀汉的实际领导者,此时的诸葛亮年富力强,可以说踌躇满志,然而公元223年南方的南中地区发生大规模叛乱,西蜀在与东吴重修旧好后于225年开始对南中发动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中西蜀丞相诸葛亮与南蛮的主角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堪称美德经典,然而事实上从这个故事上已经透露出蜀国将来的亡国之兆。所谓的七擒七纵是时候给其正明是与非,不要再误导一代一代的后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下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1)

蛮王孟获

三国时期的南中地区到底是在哪里?

说到南中地区,首先要知道益州与南中的关系,益州是西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州郡,管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四川全境,贵州云南,而其中南中地区主要指贵州西部,云南全境,甚至还包括缅甸西北一部分地区。两汉对于云贵的统治力度并不强,他们与帝国保持着若有若无的关系,名义是是帝国一部份但实际上却有大量的土司控制着大量的权力。因此在三国中所说的益州主要是指四川,当刘备夺取益州后也随带着掌握了南中地区,而云南地区自元代开始才真正完全进入帝国的实质版图

南中地区的叛乱

南中地区在刘备没有入川前,一直在益州的控制之下,当时益州主为刘漳,224年刘备以偷梁换柱之法取代刘漳入主益州,但当时益州各地的官员并没有完全的归顺,其中就包括南中四郡。刘备败于夷陵之战后,原本表面稳定的南中四郡中有三郡发生叛乱,而南中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装孟获更是这次叛乱的主要力量,南中牂柯郡太守朱褒在贵州西南和云南西部,越嶲郡高定在四川西部,建宁郡雍闓在四川南部云南东中部,这四个区域面积广阔,再加上云南地区的孟获,《三国演义》中记载光孟获的兵力就达十多万,这次叛乱可谓声势浩大。《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是里面很多事件都是经得起历史考证的,关于南中的叛乱以及七擒七纵在陈寿的《三国志》与《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

诸葛亮七擒孟获下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2)

南中地区

西蜀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的过程,七擒七纵孟获

经过两年多充分的军事准备,诸葛亮于225年亲率50万大军开始对南方诸郡的平叛战争。

这场战争于建兴三年春开始,战争开始阶段顺利平定了三郡的变乱,后期主要是平定南中人多势众的土族武装孟获。在这期间,发生了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所谓的杀人诛心也许诸葛亮是这样想的,在最初的平定三郡时,马谡曾对诸葛亮献策,南蛮地处偏远,崇山峻岭阻隔,大军今天来了,南蛮被攻破,大军明天走了,南蛮又会复叛,这种事情周而复始。一旦与曹魏的战争爆发,南中蛮族听到风声必然重新聚集起来叛乱。马谡的意思希望此次战争的目的收服人心,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以武力镇压来解决,攻心为上,兵战为下,这个观点与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方土司一方的作战能力并不强大,这场战争从地域上看规模不小,从贵州的西部一直到云南的西部,有可能蜀汉的军队一度曾经进入现在缅甸西北的原始森林。南中四郡东汉末年的人口数量超过五百万,对于文中提到的50万兵力,我们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数据得出的,这些数字只是反映一下当时战争的规模程度。

诸葛亮七擒孟获下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3)

南方蛮族

从第一次擒获孟获然后再释放,再擒获再释放,一直到第七次孟获才真正的心悦诚服,我们不得佩服诸葛亮的办事效率,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平定了建宁,牂柯,越嶲三郡的叛乱,更是大手笔的解决了南中孟获的叛乱。在这场战争中贯彻了一开始就制定的战略方针-攻心为上,最终任命孟获仍然为南中各土司之首,225年12月底结束这场战争,实际上从这一最终结果是不是让人感觉出某种荒诞?

七擒七纵是正确还是错误?

