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轻生的后果(当孩子有轻生的念头时)

9岁轻生的后果(当孩子有轻生的念头时)(1)

编者按:前几天我们发了几篇家长的投稿,有家长说,怎么都是妈妈们的声音,不见爸爸们的身影?这不,小颀就收到了来自爸爸的投稿。

作者是一个对教育颇有自己想法的家长,他坚持中低年级不培优,小学毕业不择校,对于孩子的学习,他看似躺平,但实则又有着清晰的目标。他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行为想法,以至于孩子告诉他有自杀的想法时,也不会感到意外。

他重视分数,但又不只执着于分数。他认为,一时的成绩起伏,录取院校的差别,并不会决定人生的走向,人生的长跑路上的综合表现,主要还是取决于每个人的跑步方式(习惯和性格)。你赞同吗?下面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温馨提示:家长100征文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家长们继续踊跃投稿,我们将为您送上一份精美礼物哦!

*以下内容以家长为第一人称展开

作者:且听龙吟

看了一些家长的升学经历分享,觉得妈妈们很努力用心,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相对而言,爸爸们分享经历的还不多。我这里做一个少数派报告,分享自己相对佛系的经历感受,应该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吧。

能去好的学校,对大部分人,心里还是觉得安全系数高点,但在资源有限的环境里,不是能事事如愿,教育的焦虑不可避免。

小孩怀孕到出生,迫于当爹的茫然无措和责任感,陆续看了一些教育相关书籍讲座,边学边做笔记。身陷云雾之中,看不见方向自然焦虑,想清楚了就没那么多担忧了。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大学校长都把人格的塑造作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十分认同。把学习阶段提前点,放到中学阶段,大部分人的目的应该都是为了考上一个好高中,继而考上好大学。

但考好大学不是最终目的,这其实是我们期待孩子实现美好人生的一种相对确定的方式。和优秀的人同行,向知识渊博的老师求学,成长更加快速充实,建立完善而独立的人格,成就美好的人生也是可期的。

成就美好的人生,考试分数应该并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差距不大的小学阶段。应关注的是身心健康、良好的家庭关系、积极的观念、独立自主、专注高效、不惧挑战

有了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01

初入小学

“中低年级坚决不上培训班”

基于不卷的思想,没有参加文化类早教培训班,只学跳舞弹钢琴。幼儿园每次有活动都参加,有时还参加多个节目。不求精益求精,贵在参与,玩得开心。玩玩打打地度过了三年幼儿园。

幼儿园毕业,该考虑小学了。考虑过住宿学校,身边很多朋友也做出如此选择,小孩的成长也都不错,专业的教育机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效果不容置疑。但个人觉得孩子与父母家人建立羁绊也很重要,三口之家应该尽量多在一起生活

小孩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太长时间离开我们,老人的养育是辅助,教育的责任主要在父母。

孩子入学年纪较小,基本上是全班最小的。经过家里讨论,不读学前班,按时入学。同时也提前约定,少上语数外培训班,中低年级坚决不上,小学毕业不择校

小学学校的考试比较基础、轻松愉快,差距不大。但初中择校的考试选拔性强,难度陡增,不提前多学点,难以遂愿。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大脑快速发育的时期,隔一岁区别很大,脑龄不到认知门槛很难突破,急不来的,很多家长应该都为此焦虑过吧。7岁怎么也看不懂的数学题,8岁就无师自通,想要提前掌握,事倍功半。想从小成为班上学霸,比同学大一点是个坚实的基础,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啊!

既然不准备多读一年学前班,厚积薄发,就不要往择校考试的方向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保护孩子按规律成长,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进入光谷二小,初中对口光谷实验中学,落实小学毕业不择校的保障措施。为了上学的便利,又搬家到附近,节省不少奔波时间。多看书,快乐专注地玩;学校学习态度端正,成绩定个目标,差不多就行。

入学时,比其他同学晚两天,我告诫小家伙,少上两天课,年龄也小一点,要好好学习,赶上班上的进度啊。她安静地想了一会,点了下头,没有多说话。晚上睡觉时,说了句梦话:“原来我都会啊!”我听着笑了。

微采访:

小颀:小学毕业坚持不择校,这个决定是出于什么考虑?

