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景色宜人(好山好水好风光)

广元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古称利州,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素有“女皇故里”、“蜀北重镇”、“川北门户”和“巴蜀金三角”之称。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结合部,为四川的北大门。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走廊,女皇帝武则天的诞生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元是中国首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基地、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中国军事装备生产基地、中国铁路网十个支点枢纽之一。

广元也是四川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国家三线建设军工基地。国家发改委批准广元市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广元由此成为四川省唯一一个纳入此项试点城市。

好山好水好景色宜人(好山好水好风光)(1)

广元,古称利州,位于秦岭南麓、四川盆地之北沿,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广元市,现辖市中区、元坝区、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剑阁县、苍溪县等四县三区,幅员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304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就出生在这里。 广元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有剑门蜀道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唐家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皇泽寺、千佛崖、觉苑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白龙湖、旺苍鼓城山——七里峡四川省风景名胜区;苍溪红军渡、观音岩摩崖造像,红军石刻碑林、鹤鸣山、明月峡古栈道、红军木门会址、剑阁县城钟鼓楼古建筑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天台山、黑石坡、彭城山。省级森林公园有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鼓城山——七里峡自然保护区以及众多市级文物单位。广元是三国文化会聚之地,有140余处三国历史遗址遗迹。广元有大小溶洞1000多个、峡谷30多个。 广元是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文物众多,而且襟江带河,群山环抱,兼有江城之貌。碧天为幕,绿水为带,粉墙红瓦,白鹤争鸣,大有一派山水园林之风。

好山好水好景色宜人(好山好水好风光)(2)

剑门关,世称天险,是首批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境内,紧临成(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和宝(鸡)成(都)铁路,集雄、奇、幽、秀的自然风光于一体,汇汉、唐、宋、明、清的诗人于一地。这里风光秀美,名人荟萃,既是一处充满诗情画意的旅游胜地,又是一处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地。

剑门雄关前山雄奇古劲,石梯依山傍崖步入云端,悬崖峭壁乱石嶙峋。后山却是松翠蓊郁、幽静雅致,古松漫山遍野,苍翠绵延,翠屏峰秀美幽深,山路曲折蜿蜒,荡舟湖间,别有韵味情趣。剑门关主峰大剑山,海拔1200米,山顶有建于宋代的古庙――梁山寺,沿途可饱览剑门关、石笋峰、穿洞粱、仙女桥,舍生崖等景观。

在剑门关,您还可以看到被誉为世界奇观、蜀道灵魂的翠云廊。剑门蜀道翠云廊是世界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体,分布在300余里的古驿道上,以剑门关为中心,东南到阆中,西南到梓潼,北向昭化、广元,从南向北,从东向西,八千余株千年古柏如一条莽莽苍苍的巨龙逶迤于崇山峻岭之间。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无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因而得“翠云廊”之雅名。这条古驿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驿道,比古罗马大道还早30年。

巍巍剑门,山清水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剑门豆腐、剑门绿茶、剑门火腿、剑门蝴蝶猪头、剑门手杖及黄花、木耳、剑阁柴胡等诸多名优土特产品。

好山好水好景色宜人(好山好水好风光)(3)

皇泽 寺位于广元市西郊嘉陵江畔,背依乌龙山,旧称乌奴寺,又名川主庙,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后因武则天生于广元,又当了皇帝,川主庙被改名为皇泽寺,现在的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一座依山取势,古朴典雅,气势巍然的古建筑寺院。

寺内保存着从北魏时期至清代的丰富摩崖石刻造像、这些珍贵文物现仅存6个窟群,50个龛窟,大小佛像1203躯,大部分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分布在寺中“则天殿石龛”、“迎辉楼石龛”、“大佛楼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龛”内。

皇泽寺除摩崖造像外,还有众多碑刻。其中有著名的《蚕桑十二事图》。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广元县令曾逢吉下令在全县境内的驿道两旁栽桑,曾逢吉将离任时,把栽桑、养蚕、缫丝的生产过程,绘制十二事图,刻成14块碑立于此。这既是我国蚕桑生产的珍贵历史文物,又是格调高雅的艺术珍品。

武则天与皇泽寺

初唐贞观年间,利州(今广元)都督武士彟曾在寺内开窟造像,其夫人扬氏在寺南之江潭乘舟游玩时感龙孕而生下武则天。则天称帝后,下诏赐寺并刻其真容,寺名“皇泽”,其真容为一石刻金妆像,表现的是武则天晚年时期的形象,至今还保持在寺内,全国唯一。