从战争的必要性来说,对于蜀汉是十分必要的,此次叛乱的影响面广,且对蜀汉政权的威胁大,整个云南,四川南部,以及贵州等许多地区都连锁性的发生动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战争的策略与手段很有问题。诸葛亮的这次用兵其实反映出了其之后北伐必定不会成功,也为之后蜀国的灭亡打下了基础,原因在下面。

诸葛亮七擒孟获下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4)

南中战争

1、兵贵胜而不贵久,战争耗费巨大,实属不明智之极

战争非常耗费财力,人力与物力,《三国演义》中描述是动员50万大军从成都起兵,从成都到昆明的距离大约是800公里,这个数字还是高速公里的近似直线的距离,而在1700年前从成都向南行军,从贵州一直打到云南昆明甚至深入缅甸西部,可想而知当时蜀国的战争付出是多大。

《孙子兵法》明确指出,战争是最耗费国力的,因此进行战争的原则之一就是力求速战速胜,一来是减少自己的兵力消耗,二来减少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力。然而诸葛亮原本在第一次抓获孟获后竟然将这个最大的对手释放,让其重整军力再来作战,而每一次双方作战都在消耗着蜀国大量的有生力量,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至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其人并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在最后一战中,所谓攻心为上,少用兵戈的诸葛亮竟然一战就烧死对方三万藤甲兵,如果他真是爱惜生命,在第一次俘获孟获时就可以避免后面的破坏性悲剧。

因此诸葛亮劳师袭远犯了兵家最大的忌讳,不以求胜为主要目的,而所谓的攻心为上,只是一个听起来好听的好主意,马谡为什么最终会失街亭,与他的想法和判断力很有关系。诸葛亮这种耗费战争资源进行低效能作战的方式,最终在北伐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诸葛亮的北伐不成功到也罢了,还把整个蜀国国力消耗殆尽,最终民不聊生,几十年后灭亡的一点都不奇怪。

诸葛亮七擒孟获下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5)

七擒七纵

2、诸葛亮过于自负主观,不考虑南方水土不服的客观实情,强行用兵必然遭受重大损失。

在战争之初,大臣王连曾劝谨慎对南部用兵,道理就是南方的气候不比北方,蜀汉的战士除了许多四川籍以外,还有大量的北方部曲,这些人都是跟随刘备入川的北方人。刘备的核心战将基本上都是北方人,而南方原始森林,气候潮湿,再加上水土不服,无疑对参战将士的生命构成巨大威胁。然而诸葛亮听不进劝执意南征,在几个月的苦战中有大量的战士死于水土不服,瘴疫,蜀汉的实力造成很大的损失。

七擒七纵的策略执行下去就是让士兵多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多在雨林中一天,就会多一分无畏牺牲。当时的医学不象现代这样发达,许多疾病都是凭着中医的感觉走,即便在1840年的近代,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因为水土不服有近千人病死在舟山。诸葛亮这种过于自负的性格,在北伐中带给了蜀汉更大的损失,蜀汉的悲剧性结局从南征就已经开始。他的这种自负性格,在治理国家及用人上最终带给蜀国不可挽回的损失,他指挥的第一场战争就反映出了最终失败的必然性,只是个时间问题。

诸葛亮七擒孟获下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6)

七擒七纵孟获

3、七擒七纵不可能根本解决南方土司问题

然而经过这一场双方死伤惨重的战争,最后的结局依然是由孟获担任南中蛮王,永为土司。但是这种方式只是暂时的缓解,根本解决不了最终的矛盾,建兴十一年,刘胄在南中造反,虽然被平息,但也说明南中地区并没有想象的平静,《三国志·李恢传》中:南蛮平定后,大军北归,但南方很快就出现了叛乱,虽然整体上没有之前的规模大,但也说明仅仅通过个人魅力的宽容来缓和矛盾,根本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几十万大军的安危最终是让诸葛亮头顶上出现一个光环,自我感觉是很爽而已。

总结:诸葛亮通过七擒七纵的方式处理南方民族问题,虽然凭借着双方的巨大牺牲,他的攻心为上得到了实施,孟获做为带头大哥也心悦诚服的归顺了蜀汉,然而这种归顺与诚服只是表面暂时的,作为蜀国在这场战争中动员几十万大军伤亡惨重却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战果,地盘仍由人家控制,打了半天只是在原地踏步。真正解决南中问题如果第一次就将孟获及相关头目质押于成都,同时在南中重新任命顺服的土司,以夷制夷岂不更合理么?从南征战争看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如书中所说的强大,相反他根本就是秀才点兵,用人上主观臆断,在之后对魏战争中,压制魏延等将才,重用马谡而失街亭,一切的根源都能从南征中找到线索

诸葛亮七擒孟获下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7)

丞相祠前花开花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