作者:择校的数学考试必须要有长期专项的学习与训练。从我对孩子的数学教学来看,数学逻辑性和克难奋进的精神较弱,不足以支撑数学难题的思维训练。多下功夫可能还会起反作用,打击自信,不如发挥其他的优特点。如果是个男孩,我估计会鸡一下。年龄到了,数学思维会强一点。

02

轻松的低年级

“三四年级有过自杀的想法”

一到三年级,没有上语数外课外培训。幸好孩子学习习惯还马马虎虎,作业基本不拖到最后,在学校就尽量多做一些,回来就看书,带着玩。弹琴实在太折磨,最后还是放弃了。唯一的校外课程就是跳舞。

钢琴课是他妈让上的,学习的动力始终不强,练习的兴趣不大,被动完成任务。要孩子弹琴,家里还是要有点音乐氛围。但似乎相对难理解的古典音乐在家里并不受欢迎,甚至通俗流行音乐也听得少。我们拿什么去浸染和影响孩子呢?

读书是主要的娱乐方式。低年级时,一开始很多也看不懂,慢慢地看的范围就广了,有时觉得孩子看书不求甚解,看的挺快,但交流书里的内容,问多一点,很多答不上来,感悟也有限。

自我心理建设,这也许是积累的过程。有兴趣反复看的哈利波特、郑渊洁童话还是叙述的比较清楚,我不能要求小小年纪就能明白《局外人》、《狂人日记》的深意吧?爱看书就是好事。

一年级时,8位同学约着去中山舰玩。回来时,在一个同学爸爸开的电影工作室看电影,连看两部,《海底总动员2》和《奇幻森林》。几个孩子只有她从头到尾三个小时,基本没有离开座位,该哭哭、该笑笑,还不断和我讨论,应该是都看懂了,7岁不到能保持专注这么久,令我惊诧。

现今,中学生、大学生跳楼时有发生,罹患抑郁症并不鲜见,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孩子大概三四年级时和我们说过有自杀的想法,妻子如临大敌,我觉得很正常,因为我小时候也想过,但凡有点哲学思想的可能都有过类似思考。这其实是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借此机会和孩子讲家人的关爱、人生的意义、自我价值的实现,顺便拖出去打球跑步,用运动驱散心里的阴霾。这不是化危为机,找寻成长的动力吗?

微采访:

小颀:当时听到孩子想自杀的想法时真的这么淡定吗?

作者:孩子大概三四年级时和我们说过有自杀的想法,我小时候也有过。从心理学的学习上理解这是对自身价值的迷茫,再加上遇到些事觉得有点累。很多小孩都有过这种想法。很多名人也有过。所以我不觉得太意外,也不过分担心。借机鼓励她思考人生的意义,还带着进行有点挑战的体育锻炼、游戏玩乐。另外也和老婆商量我们要情绪稳定,减少争执。

03

稍微认真一点学的高年级

“想参加语数外培训班”

四年级开始,作业多一点了,回来也要做。只要在家,每天陪着,她做作业,我看书做笔记。女孩子比较喜欢聊天,经常找我说话。我虽然也愿意聊,但提出要求,二十分钟休息时聊一下,有问题自己想一下再提问,爸爸看书总被打断会头脑很乱,效率不高的。

四年级(或者说9-10岁)开始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儿时思想单纯,专注是天然的;再长大思维丰富了,专注性和学习习惯培养也要开始了。专注力是一种大脑能量的调动能力,需要练习,缺乏专注无法深入有效的处理复杂一点的问题。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老婆大人身体健康重要,陪孩子写作业这种高危工作,还是我来做吧。也肾上腺素分泌异常,着过急、吐过血,得益于自己还算到位的心理建设,挺过来了,没有什么血案发生。

数学没参加补课,在家里自己还是讲讲。遇到逻辑稍微不那么直观的拔高题,觉得我在同年级做得游刃有余的难度,孩子硬是一团乱麻,读不懂条件,列不出算法。看着也会担忧,心态有波动。不断提醒自己:我读书可比她晚了一年多啊!不能比,不能比……

五年级参加家长会,老师问,哪个家长在五年级时参加过补课,我想了下还是举了手,好像是唯一的一个。

这里插播一段,讲一下我为什么不执着于校外文化补课。我读小学时是80年代末,确实没有什么小学的校外培训班,只有市、区教委组织的奥数、楚才作文等培训班,几十块听一个学期的良心价格。通过学校推荐参加考试选拔后参加,全区两百来人,有的学校有两个人,有的一个都没有。

