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有哪些小故事(一段延安故事让人激情澎湃)

作者:集体

1947年春天,冰雪刚刚开始融化,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战争,突然降临延安,降临这座党中央进驻了整整10年的陕北小城。

这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20多万大军和蒋介石派来的6个航空队进攻延安。宝塔山下,黑云压城,延河两岸,炮火连天。

党中央断然决策,用延安一座空城,换取一个中国。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不顾安危留在陕北,以牵制敌人重兵。虽然,这时的解放军数量上还不到国民党军队的一半,但毛泽东俨然看到胜利的曙光了。他自信,落脚延安这些年,共产党人早已淬火成钢。

延安有哪些小故事(一段延安故事让人激情澎湃)(1)

转战陕北时的毛泽东

延安有哪些小故事(一段延安故事让人激情澎湃)(2)

此时蒋介石志得意满。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他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毛泽东住过的窑洞。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年之后,解放军就攻克了南京。他的“总统府”的日历,再也没有翻过1949年4月23日这一天。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珍藏着一部老式电台。转战陕北时期,马背上的毛泽东就是靠着这样的电台,调度千军万马,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与陕北的土窑洞相比,南京城里的“总统府”金碧辉煌。然而,蒋介石对他的一支支美械部队发出的号令,却因为国民党军队内部各自的“小算盘”而屡屡落空。

几年之后,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曾反省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党务内部的分裂,以致影响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纷乱与崩溃”。

战场的较量,始于政治;政治的角力,在乎政党。团结,还是分裂,战场之外,胜负早已有了答案。

1948年4月21日,党中央撤离一年后,延安又重回人民手中。而在同一时期,国民党各大派系还在为“总统选举”斗得不可开交。

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在风雨飘摇中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当时就有媒体预言,蒋介石虽然赢得了“总统选举”,却马上要失去整个中国。这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激战52天,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11月2日,东北全境宣告解放。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11月29日,平津战役开始。在解放战争各个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悄然间发生改变。

延安有哪些小故事(一段延安故事让人激情澎湃)(3)

延安时期资料照片

延安有哪些小故事(一段延安故事让人激情澎湃)(4)

延安时期资料照片

延安有哪些小故事(一段延安故事让人激情澎湃)(5)

延安时期资料照片

这是一组延安时期的彩色照片。

1944年7月22日,延安迎来了美军陆军上校戴维·包瑞德率领的观察组。观察组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回答美国政府的一个疑问:山沟沟里的中共,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

美军观察组体验八路军生活方式,住简陋的窑洞,吃简单的饭菜,参加劳动和军民联欢集会。与延安零距离接触半个月,观察组被深深震撼了。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在寄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对陕北共产党根据地的初步非正式印象》报告中写道,“那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完全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中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我们全组成员都有相同的感觉,我们来到了一个不同的国家”。

延安,这座山沟沟里的陕北小城,这座共产党的首府,与当时的中国有着太多的不同。

同样是接待华侨领袖陈嘉庚。在重庆,蒋介石拨了八万元经费;而在延安,毛泽东用以待客的,是自己种植的蔬菜,一顿饭只花了几毛钱。尽管蒋介石再三提醒陈嘉庚“切不可受共产党的欺骗”,但延安之行已经让这位爱国老人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所在。陈嘉庚大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黄克功,红军时期的团政委、抗大三期学员队队长;张灵甫,黄埔四期生,国民党军队上校团长。同样有过枪林弹雨的经历,同样是因情生恨而杀人,两人受到的惩处却截然不同。

处理黄克功一案时,面对许多人刀下留人的请求,毛泽东坚定地说: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黄克功最后被判处死刑。而张灵甫仅仅被关了一年,就官复原职,继续掌权领兵。

孔祥熙和肖玉璧。前者,曾是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后者,曾任陕甘宁边区贸易局副局长。

1942年2月,美国国会批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美国财政部跟踪调查发现,这笔款中竟有8000万美元直接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个人账号。丑闻曝出,舆论哗然,孔祥熙却在蒋介石庇护下照样升官发财。而在共产党一边,1933年参加革命、浑身有90多处弹痕的肖玉璧因贪污挪用公款3050元边区币,被处以极刑。

两个政党,两种纪律,两种作风,两种走向。延安,像一方磁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一份1942年5月日本出版的《华北共军现状》披露,北平大学生约百分之七十投奔了共产党。1944年11月,国民党兵役部部长鹿钟麟报告,抗战七年,前后征壮丁共1100万人,实际到达战场者不及500万人。几乎在同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迅速壮大,到抗战胜利时,部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260万人。

延安有哪些小故事(一段延安故事让人激情澎湃)(6)

