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帝为何封孙悟空为弼马温(玉皇大帝为什么要孙悟空当)

孙悟空有个外号——“弼马温”,这个词对于孙悟空来说简直是一生的耻辱,跟谁骂起架来,都觉得底气不足简单举一个例子,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悟空师徒途经观音院,被贪心的黑熊精盗了袈裟,悟空上门索要袈裟,开打之前双方先斗嘴:,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玉帝为何封孙悟空为弼马温?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玉帝为何封孙悟空为弼马温(玉皇大帝为什么要孙悟空当)

玉帝为何封孙悟空为弼马温

孙悟空有个外号——“弼马温”,这个词对于孙悟空来说简直是一生的耻辱,跟谁骂起架来,都觉得底气不足。简单举一个例子,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悟空师徒途经观音院,被贪心的黑熊精盗了袈裟,悟空上门索要袈裟,开打之前双方先斗嘴:

妖怪问:你是哪里来的和尚?悟空就哇啦哇啦把这些年自己做过的英雄事迹都说了一番,满以为会吓到妖怪,结果:那怪闻言笑道:“你原来是那闹天宫的弼马温么?”行者最恼的是人叫他弼马温,听见这一声,心中大怒,骂道:“你这贼怪!偷了袈裟不还,倒伤老爷!不要走,看棍!”

然后双方噼里啪啦就打起来。

▲还想当齐天大圣?你咋不上天呢?哦,你能上天...

孙悟空肯定一生都在懊恼,为何当初没打听清楚这个官职是什么品级,主管哪些内容就应了呢?不过,这也不怪他,玉帝有心蒙他,一只野猴子,岂是参透厚黑学的玉帝的对手。

另外,猴子是个人来疯,当年太想去天上看看,一心想要成为上仙。所以,太白金星带着圣旨一来,他就高兴的丧失了判断能力,跟着金星飘飘忽忽到天上,还没搞清楚状况,官儿就封了。关键是他初入仙界,根本就不知道这里面的水有多深。

▲请记住这个老头,要和他搞好关系,因为他最擅长的事情是——求情!

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太白金星带着他来到玉帝跟前听封:

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众仙卿叫声:“谢恩!”猴王却才朝上唱个大喏。玉帝宣文选武选仙卿,看那处少甚官职,着孙悟空去除授。旁边转过武曲星君启奏道:“天宫里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传旨道:“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

“弼马温”,官方对这个职务的解释是:御马监正堂管事。但是,古书中记载的掌管宫廷马匹的官职一般都叫“太仆”,为什么玉帝称这个职务为弼马温呢?钱锺书先生解释这一段话说“盖《西游记》第四回美猴王‘官封弼马温’,即本俗说猴能‘辟马瘟’,生发出一段奇谈也。”

什么意思呢?猴子有一项特殊本领就是能帮马匹辟瘟疫,这个说法很奇特,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子,缘何会有这种功能呢?

古代,猴子的别名叫做“马留”,这个称呼至今保留在两广一带的方言中。《西游记》的作者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在百回本《西游记》中,美猴王手下的“花果山四健将”中就有猴子名叫“马流二元帅”。在目前通行的百回本《西游记》面世后不久,李时珍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曾经提到,有胡人将猴子称为“马留”,就是因为“养马者厩中畜之,能辟马病”的缘故。

日本民俗学家南方熊楠认为,猴群中的猴子有互相捉虱子食用的习惯,将猴子蓄养在马厩中,可能就是利用这一习惯,让猴子捕食马匹身上的寄生虫,减少感染疾病的几率。

用猴子防止马疫的传统从何时开始?钱锺书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北齐贾思勰的著名农书《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有一部分专门介绍养马的窍门,其中引用当时一本记载各类辟邪厌胜之法的著作《术》中的说法,曰:“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除百病也。”古人认为瘟疫多是天地间“邪气”所致,因此治疗瘟疫常常和“辟邪”“辟恶”联系在一起。

不仅如此,猴和马放在一起作为文化符号出现,并不是从《西游记》才开始的,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早在东汉时期,我国的河南、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经出现过很多猴马共存的画面,在不少图像中,猴子就直接蹲在马厩外拴马的木桩上。也就是说,用猴子当“弼马温”的做法,在《西游记》成书之前一千五百年就已经在中国非常流行了。

所以,悟空也不用郁闷,让他当弼马温绝对不止是因为玉帝要整他,还因为在吴承恩的知识结构当中,对这件事情的认可和接受。加上中国文化当中有一个特殊的喜好,就是“讨口彩”,这种“口彩”通常是利用汉语的谐音实现的。在汉语中,“猴子”的“猴”字和“侯爵”的“侯”字同音,人们常常利用猴子骑马的造型表达“马上封(逢)侯(猴)”或“马上有侯(猴)”的意思。从汉代开始,“马上有猴(侯)”之类的形象就非常流行,人们将这些图像制作成摆件,雕铸为饰品,甚至刻镂于墓室的墙壁上,抒发着自己对建功立业的炽热渴望。

“马上封侯”的吉祥表达,使猴子和马共同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久而久之,猴子便由功能繁多的“辟恶”之兽变成了专管马匹的“弼马温”,这也决定了后来美猴王的命运。然而,《西游记》的作者让美猴王做养马的官,用意还不仅于此。

《西游记》虽然是以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佛教故事为背景,但它的回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道教色彩的词汇,比如第四十一回叫《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第八十二回叫《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等等,其中“木母”“姹女”“元神”都是道教术语。据研究,我们现在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在最终成型之前曾经过一位道教人士的修改,这位修改者在小说中加入了许多全真道内丹修炼的元素,并改写了小说的回目。回目中的道教术语都指代着小说中的人物,如“心猿”“金公”指孙悟空,“意马”指白龙马,“木母”指猪八戒,“姹女”则指女妖等等。

如果按照这个理解继续思考,《西游记》“大闹天宫”一段中天庭采用种种办法对付美猴王,正象征着种种收束“心猿”的手段。小说中安排孙悟空做弼马温,除了以“辟马瘟”的谐音调侃美猴王之外,还暗含着让作为“心猿”的美猴王辅弼“意马”重归温顺的意思。而美猴王抛弃弼马温的官职反出天庭,正意味着单凭心神无法控制奔驰的意念,最终导致修行失败的结果。

有趣的是,“心猿”和“意马”的表述,也出现在佛教修行法门中,就连玄奘大师本人,也使用过类似的词语。在叙述玄奘生平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了玄奘法师写给唐高宗的一封奏表,奏表中玄奘请求高宗同意让自己离开喧闹的长安,去嵩山少林寺专心修行。

表中说:“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

当玄奘法师写到“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等等句子时,一定不会想到,在数百年后,小说中的自己会拥有一个掌管马匹的猴子徒弟。

如喜欢此文,请关注大蜜小糖的微信公号:大蜜小糖(mizhitangguo)。同时,蜜糖原创音频节目《大蜜小糖趣解西游记》、《蜜说金瓶梅》、《金瓶梅情事》、《民国大八卦》,在蜻蜓FM和喜马拉雅播出。APP直接搜索“大蜜小糖”就可以找到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