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概括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为什么是美国独立的导火索)

波士顿倾茶事件是指在1773年,大英帝国北美殖民地的民众为了反对英国政府的相关税收规定,抵制茶叶纳税,在波士顿港湾内倾倒合法销售的茶叶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这个事件被近现代美国历史学及相关研究普遍认定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波士顿倾茶事件在国内过去的历史教材当中,经常被看作反抗英国暴政的一次正义的行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如果透过“无代表不纳税”等表面的说辞,追究其本质,其实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波士顿倾茶”或许不过只是茶叶走私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走私利益而采取的对抗国家正常税收体制变革的一次行动,“无代表不纳税”的正义呼声也不过是一个掩饰集团私利的美丽借口而已。在国际上,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并无定论。但可以确认的是,过去单纯视之为正义的反对暴政之说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北美殖民地居民也并非都是完全老老实实地遵守英国法律的人。移民北美的人通常是比较有冒险精神、敢做敢当的,他们采取利益导向的原则,积极地追逐一切可能获利的机会,甚至利用殖民地边境管理松散的有利条件,对外进行大量的走私活动,也不缴纳任何税费。到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在政治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民主制度。加上资源丰富、空间广大,在经济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英国本土。很多研究者认为当时北美殖民地的生活水平已经与英国本土相当,甚至有过之。随着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北美殖民地的离心倾向已经相当强烈。

英国对殖民地的管理不但松散,而且效率不高、问题不少,在“七年战争”期间就已经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很多殖民地商人为了追逐暴利,交通敌国,走私贸易十分活跃;各地议会和居民为了追逐经济利益,甚至对英军保卫北美殖民地的行动也不予配合;有的地方及个人还在司法、人事、教士薪俸等问题上直接挑战宗主国权威。

“七年战争”激化了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七年战争”(1756—1763)是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大规模战争。因为对当时及后来较长时期内的世界格局影响很大,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英国正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战争之后,英国成为海外殖民地霸主,稳定了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在世界历史上,西班牙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英国则成为第二个。

但是与此同时,因为打仗是非常费钱的事情,所以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但英国也欠了非常大的一笔钱。在“七年战争”当中,英国总共花费了1.6亿英镑,其中37%是在金融市场募款的国债。到“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国债已高达1.35亿英镑。当时,英国国债是法国的两倍,平均每个英国人所负担的债务更是超过法国人的5倍以上。大英帝国不断壮大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不断烧钱的过程。

简单概括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为什么是美国独立的导火索)(1)

反应“七年战争”的画作

能借到钱当然是本事,但是要还钱也相当不容易。为了偿还“七年战争”中的巨额债务,不得不需要多方补偿。在英国政府看来,既然绝大部分军费是用于北美,保卫了北美殖民地的利益,那么当然要从北美殖民地寻求一些补偿。另外,当时北美殖民地的防务每年还须支出40万英镑,占英国议会预算的12%,而英国国内税收已高达20%,很难再增加了。

为了增加税收、缓解财政压力,英国政府决定把其中的三分之一分摊到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头上。1765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经济控制的《糖税法案》、《茶税法案》和《印花税法案》,直接目的就是增加税收收入。由于英国在殖民北美的过程中长期以来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北美殖民地居民已经习惯了不纳税的传统。现在英国要在北美殖民地增加税收,当然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对。

为了对抗这些税收,所谓的“北美人民”(其实就是从英国移民北美的“新英格兰人”。印第安人和黑人是没有说话的权利的,算不上人民)喊出“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并成立一些秘密的反英组织对征税的法案进行抵制。因为受到了强烈的抵制,英国议会被迫做出一些让步,废除了大多数税收,唯一留下茶税,以表明英国拥有对北美殖民地征税的权力。

当然,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产生矛盾的事件也不仅仅是征税权的问题。当时另外一个引起北美殖民地居民不满的事件是英国调整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目的是避免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并保护英国商人的贸易利益。英国在1763年10月以国王名义发布公告,宣布在北美建立4个新的行政管理区,将大片西部土地留给印第安人,由英国军队执行西部地区的法令和维持秩序。

这个公告在两个方面损害了13个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利益:一是将他们一直向往的西部土地划归加拿大或留给印第安人,极大地限制了土地投机,而当时北美许多重要人物均热衷于这一发财之道;二是剥夺了殖民地当局对印第安人事务的管理权。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是北美殖民地民众的大利所在,英国限制他们扩张,当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其实,可以看出,北美殖民地的重要人物们希望英国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而烧钱,但是他们自己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负担。