抗大

二道街,古城延安城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处,坐落着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它离延河的直线距离不过500米。直到今天,从这里传出的还是人们所熟悉的抗大校歌旋律。

几千公里外的广州珠江长洲岛,也曾有过一所声震中外的军校——名叫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

陈赓,曾经救过蒋介石一命的黄埔一期毕业生,在离开黄埔10年后,成了抗大第二期学员。那一期的抗大学员,还有罗炳辉、杨得志、赖传珠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

1949年10月,陈赓的第四兵团如同旋风一样解放广东,进军广西,截断了白崇禧部的海上退路,国民党在大陆的又一支重要力量被歼灭。

蒋介石曾经问过他的手下:同是黄埔出身,为什么国民党没有一个打得赢陈赓?也许,他的部将至死也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

国共两党的最后结局所折射的,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才观、用人观。

最早到达陕北的美国记者斯诺这样描述抗大: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简陋的校舍里,传授的却是最先进的救国救民思想。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任,朱德、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为抗大上课。毛泽东鼓励抗大学员: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丰富和成熟。《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收录的159篇著作中,成文于延安时期的就有112篇。《毛泽东军事文集》六卷,1628篇文章中撰写于延安时期的就多达938篇。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6位元帅、8位大将、20位上将、49位中将和129位少将曾在抗大工作和学习过。

那一时期,延安有中央党校、抗大、马列学院、陕北公学、鲁艺等30多所干部学校。从军事到政治,从经济到外交,放眼世界,还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这样,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造就出如此璀璨的人才方阵。

小小的延安,成了外国记者和作家眼中的“巨型的实验室”。美国记者白修德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写道:“在这所实验室里,所有热情澎湃的学生献出了他们的思想的精华,就在这些山边的无数窑洞里,共产党把这些精华溶化成了全国性的政策,把这些智慧铸成实际组织的能力,然后又把这些人员和他们脑袋里的成熟思想一股脑地重新送回到各个地区。”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抗大办学10年,培养的10万余名优秀干部,如同10万粒火种,点燃起大江南北的燎原烈火。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来担承!”这,就是黄河之滨、延水河畔的共产党人胸怀的理想。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曾是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黄埔之初,也曾有过远大的抱负。然而,随着蒋介石把黄埔变成了培植个人势力的私器,黄埔和黄埔生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胡宗南,蒋介石最宠爱的将领之一。这个在战场上并没有展示出多少才干的黄埔一期学员,却成了国民党军队黄埔生中的第一个军长、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陆军一级上将。

1947年3月,这位“天子第一门生”占领延安一座空城后,竟然凭空捏造了俘虏5万的战报,甚至让士兵穿上解放军的军服扮演俘虏欺骗舆论。

蒋介石视察延安,胡宗南花费巨资装修行辕,还派专机将澡盆、马桶、沙发、西餐用具等运抵延安,可谓绞尽脑汁。然而,面对彭德怀、习仲勋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坐拥优势兵力的胡宗南,却一败再败,占据延安不过一年就不得不仓皇撤出。

后来,46位国民党“监察委员”以“受任最重,统军最多,莅事最久,贻误军国最巨”为由,联名弹劾胡宗南,又是在蒋介石默许下,以“应免议处”落幕。

国共两党的用人观,反映在战场上,结果就是:共产党战将如云,国民党无人可用。蒋介石泄气地说:“抗战胜利以来,我们一班同志精神堕落,气节丧失,把本党五十年之革命道德精神摧毁无余。党部成了衙门,党员成了官僚,在社会上不仅不能发生领导的作用,反而成了人家讥笑侮辱的对象。”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这是从苏北敌后战场来到延安的七大代表陈毅当时的诗句。

也就在那个春天,距离延安千里之外的苏北抗日根据地,人们争相传阅《淮海报》刊载的一篇文章《1945年的延安》。这篇出自美国记者派西福拉斯笔下的文章,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预言说,在本年年底以前,延安会成为中国军事和政治力量的中心,也不算太轻率。”

延安有哪些小故事(一段延安故事让人激情澎湃)(7)

延安有哪些小故事(一段延安故事让人激情澎湃)(8)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七大会场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新落成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开幕。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盛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十二个红色大字,烘托出鲜明的大会主题。

大会选出的五大书记,组成了坚强的领导集体。这一年,毛泽东52岁,朱德59岁,刘少奇、周恩来47岁,任弼时41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陕北的老百姓用发自心底的歌,歌颂人民领袖。

七大闭幕后2个月零4天,日本投降。

七大闭幕后3年7个月零20天,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歼灭。蒋介石无奈地写下“冬天饮寒水,雪夜过断桥”后,黯然引退。

七大闭幕后4年3个月零20天,新中国成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撰稿:贾永、李敬坡、钱宗阳、王传宝、曾皓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