我记得我座位号是47,另外一个关系不错的同学63。后来贪玩,我们一起逃课去龙王庙玩,错过了后续的考试,都被排在180名开外。小学家里人也不太在意,让我玩乐为主。那位同学被爸爸据说狠狠修理了一顿,不敢怠慢,认真学习。后来转学,交流少了。

小学毕业时考外校,那时候录取比例不比现在高,选拔性也很强,基本上不参加教委的培训绝对没戏。我考外校时,喝多了水,语文考了一半就出来了。数学因为后续六年级奥数没有太认真学,也还是有些题比较费劲。结果出来,195的分数线,我好像是178

小学暑假去那位前同学家玩,看到他在写英语单词。一问他考上了外校,220多分。当时小学生的脆弱心灵觉得还是很受打击的。不过后来一直有联系,读研究生时和问他近况,也在读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觉得好像也没太大的区别了

个人觉得一时的成绩的起伏,录取院校的差别,并不会决定人生的走向。人生的长跑路上的综合表现,主要还是取决于每个人的跑步方式(习惯和性格)。

回到家长会上,老师本来想用这个来反衬现在的教育竞争有多激烈,但也坚定了我的想法:既然其他家长没有体验过,就让他们的孩子去体验一下吧。我体验过,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不强求了。

这次家长会上,还让孩子给家长写一个愿望卡片。我郑重地打开,看到后却不太郑重地笑出来了。写的是想参加语数外培训班,而不是帮她实现什么愿望。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同学都在多个培训班走马灯,孩子也感受到压力了吧?

回来后认真和孩子谈了下,她自己也搞不清楚是自己的需求,还是班上舆论的压力,还是出于爱学习面子的虚荣。参考她的意思报了一个同学为主的英语班,英语是文科里相对评判标准明确的学科,提前打点基础也不错(虽然我觉得一两年就足以从零到高考取得80%得分)。

语文主要是要持续积累,出去培训,讲素养效果不明显,讲套路方法觉得投机取巧,对长期学习不利。数学课之前没有在外面学,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现在就别出去找虐了,老婆忍不住还是带着出去试了下,一堂课下来,孩子茫然的如我所言,果断放弃。

打破语数外不上培训班的同时,对孩子小学最后两年提了点目标:1、成为“怡美学生”。2、继续积极参加学校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3、保持每周都读书,读书范围是教委推荐的和我推荐的书目。4、语数外考试总分尽量稳定在285分以上。

之前一直不设立的分数目标,避免过于以物喜、以己悲。但初中不可能回避分数问题,开始适应吧。

04

小学毕业

“全A ,优秀毕业生”

孩子小学结束时,取得的结果还基本都差不多:

1、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坚持,积分达标成为学校的“怡美学生”。没有选择换取文具奖励,而是选择和校长合影,重视荣誉高于物质,很好的选择。

2、五六年级,班级每次文娱活动都报名参加。印象中,小学班级的每次文艺表演都没缺席过,不管是《再唱山歌给党听》的藏族小姑娘,还是《满江红》的巾帼小英雄,收获了不少乐趣。等她再大一点,我也许会和她一起再听听流行,练练街舞吧。不知道MJ还过不过时?

3、小考结束,居然意外得了优秀毕业生。了解一下,主要还是以小考成绩排出来的。全A 应该达到了285分的成绩,深入问一下总分289,语数外90、99、100。在没有过多补课情况下算是很好了,比我当年好(记得好像是88、99)。

当然老婆拿还有292、293的来说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紧张气氛不能不搞一下,免得飘。我说别人大一岁啊,我们再学一年,七个培训班轮流上,应该也能再多两分。

其实小学期间也不总是风平浪静,母慈子孝。为了学习查资料、听听力音频,我把原来的旧手机给孩子用,有次晚上睡觉前我没找到旧手机,问孩子多次,都说不知道。我把她准备睡觉的被子掀开,找到了手机。

这一次我少有的打了孩子一下。不是因为玩手机,而是因为为了自己的私欲,反复说谎,这是很反感的。那段时间因为和同学交流,有点沉迷宫斗剧情的垃圾手游。

玩游戏我不反对,但应该玩那些值得玩的游戏,自己没有选择能力,干脆我带着玩吧。

买了Switch,一起在马里奥、星之卡比的世界里探险。玩得比较多的《煮糊了》,挑战性颇高,要求有效的配合。一开始关注的点太多,孩子无法突破,玩的想放弃,过段时间又斗志昂扬地来约我,现在差不多都完美过关了。

