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文化记忆(奔流文化闲谭)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元宵节的文化记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元宵节的文化记忆(奔流文化闲谭)

元宵节的文化记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

元宵佳节曾出现在许多诗人的笔下,通过这些诗句,似乎可以回到古代,去体会节日的喧嚣,灯会的规模之大,观赏的人数之多,灯火的彻夜通明。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隋炀帝时,正月初一万国使节前来朝拜,滞留到正月十五,隋炀帝会举行盛大的“元宵晚会”,戏台连绵八里之长,处处张灯结彩,歌舞升平。隋炀帝携带着妃嫔宫女,登楼观灯,他赋诗说:“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到了唐朝,京城长安已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元宵灯节场面自然更加豪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的元宵节,比前朝还要繁华热闹,假期也比唐朝延长了两天。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为庆祝元宵节,皇宫前面从年前的冬至日以后,就开始搭建山棚。从那时起,游人已开始聚集到御街。御街两廊下汇集了表演各种奇特技艺的人,歌舞百戏,乐声喧闹,声闻十余里。

明朝时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张灯十夜,京城内家家户户悬挂五色彩灯,其上绘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鸟鱼虫,竞相争艳。

元宵节除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之余,还有一个身份——情人节,是古时很多男子和女子所向往的日子,通过赏花灯、猜灯谜寻觅佳偶是他们浪漫的相亲方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场浪漫的邂逅,正是发生在元宵佳节。

古时候的女儿家常处于深闺之中,她们生活中结识的异性屈指可数,很多女子在出阁之前,或许都未曾见过除父兄之外的其他异性,而元宵节的灯会就是她们外出的机会之一。平常足不出户的世家千金,也会被允许在元宵节外出,去观赏花灯,这也为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提供了相会之机。

加之,古代社会封建,掌权者通常会下宵禁令(比如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在宵禁之后不允许外出。

而在元宵节,会开禁。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元宵节的灯会显得弥足珍贵。那一晚,不论男女都可以到街市看花灯。灯市的一隅,目光相接的一刹,他们或许心中想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在电视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浪漫邂逅与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便屡屡发生在此场景中,比如《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与英俊武士薛绍的相会,《女医明妃转》中允礼皇帝英宗的邂逅等等。

在古人眼里,元宵节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而待字闺中的女子得以走出深闺,更是营造了温馨浪漫的气氛。“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那些对新年的希冀和美好生活的祝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思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