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劳动态度(在劳动中养成正确)

优秀的劳动态度(在劳动中养成正确)(1)

耕读相长 图:陆 洲

  前不久,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笔者认为,教育部这一举措可谓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成才先成人,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劳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一切成果来自劳动,这本是生活常识。然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并不懂得劳动成果是怎么来的。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闹出了许多笑话。比如,问他们大米是怎么得来的?回答说是“从超市里买回来的”;问鸡蛋是怎么得来的?回答说是“从冰箱里来的”,等等,令人啼笑皆非。不懂劳动成果怎么来,皆因没有参加过劳动的经历、没有见识过劳动的场景,从而缺乏对世界事物的认识。

  不懂得劳动成果从何而来,也就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更不懂得尊重、感恩劳动者。君不见,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青少年学生乱倒剩饭剩菜、浪费粮食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经历,怎么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体会?一个人只有经过劳动的磨炼,吃过苦、受过累、流过汗,才能真正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只有心存“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敬畏之意,才能切实践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劳动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在这个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社会,部分缺乏是非判断力、经受不住诱惑的青少年学生,将影视剧中的王子或公主挥金如土、享乐至上的生活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往往好逸恶劳,连最简单的洗衣做饭等都不肯做,也不会做。以前曾听说过,在外地读书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将在学校换下的脏衣服每月打包一次,寄回家让父母帮洗。诸如此类的奇葩做法,让人不由感叹,真是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

  殊不知,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现成的享受,而是在经过艰辛的劳动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产生的愉悦感。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自己煮的饭,吃起来总是特别美味;自己种出来的蔬菜、收获的果实,品尝起来总是格外的香甜。因为其中渗透了自己的心血、凝结着自己的汗水,所以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的滋味,便是劳动带来的幸福感,是最高级的人生享受。幸福在哪里?正如歌里唱的“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在人们的劳动中,在辛勤的汗水里。因此,劳动可以让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幸福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在劳动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看到,每当节假日或寒暑假期间,在当地党委、政府或团委的组织下,一批批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学生积极投身到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每年春节前夕,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途中,都有青少年志愿服务队设立的温馨驿站,他们给予返乡者种种周到服务,给寒冷者生火取暖,给饥饿者捧上八宝粥,给口渴者递上热茶;在疫情期间,青少年志愿服务者身穿马甲在村屯或社区的路口值守,或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他们不管昼夜,无论寒暑,一直默默坚守在抗疫一线上,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少年胸怀家国、心有大我的精神风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好青年。正是在这样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青少年逐渐树立起了这样的价值观: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寄语青少年朋友,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青少年学生只有积极参加各类劳动实践活动,投身现实社会“大熔炉”中锻炼,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好习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才能成长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栋梁之才,才能真正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内容来源:贵港日报 韦以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