北美殖民者茶叶销售背后的利益链条

英国议会之所以重视茶税,是因为当时的北美人民是非常热爱喝茶的,可谓大利所在。根据历史学家的分析,北美人民极有可能在17世纪上半叶就从荷兰人那里接触到茶叶,喝茶的历史有可能比宗主国英国还要早。新英格兰人饮茶的历史比喝咖啡要早几十年,约在1690年,波士顿就开设了北美大陆的第一家茶叶代销店。据估计,到1760年前后,北美人民已经普遍喝茶,茶叶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最初荷兰贵族的示范下,后来又在宗主国英伦三岛喝茶习俗的引导下,上行下效,饮茶成为一种时尚,同时也成为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饮食方式,走进了绝大多数北美人民的生活。

18世纪下半叶之前,为了平衡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英国禁止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向北美销售茶叶,而是需要先在伦敦拍卖,然后再由伦敦商人运输到北美销售。由于英国对茶叶征收的高额税收,所以通过公开合法渠道出售的茶叶价格高,这就使得当时北美的茶叶走私盛行。时人估计,当时北美殖民地每年进口的茶叶已达到100万磅,但是大部分都是走私茶,走私茶可能占到了消费量的十分之九。

在18世纪70年代,英国人平均每年消费茶叶1 300万磅,其中平均有750万磅从欧洲(主要是从荷兰)走私进口,而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运进英国得以销售的平均只有550万磅。尽管英国政府严格缉拿走私犯,从欧洲大陆主要是荷兰走私来的茶叶仍大量进入英国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因为不能控制这部分茶叶交易,每年损失利润达40万英镑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出现大量的茶叶积压,最多时达到约2 100万磅,拖欠政府税款达100万英镑,公司财务收支也亮起红灯,快维持不下去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北美本地的茶叶走私者却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1773年5月,英国政府在英国东印度公司请求下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也被称为《茶叶法案》,法案允许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向北美出口茶叶,从英国向北美出口的茶叶可以获得全额退税,只需向殖民地海关象征性缴纳每磅3便士的茶叶税。这一制度变革的结果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其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百分之五十。北美人民从此可以喝到便宜一半的茶叶,这应该算是一个很大的好消息。

更加不同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售的是合法的茶叶,是可以摆在“阳光下”大声吆喝叫卖的茶叶,所以,消费起来更加安心,买卖起来也更加放心。

但是,这一优惠政策并没有获得所谓“北美人民”的支持,反而“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这就不可理解了!对茶叶征税,“北美人民”不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会增加他们的负担。为什么对茶叶退税,减轻了税收负担,“北美人民”也不接受,甚至要愤怒呢?

答案在于:这里的“北美人民”是要打引号的。所谓的“北美人民”并不是指一般的老百姓,而更多的是代表那些资本家和茶叶走私犯。在当时,这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那些在北美政治及社会活动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资本家、富商往往也是走私犯。受重商主义传统的影响,英国的富商们为了逐利可以无所不为。所以,当英国政府对出口北美的茶叶实施退税之后,茶叶的价格大大降低,普通老百姓当然是会高兴的,但是资本家和走私犯却因利益受到损害而极其愤怒了。

尤其让走私犯更加不放心的是,如果今后有一家可以长期供应廉价茶叶的公司与他们竞争,他们控制市场的能力将大大削弱。英国政府的这一让利行为将会改变原来的利益格局,使得中间商和茶叶走私犯在竞争中出局。“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考虑到这样的前景,这些既得利益者对即将推行的法案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为了保护自己的非法利益,他们通过报纸、小册子等各种工具,宣传“无代表不纳税”的说法,刻意渲染英国将侵犯北美商业利益等危险,煽动北美的各种激进团体对英国通过公开渠道出口北美的茶叶进行抵制。

茶叶直销引起了北美的革命

得知英国调整茶叶税收的规定之后,北美当地很快就有了反应,并且展开了激烈的讨论。8月底,北美殖民地的报纸即开始刊载《茶叶法案》的摘要;9月初又刊载了全文,同时刊登了不少抨击这一法案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主要论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英国政府狡诈地利用较为廉价的课税茶叶诱使殖民地人民接受茶税,从而接受议会有权对殖民地征税和立法的原则。另一类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以直接销售茶叶为开端,将其垄断贸易势力扩展到北美,以后还要对北美其他贸易逐步实行垄断。这一类以高尚动听的口号来煽动公众舆论,实际上是保护个别人及少数集团的利益的做法,现在大家已经非常清楚了,但有时候的确非常奏效,极易蛊惑人心。

