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差距 天道和人道的互斥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差距 天道和人道的互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差距 天道和人道的互斥

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差距 天道和人道的互斥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什么是天之道?自然规律。

什么是人之道?人间的生存法则。

自然规律,很像张弓射箭,举高了压低一点,举低了抬高一点;劲用太大了就少点力(以免弓被拉断),力气不够大就得想办法加力(否则弓拉不开)。

也就是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她总是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让多占资源的人再贡献出来,实现自然意义上的人人平等(比如生的平等,死的平等,快乐的平等,痛苦的平等,生病的平等,健康的平等,等等。有人会说,有人早夭,有人长寿,何来平等?有人健康,有人生病,怎么能说平等?其实,这也是人道与天道认识论上的不一致。《庄子•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道之平等,非个体的完全整齐划一(那就无法构成美好多样的世界了),而是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小者有其大,大者有其小)。

但人间的生存法则却往往与天道相反:占有较少资源的人反而还要拿出自己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拥有,去侍奉拥有较多资源的人:不名一文的奴隶需要无条件供奴隶主使唤,地位低的在地位高的面前被迫俯首听命,赤贫者要想生存必须接收富有者的剥削,战胜者为王战败者为寇……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实际上是老子的美好愿望:他希望人间也推行天道,不再以个人好恶厚此薄彼,偏爱有私。但他却只能失望地慨叹:谁能做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人间恐怕难以实现,唯天道是这样运行的。由此看来,共产主义社会确实令人神往。

所以,真正的圣人即使做了一些事,也不会居功自傲,邀功请赏,做成一些事情也只是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他们不为贤名而为、不为私利而做。这就是推动人间顺应天道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