很多人都在鼓吹推销编程课程,我弄了《第一次的游戏设计》,一个直观图形界面编程游戏的游戏,玩法丰富,玩得不亦乐乎,还可以深究一下。

训练动手能力,买了全部四款LABO游戏,纸板拼接成型,探索有趣游戏模式背后的物理机理。

带着玩轩辕剑,通过曲折震撼的剧情感悟道理,顺便学学隋唐的历史地理,弹弹优美的配乐,填词歌唱,再自我感动一下。

学习不是只有刷题提分,成为卷神。只要是能提升认知、修炼品行、丰富思维的,处处都是学习。学与玩应该是统一的。郑渊洁说:100分把童年变成了一百岁。过分看重应试的人生是单调的,阻断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小学阶段顺利收官,总体来说觉得基本在正确的轨道上。人生观不断完善,还比较积极,有些弯弯绕的小个性慢慢在磨砺;学习成绩还相对稳定,学习态度端正,对抗惰性训练还在持续开展。

按照之前早就讨论过的路线,不折腾,随大流就近入学。

05

初中阶段展望

“重视体育,各科均衡”

最近看的一些文章分析,初中考试会越来越重视基础,减少偏难怪题。随着出现的就是高分扎堆。回想一下我们当年中考满分650,接近600分才能上省重点,550市重点。现在估计是要回归这个考试分数水平。

强调知识的扎实程度,不用在剑走偏锋的解题技艺上过多求索,也是初中教育打好全面基础的改革方向吧。

初中孩子进入青春期,有明显的生理心理的变化,要有所了解,因材施教。青春期的大脑会进行神经元的修剪重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实际上就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很多性格还有重塑建立的机会,抓紧培育吧,后面的人生因此而不同。

希望初中阶段学习基本自主,自己定各科目学习计划,安排时间,保持各科目均衡,没有短板,突出优点。家长适度参与指导,多鼓励、多尊重、多肯定。培养学习的自驱力为主,校外辅导仅作为补充,根据孩子自己的需要选择。

初中阶段的目标大概是:1、保持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参加校运动会,争取拿名次。中考体育尽量不丢分。2、各科成绩均衡,没有知识盲点。英语、物理、化学少丢分,语文、道法、历史日常多积累,数学多挑战难题。3、不计入招生录取分数的生物、地理、音乐、美术、心理健康也学好,只要自己愿意学,投入多少时间都可以,拓宽高考选择面。4、没有明显的青春期逆反(这主要是父母修身养性了,毕竟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嘛)。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不能总以自己的观念和经验来教导孩子,孩子不会总是孩子。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做好选择,过好这一生。

最后从人生的纬度说一句帮助克服焦虑,但又有点警醒的话: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安逸。

END

近期征文:

③“去他妈的考试!”武汉妈妈的一封信,感人至深!

②武汉妈妈自述:母子俩相爱相杀的10年

①一个武汉家长的“自救”:没摇中一初金雅,就被统筹到垫底“菜中”!

2022家长说·心路历程征集

“传、帮、带”是家长100的优秀传统。每年升学季之后,都有一些家长在家长100,自发地来分享孩子升学的经历,来帮助下一届的家长。

漫漫升学路,一路走来,你还记得考外小那天刺眼的阳光吗?你还记得在网上查到摇中理想初中时的激动与喜悦吗?你还记得初三有效签约时的起早贪黑吗?你还记得高考填志愿时的纠结和迷茫吗?

回眸过去这一年,相信你有:很多情绪想表达!很多经验想分享!很多憧憬想实现!

为了让各位家长留下宝贵的回忆以及给下一届家长分享经验,2022家长100征文正式开启,我们会将大家的投稿陆续发布在家长100公众号以及家长100论坛上面,希望能对下一届家长的升学之路有所帮助!

征文时间:即日起至12月31日

征文对象:应届或往届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家长

征文内容: 升学故事、感悟、经验,冲击目标学校的经验教训,新学期的生活愿景,只要是您想吐露的心声都可以

征文要求:征文须为自己原创,字数1000字以上

往年优秀征文:

【2021中考征文】学会做“减法”,我把普高线孩子送进四大名高

【2021中考征文】外地来汉家庭的小升初、中考之路:“孟母三迁”,终得圆满!

【2021小升初征文】太不甘心!你征服了所有人,却被外初挡在了门外

【2019小升初】一个六年级转学生的小升初之路

【2020幼升小征文】一次过山车般的经历之外小送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