皇泽寺参观小贴士

寺内参观约需半小时至1小时。此外,皇泽寺还是观赏广元市全境的好地方。

好山好水好景色宜人(好山好水好风光)(4)

千佛崖摩崖石刻造像,始造于南北朝时期,此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都有石刻造像,雕造时间长达1500多年,以唐代居多,元、明、清较少,每个朝代的造像都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对于研究美术史和中国历史雕刻艺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高45米, 南北长400 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 如蜂房。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

可惜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 现仅存龛窟848 多个及大小造像7000余躯。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窟、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瑞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 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好山好水好景色宜人(好山好水好风光)(5)

觉苑寺,位于剑阁县西武连镇,距县城43公里,前临西河,川陕公路从寺东北约里许的武侯坡半山腰上通过。

觉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名弘济寺,宋元丰年间赐名觉苑寺。元末部分殿宇被毁,明代天顺初年(1457年),僧净智及徒道芳到此,重建殿宇,重塑佛像,绘制《佛经》于大雄宝殿四壁,更名普济寺;清康熙初年(1662年),殿宇经维修后,复名觉苑寺。

觉苑寺现存三重殿及两侧配殿,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天王殿在前,观音殿居后,级级递进,都建在同一条轴线上,东西配殿对称排列,总建筑面积1957平方米。该寺坐北向南,气势磅礴庄严。

天王殿,复建于民国21年(1932年),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抬梁架,面阔五间25米,进深三间12.4米,通高12米,素面台基高0.6米,阶梯式踏道三级。一层殿堂内原塑天王等泥塑,曾绘有神话故事白描图画,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大雄宝殿,系明代修复,木结构单檐歇山工屋顶,屋面盖青灰筒瓦,抬梁屋架,檐下旋斗拱6米,八架椽屋前后施大内额减柱,后施乳袱搭牵用三柱,面阔16米,进深二间13米,通高11米,素面台基高1.5米,垂带式踏道九级。其建筑接近正方形平面布局,横向用10.85米长的抬梁将屋架托起,纵向用8米长的抬梁将屋架托起,殿堂形成了长10.85米,宽8米的井四形空间,宽敞开阔,气势雄伟。观音殿,系明代复建,为单檐歇山式小青瓦屋顶,抬梁式屋架,无斗拱,十架椽屋前后乳椴搭牵用六柱,面阔五间21.5米,进深五间13.8米,通高7.9米,素面台基高1.5米,垂带式踏道七级。1986年重塑观音像于正堂内,并在观音殿之左设陆游馆,之右设魏征馆。

一走进大雄宝殿,迎面便可仰视到三尊跏跌而坐的佛像,像高2.95米。据龛前现存的明代石刻大香炉铭文记载,三尊佛像均是释迦牟尼金身,即佛、法、僧“一体三宝”的如来塑像。中为佛,面庞丰盈,身披袈裟,袒胸露肘,双手合十,跏跌而坐,庄严而慈祥。右为法,左为僧,均笑不露齿,严不竖眉,作入定说法手相,衣饰皆与中佛相同,三佛背屏,用木胎泥塑成五方佛、菩提树、龙、凤、青鸟、太阳等吉祥物组成的华丽图案,沥金装饰,色彩高雅灿烂,其整体呈桃形,周围饰火焰纹,通高6.1米。

大佛左侍立伽耶,右侍立阿难,神态端庄肃穆。大佛背后面塑一尊阿弥陀佛,立姿稳健,面目威严,肌肤饱满。其上塑着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形态各异,情趣盎然。

大佛龛前的石刻香炉上,以“罗汉坐禅”、“伎乐百戏”、“赛棋赏画”为内容的各种雕塑中,其深浮雕的人物,无论坐、卧、说、唱、看、打,都自然生动。炉顶盖下部雕刻的力士像,更是精湛,他们双臂弯曲,用力上托,双腿前后微蹲,双目圆睁,手臂、额角、颈部肌肉隆起,栩栩如生。

龛前左右通圆木柱上蛟龙缠绕,若腾欲飞。右者张牙舞爪,怒目逼人;左者闭口瞩目,动中出静。善财、龙女各手持降龙珠,站立龙头,大有降龙伏虎之势。

大殿内额枋处,左右排列着二十四诸天神像,为明代樟木圆雕,高一米,站立于祥云上。神像文武兼有,男女各异,个性鲜明,姿态、衣饰无一相同。

殿内塑像,采用彩生漆打底、石色粉绘与贴金相结合的手法,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气质、身份赋彩,使各个塑像衣着华美。因为采用了大面积刷漆贴金,虽经几百年历史,仍璀璨夺目,金碧辉煌。

