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前让皇后同葬(皇后对皇帝不忠)

说起北魏孝文帝,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或许是有关北魏拓跋氏的史料遗留下来的太少,人们只能从仅存的资料中来还原北魏历史。

话说,孝文帝的第二任皇后幽皇后冯妙莲长得妩媚动人,深得孝文帝的宠爱,但是,贵为皇后的她却在背地里与男人私通,给皇帝戴了“绿帽子”,不可思议的是,即便这样,皇帝到死都不忍心杀了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还是得从孝文帝开始说起。

皇帝死前让皇后同葬(皇后对皇帝不忠)(1)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时,由于年龄还小,便由祖母冯太后执掌朝政。自幼在冯太后的抚养下长大,孝文帝对其是非常的尊敬,且做事也是十分的谨慎,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先向太后禀明,从不妄加决断。北魏实行“子贵母死”的制度,儿子被立为皇位的继承人后,生母就得被赐死,冯太后便赐死了拓跋宏的亲生母亲,因而拓跋宏从小就对自己的母亲没有任何印象,反倒是把朝夕相处的祖母看作为了生母。

自从懂事起,拓跋宏就在祖母的权威下诚惶诚恐地做着皇帝,有名无实,冯太后四十九岁病死之时,拓跋宏是异常悲痛,不吃不喝也不睡,大臣们实在是难以理解。要知道,冯太后活着时,怕聪明过人的拓跋宏威胁到自己的权力,曾对其施加淫威,大冷的冬天把他关在屋子里三天三夜不给吃饭。并且,还听信谗言,让他无辜受杖刑责罚,一度想要将他废掉,后来多亏大臣们的极力劝谏,才保住了他的皇位。

皇帝死前让皇后同葬(皇后对皇帝不忠)(2)

如今,太后去世,他却悲伤的不能控制自己,这该是多么仁慈的一位皇帝呀。也许正是这种仁慈,才让他没能下了狠心杀了出轨的幽皇后。

拓跋宏选妃的时候,冯太后便让自己哥哥冯熙的两个女儿入了宫,因为大女儿不是正妻所生,二女儿冯姗封为皇后,大女儿冯妙莲封为昭仪。皇后端庄稳重,但论姿色妹妹冯姗比却不上姐姐冯妙莲。貌美轻佻的冯妙莲很快就得到拓跋宏的宠幸,她十分嫉妒身为皇后的妹妹,仗着皇帝宠幸,就经常在皇帝跟前说皇后的坏话。时间长了,拓跋宏自然也就相信了,于是,就废了皇后,还把皇后打入了冷宫。

冯妙莲的阴谋得逞,终于坐上了皇后的位置。幽皇后没有生下儿子,497年,皇次子元恪等人的母亲贵人高照容暴死,盛传是幽皇后所杀。次年,太子元恂被废杀,元恪当上了太子。新太子元恪每三天都去中宫朝见嫡母幽皇后,而幽皇后也对他疼爱有加,视如亲生。即便如此,她还是不能安分,就在皇帝出征打仗的时候,她耐不住空虚寂寞,勾搭上了假宦官高菩萨。

皇帝死前让皇后同葬(皇后对皇帝不忠)(3)

这个高菩萨长得英俊潇洒,又善于逢迎,很快俩人就私通到了一起。但是,纸是包不住火,事情总会有败露的一天。拓跋宏的妹妹彭城公主早年丧夫,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冯妙莲就逼她嫁给了自己的弟弟冯夙。冯夙德行败坏,彭城公主是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又慑于冯皇后的淫威,无奈之下,公主千里迢迢来寻求拓跋宏的帮助。

彭城公主把冯妙莲和高菩萨通奸的丑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拓跋宏,并且,还揭露了冯皇后施妖术诅咒拓跋宏早死的事。原来,皇后想学当年的冯太后临朝称制,就请来巫师做法术祷告皇帝早死。拓跋宏听后气得脸色发青,他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万般宠爱的冯皇后会背叛自己,做出如此下流之事。胸怀愤怒的拓跋宏返回了洛阳,立即抓捕了高菩萨。

在酷刑之下,高菩萨如实招供了与冯皇后通奸的事实。亲耳听到此等丑事,拓跋宏气得发昏,一怒之下喝令要杀了冯皇后。冯皇后见势不妙,赶忙跪地求饶,哭的是泪流满面,可能还想用自己的可怜楚楚来打动皇上,在求得皇上退下左右后,她装着可怜哭诉了出轨高菩萨之事。拓跋宏怒火中烧,直觉得恶心,暂时先让她回了皇后宫里。

皇帝死前让皇后同葬(皇后对皇帝不忠)(4)

也许是拓跋宏太过于念及夫妻旧情,不忍心杀了冯妙莲,在处死高菩萨后,也迟迟没有废掉冯皇后。受到沉重打击的他气急攻心,不久之后就一病不起。之后,感到时日不多的他,便嘱咐彭城王:“皇后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有所为,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赐皇后死,葬以后礼,以掩冯门之大过。”公元499年四月,北魏最有作为的皇帝与世长辞了,年仅三十三岁。

孝文帝死后,遵照遗言冯妙莲被赐死陪葬,谥为幽皇后。

在《全史宫词》中就说有这样一首诗:

“姊妹花明并姿丽,颛房宠独在昭仪。

缘何菩萨开淫戒,贞谨应惭练行尼。”

皇帝死前让皇后同葬(皇后对皇帝不忠)(5)

孝文帝拓跋宏一生受祖母影响,勤学上进,精通五经,礼贤下士,治国有方,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的皇帝却因为过度宠幸冯妙莲,让她做出了有辱冯家的伤风败俗之事。孝文帝直到死,也没有亲手杀了冯妙莲,这也许就是他的仁慈所在,当然,更多的也可能是因为曾经的夫妻之情,所谓恨有多深爱就有多深,也许就是这种感觉吧,一份不舍的感情让他为幽皇后选择了最适合她的人生结局。

当然了,即使没有孝文帝留下杀死冯妙莲的遗言,冯妙莲也不会有好下场,彭越王兄弟们根本就不会放过这个不守妇道的女人。

参考资料:

【《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 《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魏书·卷九十一·列传艺术第七十九》、《魏书·卷一百五之四·志第四》、《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