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作赋得黄金(千金难买相如赋)

——论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色

相如作赋得黄金(千金难买相如赋)(1)

相如作赋得黄金(千金难买相如赋)(2)

摘要:司马相如是汉赋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他的《子虚赋》、《上林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研究其赋的特点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弥补对其研究文献较少之缺憾。

关键词:汉赋;文学;艺术特点

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学史上,有一颗独具异彩的明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穿越茫茫时空与我们不时地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他就是著名的汉赋作家司马相如。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用他丰赡的文采赋出了大汉朝的国威和强盛的国势。他和卓文君的爱情也给后人无限的遐想。无怪乎辛弃疾在《.摸鱼儿》中留下了“千金难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的感叹!

“ 千金难买相如赋”说的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别居长门宫,陈皇后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为之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相如赋的确千金难买,威力巨大。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地位。

1.汉赋

辞赋是两汉“一代之文学”【1】,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它是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新文体。两汉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铺才逦文,体物写志”是赋的特征【2】。前四字是指赋的形式,后四字是指赋的内容。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发》,文章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腐化享乐的生活,说明贵族子弟这种痼疾,根源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一切药石针灸都无能为力,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具备了“汉大赋”的特点。“汉大赋”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司马相如是“汉大赋”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两赋在汉赋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华丽的辞藻,夸饰的手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设为问答的形式大肆铺陈宫廷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奢华,充分表现出“汉大赋”的典型特点。

2.司马相如的生活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生于公元前179年(汉元帝元年),卒于公元前117年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汉著名辞赋家,景帝时代武骑常侍,因病免。客游梁,为梁孝王门客,与邹阳、枚乘、严忌等辞赋家交游。作《子虚赋》、《上林赋》为武帝所重,用为郎。奉命出使西南有功,后为孝文园令,病卒于家。有《司马文园集》,著名作品尚有《大人赋》、《长门赋》和散文《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3】

3.司马相如赋作

3.1子虚赋

本篇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名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典范作用和开拓意义的作品。两赋内容承接,本为一篇。《史记》的《司马相如列传》、《汉书》的《司马相如传》都为一篇,《文选》始为两篇。本篇叙述了子虚出使齐,向乌有先生夸耀楚王在云梦游猎的盛况非齐王所及,乌有先生不服,加以诘难。作品通过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评,表现出作者对诸侯及其使臣竞相奢靡、不崇道义的思想行为的否定,表现出鲜明的讽喻意图。

3.2上林赋

本篇写亡是公详述天子在上林苑校猎的壮观,非齐楚诸侯之国所能比,最后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用以讽谏。此赋紧承上篇乌有先生的言论展开,艺术地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表明作者对游猎活动的态度和对人民的关心。

以上两赋规模宏大,铺叙细腻,是汉大赋的突出代表性作品,对原来的辞赋创作影响很大。如后来的杨雄、班固、张衡等辞赋作家异军突起,汉代辞赋作品达3000多篇,形成了汉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

3.3长门赋

本篇是受到历代文学家称赞的成功之作。作品以一个受到冷落的嫔妃口吻写成。汉武帝光武年(公元前130年)七月,陈皇后因嫉妒而被废,从宫中逐出,幽禁长门宫,愁闷悲伤,凄苦异常。她知道汉武帝非常喜欢司马相如的文章,幻想借司马相如的生花妙笔转述自己眷恋眷恋武帝的心情,以感动武帝,恢复自己的皇后地位,于是送司马相如黄金万斤,以求一赋。相如怀着深切的同情,以失宠的陈皇后的口吻,形象而生动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望君不知的复杂心理,谴责了武帝的负汉行为,描述了陈皇后对汉武帝的专一爱情。她从清晨等到黄昏,绝望痛苦而又不能合眼,忽而吧雷声当成“君车之音”,忽而在梦中“觉君之在旁”,这梦魂萦绕的思念更增加了她的惆怅。

