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行山东人重视教育(新课标解读锵锵三人行)

编者语:

2017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基础教育课改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也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成为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者、环境的创设者、教学资源的推荐者和建设者、学习者和导师;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将今天在课堂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工作和挑战联系起来。

因此,为了切实推进新课标和新高考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帮助广大师生、校长、教研人员等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理解新课程,学习新课程,充分利用新课程提升成长,现代课程网针对性地打造了现代课程研修平台,其中既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丰富在线研修内容,也有兼具基础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新课程通识教育讲座——《普通高中新课程解读20问》。


锵锵三人行山东人重视教育(新课标解读锵锵三人行)(1)

新课程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的专家均是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新教材的编写者,新教学理念的倡导者,所以他们对“新课标 新教学 新高考”的解读阐释,具有引领示范的作用。这对于对新课改感到迷茫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无疑是最振奋的福音之一。

新课程通识教育讲座《普通高中新课程解读20问》共20个话题,每期由三位新课程课专家以“锵锵三人行”的对话交流方式,既轻松有趣,又高屋建瓴、层层递进地讲述教师最关心的新课改问题,对一线教师、校长等教育工作者实施“新课标 新教学 新高考”具有提纲挈领式的指导作用。

《2017年版新高中课程方案的背景与突破》选自通识讲座《普通高中新课程解读20问之为什么要修订普通高中课程 》,本期由张民生、朱慕菊、崔允漷三位课改专家主讲。由于视频讲座内容较长,今天我们选取其中的开头部分分享。

讲座开始,张民生教授针对“当前教育改革最重大的话题——高中课改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进行高中课程改革?这个背景是什么?比较2017年版的新课改,2003年的高中课程改革是怎样做的?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朱慕菊女士对这几个问题展开分析和解读。


锵锵三人行山东人重视教育(新课标解读锵锵三人行)(2)

整理内容——
  • 朱慕菊:新课改的大背景

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首先是基于时代的一个快速变化。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科技等,包括我们整个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情况下对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人才,学校是主课堂、主阵地,所以这个课程的改革就必须要跟时代的发展接轨,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背景;

第二个就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提出来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落实这个任务,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课程改革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里面的具有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它就要求我们在全面修订了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之后,要启动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修订工作也要求我们要深入总结过去十多年高中课程改革中取得的一些宝贵经验,同时,也要寻找一些(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面向未来的挑战,这也是我们要修订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还有,国务院在2014年就提出了关于高考改革、招生改革的一个实施意见,这对我们现在的课程的设置选修、必修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特别是高考命题提出来以后,既要依据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同时也要跟着课程标准走,特别是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一定要基于课程标准。

2003版的课程标准因为当时研究的局限性,没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因此,为了落实和促进国务院的高考、招生、改革,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 朱慕菊:承前才能更好地启后——2003年版高中课改的9个首次

2003年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应该说是有诸多方面的突破,其中特别显著的突破性成果主要突显在建国以来高中教育制度上的九个首次。

1、首次构建了由“共同基础”和“选择性课程”组成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发展的课程;

2、首次构建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为学生根据自身性向发展,有针对性地选课提供了清晰的课程清单;

3、首次明确将学分作为判断学生达到毕业水平、日常学习、有个性地学习的计量单位;学分与课时的衔接促进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管理;

4、首次将研究性学习确立为必修课程,赋予15个学分,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5、首次规定: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

6、首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出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在学生选课前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

7、首次提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8、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政策;

9、首次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九个方面从领域到科目到学习方法立体化的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还用学分来描述一个学生的发展。事实上它是突显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他进行学分描述。还有校本教程的开发、综合素质评价在当时的政策都提出过,经过十多年的实现探索虽然不完美,但是它构建了学校现代化课程的模型,是非常有意义的。

观看完整内容:

锵锵三人行山东人重视教育(新课标解读锵锵三人行)(3)

第一讲主讲专家

张民生(图左),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朱慕菊(图中),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崔允漷((图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想完整观摩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解读20问》的校长、教师、教研工作者及所有需要学习新课标的伙伴,可以关注“现代课程网”点击观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