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少年的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少年)

写给少年的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少年)(1)

每学期开学前,我都会好好琢磨琢磨,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怎么讲。这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我确定了包含“少年、春日、读书”三个关键词的这样一个主题。

下面,对本学期开学第一课做一点简要的文字记录。

我从初一同学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年龄特点切入,并结合“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俗谚,谈同学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要想在未来有更快的成长,有更多的收获,读书是必经的途径之一。这样,就把与这节课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词联系了起来。

然后,谈到读书的重要性虽然人人皆知,但说实话,读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由此引出了一首打油诗《读书难》。

读书难

春来不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虫冬有雪,

一心收束待明年。

一年四季,总是有各种理由,各种借口不读书。但是,如果真的这样拖延下来。明日复明日,明年复明年,一年两年不觉得如何?如果十年二十年呢?

当你长大成人,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学无术,一事无成,为自己的庸庸碌碌而感到懊悔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古诗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因为读书这个事儿很难,时光又如此易逝,所以从古至今就有很多勉励人读书上进的诗文,比如,朱熹的这首《劝学诗》

劝学诗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少年易老学难成”,少年时期,体力精力都处在最旺盛的时期,而且又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杂念,因此是学习的最好时光,是学习的黄金阶段。可是,一旦错过了这个时光,到了老年,再想学就来不及了。这时各方面的因素都已经处在衰落的阶段,很难再有突破,再有进境。

之所以“一寸光阴不可轻”,是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不但易逝,而且一去不返。所以《千字文》中有“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之说,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而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窦娥冤》)

朱熹在这首劝学诗中,谈到时光易逝时,并不像前面所讲的那些诗句一样直白,而是采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两句诗化用了南朝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还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正是这样形象化的描述,更让我们觉得时间流逝之速,令人心惊。

诸位同学对刚上初中的场景一定还历历在目,但一转眼就已经一个学期过去了。当再一转眼三年过去的时候,你初中已经毕业了,那时你一定会生发出更多的感慨。真的就如朱自清的名作《匆匆》中写的那样: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请在最好的时光,最好的年龄,拿起书本来读书吧。

接着,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谈读书的古诗,仍旧是朱熹所做。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我们很熟悉,是很多同学小学就会背诵的诗歌。从题目看,不是写读书,而是在写游春。所谓春日就是春天。

诗歌一开头,就写“胜日寻芳泗水滨”。这是个点题的诗句。“胜日”之胜,不是胜利的胜,也不是胜负的胜,而是胜景、胜地、胜状之胜,意思是“美好的”,这个“胜日”其实不仅仅有春光和煦之美,还有心情舒适之美。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要去“寻芳”,“芳”就是花草,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在什么地方寻芳呢?泗水滨,就是在泗水这样一条河流的边上。所谓“滨”就是水边,比如,湖滨,海滨等。

在这个地方踏春赏花,所见之景如何呢?“无边光景一时新”。无边无际的风光令人有焕然一新之感,春天的一切都是那么生机盎然。

“等闲识得东风面”这一句中先要知道“等闲”是什么意思,我们常说“不可等闲视之”,或者“等闲之辈”这样的话,那这里的“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平平常常,很容易”的意思。这句诗中的“等闲”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很容易就能够识得春天的面貌。

细细品味这句诗,诗句不说春风拂面,而说“识得东风面”,是在把春风比拟成一个人的样子,更让人有欢欣亲切之感。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很容易理解,就是百花争艳,到处都是春天的美景。

说来说去,这首诗歌都是一首非常典型写游春踏青的诗歌,怎么会和读书有关呢?

这个秘密藏在诗歌之中,解读的钥匙就在“泗水”这个词上。

“泗水”是今天山东境内的一条河流。在古代,还有另外一条河和它交汇,就是洙水。洙泗之间,正是古代鲁国的地方。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在这里聚徒讲学,那就是孔子。后人常用“洙泗”来代指孔门或儒家。

然而何以见得朱熹在诗歌中所说的“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泗水”一定是在说孔门呢?这是因为朱熹是南宋人,这时,北宋已经灭亡,当年北宋的领土被金人所占领。泗水地处山东,正是金人占领之地。

而且,有资料表明,朱熹终其一生,也没有到过泗水之滨。因此,诗歌中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显然不是实指,而是虚拟,既然是虚拟,就可能有所隐喻。因此,诗中所言显然别有怀抱,朱熹暗指在孔门中求学问道,就像是在踏青游春一样快乐。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朱熹能感受到读书之乐,而我们很多同学不能感受到读书之乐,甚至可以说是受尽了读书之苦呢?

我以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同学从小在读书这条道路上就走歪了,把读书的目的定位为为了考试,为了成绩,为了分数,这样的任务驱动,这样的极强的功利性,很难体会到读书之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不断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够享受到思维不断扩展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乐,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机会感受到这样一种快乐。

朱熹虽然不是文学家,不是诗人,但是他是真正的读书人。因为大量深入的读书实践,因此,他对读书有很多特别精彩的论述,其中他的诗歌《观书有感》二首,就特别值得品味,限于时间关系,这个会留待下一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课程有实况录音,可到同名公众号收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