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

昨天(5日)是芒种节气,“芒种忙,麦上场”,说的是芒种时节小麦迎来集中收获。

我国夏粮收获近三成 总体进展顺利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已收获小麦90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陆续开镰。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1)

总台央视记者 王凯博:我现在是在河南平顶山叶县的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根据初步测产,这里的35000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了1400斤。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2)

王小刚是仙台镇种粮大户,去年,高标准农田项目覆盖了他种的200多亩地。没想到建成使用后,种地的感受大不一样。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3)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种粮大户 王小刚:地头都是排水沟,涝的话可以排出去,旱的话我们现在都有保证的。像这一块地的话,就有4口井,这样的话就能做到旱涝保收。

记者:种地心里踏实了?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种粮大户 王小刚:比较踏实,相对来讲确实比过去踏实多了。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4)

近年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正是藏粮于地的重要举措。截止到去年底,全国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达到8亿亩,今、明两年,每年还将新建1亿亩。到2022年年底,全国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将达到10亿亩。根据测算,高标准农田每亩的粮食产量比普通地块儿平均增加200斤。

河南种粮大户王小刚在高标准农田里种的第一季小麦增产效果就已经显现。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5)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种粮大户 王小刚:它的籽数大概在一百零几个,今年(亩产)提高了200多斤。老百姓主要就是粮食,只要说粮食产量高了,那肯定有奔头了。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6)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四川、湖北麦收进入扫尾阶段,安徽近五成,河南过三成,江苏过两成,主产区夏粮增产趋势明显。随着麦收由南向北梯次推进,夏种也陆续开始,全国已夏播粮食超过6%。

提升机收质量 力促稳产增产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夏收,全国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有25万台。眼下,全国上下进一步提高机收质量,力促小麦稳产增产。

今年,中央首次把粮食产量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要求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农业农村部通过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主推了100多项实用技术,从品种、栽培,到田间管理、收获,覆盖了粮食生产的全过程。当前的麦收环节,最重要的一项丰产丰收技术就是减损。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7)

记者在河南平顶山叶县麦收现场了解到,由于今年当地的小麦产量较高,收割机的作业速度相应调慢了一些,以减少机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麦粒超饱和、拥挤洒落造成的损失。而收割机在下地作业之前,机手就要根据作业地块小麦的长势和田里具体情况,设计好相应的作业方案。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8)

粮食主产区山东近6000万亩小麦也正陆续开镰。在滕州,当地依托140个农机合作社,成立抢收突击队40多个,在确保颗粒归仓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机收损失。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9)

今年,全国冬小麦面积达到3.35亿亩,增加300多万亩,是连续四年面积减少后的首次恢复性增长。如果能把小麦机收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挽回粮食25亿斤以上,潜力非常可观。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10)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处长 崔江浩:今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小麦机械化减损技术,所有这些技术到位的情况下,小麦收获的损失率可以从2%降到0.8%。

多措并举 力促夏粮颗粒归仓

“春争日,夏争时”,说的是“三夏”生产农时紧、农事重,要抓紧抢收抢种。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主产区要多措并举,力促夏粮丰收到手,夏种不误农时。

夏粮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五省,冬小麦面积占全国冬小麦面积7成左右,产量占到全国冬小麦产量的75%。当前黄淮海主产区夏粮正在大面积收获。气象部门预计,6月上旬,黄淮海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小麦成熟收获期集中。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11)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处长 崔江浩:当下最需要注意的是极端恶劣天气,主要是阴雨天还有短时间的温度升高伴随大风天气,也就是俗称的“烂场雨”和“干热风”。它会影响小麦后期的灌浆,给小麦的产量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要做好各种技术应对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总结(夏粮收获近三成)(12)

农业农村部提醒,主产区要加强信息服务,促进重点区域机具供需平衡,加快作业进度,确保夏收高效有序推进。特别是及时做好倒伏麦田收获,防止发芽霉变,影响小麦品质。同时,统筹利用好粮食烘干、仓储等设施,及时进行小麦晾晒、烘干、储存,最大限度减少产后损失。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