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锈病怎样治疗(豇豆锈病怎么治)

豇豆锈病怎样治疗(豇豆锈病怎么治)(1)

锈病是我省保护地和露地栽培豇豆普遍发生的病害,常造成豇豆叶片大量脱落,进而影响豇豆的品种和产量。据我们调查,今年该病在我省秋豇豆上发生较为普遍,现将该病害的为害特征和主要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一、为害特点

该病害主要为害豇豆叶片,严重发生时,也为害叶柄、茎和豆荚。豇豆主要受害期在开花结荚到采收中后期。植株受害部分,最初呈现淡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疱斑(夏孢子堆)(图1),后表皮破裂,散出铁锈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夏孢子堆多发生在叶片背面(图2),严重时也发生在叶面上(图3)。发病后期在夏孢子堆或病叶其他部位上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有时在叶片正面及茎、荚上产生黄色小斑点(性孢子器),以后在这些斑点的周围 (茎、荚)或在叶片背面产生橙红色斑点(锈子器),再继续进一步形成夏孢子堆及冬孢子堆。豆荚染病与叶片症状相似,但病疱斑较叶片上的大,所结籽粒干瘪不饱满。

豇豆锈病怎样治疗(豇豆锈病怎么治)(2)

二、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该病原菌为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属于担子菌真菌,在其生活史中,可以产生5中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田间常见的是夏孢子和冬孢子。该病原菌是活体营养的寄生菌,当寄主细胞死亡时,其营养菌丝也随之死亡。

锈病病原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里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粉末状夏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原菌喜欢温暖高湿的环境,发病的最适宜温度是23-27℃. 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具备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雾易诱发本病。通常,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的豇豆种植区发病较重。

三、主要防治措施

1. 及时清除病残植株并集中烧毁;多雨季节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密植,避免种植过密;增施磷钾肥,培育壮株。

2. 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萎锈灵粉剂、40%腈菌唑乳油、70%硫磺·锰锌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