作品奖离宫内外的景物同人物的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景写情,在赋中已是别创。作品中女主人在确信君主不会临幸之后,更加孤独。她援雅琴以寄愁思,闻之者亦悲伤流泪。睡梦中君在身旁,醒来后尤为悲凉。作者以铺张排比手法,以娟秀委婉的词句,曲折细致地展示了女主人公坐待天明的种种行为和孤寂难捱的内心痛苦,概括了封建时代皇帝后宫里绝大多数妃女可怜可悲的命运,因而有一定典型意义,对后代“宫怨”题材的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此赋以骚体形成,幽怨深婉,情味隽永,匠心独运。

4.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色

4.1在艺术构思上多用虚构手法和主客问答的形式

《子虚赋》和《上林赋》虚构了“子虚”、“乌有”、“亡是公”,采用了问答式对话。《子虚赋》中楚国子虚在齐国乌有先生面前夸耀楚国云梦之大和楚王射猎的盛举,乌有则把齐国夸耀一番。《上林赋》也是写了亡是公听了子虚和乌有的对话后,便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射猎盛况,压倒齐楚,表明了诸侯之事不足道,最后归结为反对奢侈淫靡。

4.2委婉的讽喻

作者借《子虚赋》和《上林赋》来对汉武帝的过分骄奢进行了委婉的讽喻。但是作品主要是描写帝王贵族田猎之盛,这点可怜的讽喻之意完全淹没其中。“劝百而讽一”,实际上起不了多少讽喻作用的。

4.3结构宏丽,辞采华美

《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赋结构宏丽、辞采华美、文笔生动,充分显示了大一统的汉王朝的气魄和声威,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汉帝国精神风貌,其中极度夸张的描写赋予作品的强烈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有超乎寻常的巨丽之美。但是另一方面,其铺张过分,“虚而无证”,而且用奇词僻字,堆砌辞藻,显得板滞少变,艰涩难读。但这两赋在汉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他们确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和表现手法,确定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多为后世辞赋家所效法。

4.4句式多变,铺张扬厉

相如赋句式多变,对偶排比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全篇显得气势磅礴,形成铺张扬厉的风格。鲁迅先生指出:“盖汉兴好楚声,武帝左右宠信,如朱买臣等,多以楚辞进,而相如独变其体,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词,句之短长,并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这就概括了司马相如在文体创新方面的非凡成就。正是这种成就,使司马相如成为当之无愧的汉赋奠基人。

4.5抒情特质

在《长门赋》中,其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与《楚辞》相近,是一篇很好的抒情作品。司马相如写作此赋不单纯是对后宫妇女的同情,而是以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寄托个人身世之感慨。屈原是利用神话传说而些人间的男女之爱,采用幻想、象征的手法,人们容易发现其中的寄托。而司马相如写人间男女的爱情,采用的写实手法,人们容易从其描写的出发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不容易想到作者另外的寓意。司马相如的这种写法,实际上开拓了古代诗歌中以男女之艳情写个人情志的一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5.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司马相如风流倜傥、多才多艺,是一位引人注目的才士,其赋作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作的楷模。他琴挑卓文君,赢得其芳心的故事,更是被传为千古美谈。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声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作家,大多数对他十分佩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于这位前辈作家,表现出极大的尊敬,在整个《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传两篇,其一是《屈原贾生列传》,其二为《司马相如列传》。仅此可以看出司马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这颗文学明星,数千年来在文学的天空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科林.大学实用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2】贺严.大学语文【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刘长玉 现任远方文学四星级主讲 教授

教育是以心灵滋养心灵,以智慧启迪智慧的事业,是解放不是控制,是引导不是左右,是影响不是教训。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幸福教育帮助孩子追求幸福的人生。

主要经历

1987年参加工作,历任工会干部、电视记者、党务工作者、教师。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出版《寻觅》《追赶太阳》《岁月如歌》三部诗集。主编《大学语文》《体育与健康》等大学教材。组诗《秋日思语》选人以莫言为代表的红高粱系列文学丛书诗歌卷《随风接近落日》。总结出的“语文综艺教学法”获山东省首次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荣获国家十一五职教院校教师科研先进个人称号。系山东省高校优秀党员。

主要职责

讲授远方各级课程,做一名文化传播者和学生语文学习的领路人,引领学生爱上语文,品味诗意的人生。

相如作赋得黄金(千金难买相如赋)(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