殿内“佛传壁画”,更令人赞叹不已。精美的壁画,内容广博,对研究我国绘画艺术不失为珍品。而且对研究军事、体育、医药、服饰、建筑、文艺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研究我国社会风情更是难得的宝贵资料。

在大雄宝殿内四周高3.5米的壁上。绘制者精美的十六铺。二百多幅《佛传》故事彩画。每幅壁画均以四字墨书为题。末尾绘着该寺当年的主持僧净智及其徒道芳和尚等信徒的肖像。总计170多平方米,是明代英宗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大殿重建后,由民间艺人集体绘制的。

壁画内容从题为《摩耶托梦》开始,说的是伽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二十四年(公元前546年)四月初八日,在京城岚毗尼园无忧树下诞生了一个婴儿,起名乔达摩·悉达多。摩耶夫人分娩后,因身受十月怀胎之苦,刚7天就离开了人世,在襁褓中的悉达多就由他的姨母养充。他7岁时开始学文习武。青年时期游观务农,20多岁时,已懂得文学、哲学、数学,又是一个骑射剑击的能手,武艺过人,掷象成坑,天姿聪慧,博学多才。29岁时出游京城四门,体察到老百姓生、老、病、死之苦。为了解脱人间疾苦,悉达多不顾父亲净饭王的阻挡,夜走出京城,金刀落发,毅然出家修行,法名“菩提萨捶”,缩称“菩萨”。在苦行林中,禅坐菩提树下,风雨不起,熬过了6年苦行。6年间帝释命牧牛女取乳糜,盛金钵,供食用。牧女献糜、帝释献衣,终于成佛。25岁时,在野鹿苑(今波罗奈城)初转法轮,讲经说法,普渡众生。释迦于公元前486年涅磐。他的一生,在世80年,说法300场,开无量法门,渡无量众生。迦毗罗卫国“释迦族老百姓,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贯穿着如此丰富的文学故事的精美壁画,究竟出自哪一位画家之手呢?一个传说故事说:一千多年前,大雄宝殿修造竣工后,开光道场隆重举行,香烟缥缈,钟磬齐鸣,万事皆如佛意,唯有四壁空空,主持僧心绪了犹未了,俗求画师绘制《佛传》故事壁画,但谁来执笔呢?有武连文人居士倡议,邀请正在蜀中游览的吴道子执笔。于是请来吴道子,特开斋设宴款待,光阴荏苒,数月过去,眼看四月初八佛诞节即将逼年,吴生仍未动手,主持僧心急如焚,前去催促吴生动笔,当即调好各色颜料几十盆,脚手架搭好,一切准备就绪。时至四月初七,佛诞节即至,四壁仍是空空,众僧侣无可奈何。可是,翌日清晨,打开中门,却见四壁辉煌,全本《佛传》故事,仅一夜之功告成,画圣吴道子却不知去向。的确,觉苑寺壁画属吴道子画风,同时又具较明显的地方特色。整体构图严谨,前后一气呵成。而幅与幅之间仅以山、水、云、树、屋宇相隔,上连下接,环环相扣,故事性极强,堪称是一部古典连环画。其画面缜密宏大,造型优美,运笔娴熟,色彩典雅富丽。在绘制方面,采用了工笔线描绘,充分刻画了人物面部微妙的喜怒哀乐感情。精美的壁画,堪称绝代佳品。

古往今来,不少骚人墨客慕名而来觉苑寺参观游览,陶醉于画壁艺术之中,无不叹为观止。1986年5月,著名画家邵宇参观壁画后,深为感慨地说:“作画技术很高,是我看到的明代壁画中最好的一处。这里的壁画已在画家仇英和唐寅二人之上了。如果说作者是民间艺人,那也是造诣很高的大画家。”著名摄影家黄翔参观了壁画,赞不绝口,题书“蜀道明珠”。省文化主管部门,先后三次拨款维修。1985年香港商会会长王宽庆先生捐款七万元人民币维修、保护壁画。省文管会派出专家制定维修方案,采用科学方法,揭取修复裂缝,解除了危险,保存了壁画原貌。

最后小编提示:大千世界“有时间还是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