1773年11月,有7艘大型商船满载茶叶前往北美殖民地,其中4艘开往波士顿,其他3艘分别开往纽约、查尔斯顿和费城,然而由于当时北美殖民地反对茶叶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纽约和费城两地的茶商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拒绝接货,开往这两地的两艘商船不得不开回英国。

11月28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第一艘茶叶商船“达特茅斯号”先停靠在波士顿附近由英军驻守的威廉要塞,后来在格里芬码头卸下除茶叶以外的其他货物。但是由于受到当地团体的抵制,这批茶叶一直没有进入销售渠道。波士顿过去销售过不少课税英茶,而当时茶叶供应已开始减少,市价在上涨。如果这批茶叶上税后投入市场,消费者肯定是会购买的,市场将被打开。这样一来,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将得到贯彻,英国

议会有权对殖民地征税的原则将连同廉价的中国武夷茶一起被殖民地人民接受,茶叶走私犯的利益将遭到重大损害。考虑到这种可能性的巨大威胁,当地抵制英茶的团体决定采取进一步的强力行动。

12月16日,波士顿8 000多人集会抗议正规合法路径茶叶的到达。当天晚上,在当地商人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的领导下,60名“自由之子”成员化装成印第安人上了茶船,将英国东印度公司三艘船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给英国东印度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有记录甚至表明:就在波士顿人倾倒茶叶的时候,他们中有一些人试图乘机揩油,带一些“免费茶叶”走。可见利益对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后来,美国在已经废弃的茶叶码头上专门立了一块碑,用来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激化了英国与殖民地的矛盾。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后,英国政府认为自己的统治权威受到了威胁,先后颁布各种法令,命令在清偿茶叶的价款之前封闭波士顿港,取消马萨诸塞州的自治等。于是,事件开始升级,双方矛盾持续激化,冲突不断加剧。

简单概括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为什么是美国独立的导火索)(2)

反应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画作

1774年9月至10月,“北美人民”在费城召开了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除佐治亚州代表缺席外,其他12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都参加了会议(多为富商、银行家、种植园奴隶主。佐治亚州代表因总督阻挠未参加)。随着列克星敦的枪声响起,美国独立战争拉开了帷幕。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北美13个殖民地的相当一部分民众并不愿意跟英国发生冲突,但是因为当时鼓动起来的风潮已经形成,慑于“暴民”的威势,他们无力抗拒。

再后来,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都成为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人,塞缪尔·亚当斯与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还是堂兄弟的关系。尤其是约翰·汉考克,他是一个大商人,从1765年开始,靠走私以逃避关税,组织民众公然抗税,还曾于1768年因走私茶叶被捕入狱。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可以说策划了1770年的“波士顿惨案”,并且还趁机建立民兵,而波士顿倾茶事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其精心设计的政治事件,而未必是广为宣传的所谓民众自发的“爱国”行为。

简单概括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为什么是美国独立的导火索)(3)

塞缪尔·亚当斯

有些历史研究人员相信,事件中那60名“自由之子”甚至有可能就是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雇来的人。某种意义上,说得更通俗一点,其实美国的独立,就是茶叶走私集团(当然也包括其他的地方利益集团,类似于中国古代社会动荡时期的“地方豪强”)为了维护茶叶走私的利益,花钱雇人(或者怂恿一些“愤青”)闹事,破坏正常的茶叶贸易而折腾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激怒英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与民主无关,与自由也无关。当然,其最后还是要被宣传成“民主自由”的伟大事业的。

美国发动独立战争的理由之一是英国的赋税太高。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建立之后,其施加的赋税却远远超过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水平。独立战争之前,英国施加于北美的税收是极为轻微的,几乎相当于没有,即使加上茶税也是如此。但是到1789年,各州州税已占居民总收入的1/3。在马萨诸塞州,一个普通人所要承担的税赋甚至一度超过了其实际收入。

在当前美国史学界,实际上很多人也越来越否定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正义性。如在美国人自己写的《剑桥美国经济史》这样的鸿篇巨制中,甚至只字未提波士顿倾茶事件——就当它是不存在一样,说明作者也不认为波士顿倾茶事件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

当然,历史是多维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看到不同的真相。这是历史的复杂性所在,也是历史的趣味性所在,当然,还是历史的残酷性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