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

L6-13乙瑛碑4

四 隶法疑难解释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

上一堂课讲隶法, 要点有两个,一是要知道隶字的来源,二是懂隶字的变化。我举了《乙瑛碑》中的几个字,如教、孝、奉,说明它们的来源以及变化手法。这隶法实在不大容易掌握,各位读帖时要多加注意。

隶字来源很复杂,大篆、小篆、古文、草书都对它有影响,当时隶定或隶变不是由政府指定一个委员会统一进行的,结果同一个字可能有不同写法,情况相当复杂。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2)

我来举个例子,你看篆书的线条,横竖隶定后变化不大,弧线就比较麻烦。我以这条红色的「仰」为例,讲讲它和隶法的关系。

「仰」这条向上的弧线,各人写起来会有点差异,有人写得很圆,一左一右两笔。也有人用三笔,先写下面一横,然后左右各添上一小竖,这样写法结果带点方,圆弧仰势变成了玉函势。就以《说文解字》中的「干」字为例,有些刻本第一笔很圆,有些却近方,书写者习惯不同。这种书写上的差别,在隶定时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3)

4.1 朔

「朔」字右旁是「月」,左偏就是「逆」的初文,最古的写法。在《乙瑛碑》中,「朔」字左偏变成三横一竖,汉隶八分大多采用这种写法,极少例外。汉简写法也一样,或用三横一撇。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4)

道理很简单,「朔」字左偏两条弧线全部拉平,就变成三横一竖,篆书圆转线条变成了直线,这是隶定篆字时常用手法,严格点说有了隶变。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5)

我们现在写真书「朔」字,一起手就是两点,羊角势。这羊角势哪里来的呢?就是上面那个玉函势变来的。而下面那条弧线,变成了方折的玉函势。篆字上下两个相同的弧线,隶变时用了不同的手法,产生了新的结果,跟刚才三横一竖完全不同了。这还不算,还有新的变法。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6)

这里有个小篆的「逆」,在八分中变成了「羊」字加走之旁。「羊」字比三横一竖,头上多了两点,这怎么来的?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7)

来源很简单,就是头上这个玉函势被拆成三段,略作移动,就成了「羊」字头的形状。这么一来,「逆」字的初文就变成了「羊」。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8)

「逆」字初文在八分中写成「羊」很常见,如「厥」,这些汉碑都用了「羊」。

「阙」字的「门」中间,也出现了「羊」字,这个「羊」不是动物的羊,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9)

跟真的羊一点关系也没有。反而是真书、草书,用了三横一竖,真书的来源跟隶书有点不同,这个将来再说。

听到这里,有没有搞胡涂?我来整理一张表:篆字中仰势或玉函势,隶定时会有各种变化: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0)

一,可能拉平为一横。

二,可能隶变为两点,羊角势。

三,可能隶变为两点一横,竖笔势。

四,可能隶定为方角的玉函势。

困难在于,这四种写法是否通用呢?当你写八分时,是否可以随意挑一种?这么做很危险,有些字不可以改动的。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1)

譬如说「逆」字,八分标准写法就是一个「羊」加走之旁,可不可以写成三横一竖加走之旁呢?不行,这是「廷」字。《曹全碑》有「逆」字,又有「廷」字,你把羊角拿掉,两个字就混起来了。文字是千百年书写实践中慢慢形成的,是要社会公认的,书法创作中如果擅自改动,会引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是学习隶法的难点,千万小心。

4.2 辛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2)

《乙瑛碑》中有「辛」字,这「辛」字似乎多了一横。甲骨文中的「辛」字是这样的,原义是一把刀,但甲骨文只有线条,看金文就容易明白这是刀。这刀是行刑用的,高亨《文字形义概论》说:「两边有刃可以割,尖端锋锐可以刺,有柄。割人之鼻耳,刺人之面额皆用之」,很残酷。后来这把刀上面加了一短横,似为割下来的东西。金文手柄有肥笔,这肥笔在小篆中统一为一横。文字不是一路简化的,有些字发展中笔画越来越多。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3)

如果把小篆「辛」字隶定,结果跟现在的正楷字一样。看起来上半部是「立」,下半部是「十」。篆字中间有两弧线如玉函势,隶定时做了不同处理:第一个玉函变成了两点,跟刚才「逆」字古写一样,第二个玉函拉平为一横,于是产生了我们习惯的「辛」字。但《乙瑛碑》中的「辛」字多了一横,这是八分写法。那必定是第一个玉函势,隶变为两点一横。记忆起来也不算难,八分以「二」「羊」为「辛」。睡虎地秦简中有两种「辛」字写法,一是全部用横,另一种多用撇捺,都不及八分这种好。

《乙瑛碑》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4)

「辛」字如果作为某字的偏旁,都是写「二羊」的。如《乙瑛碑》中的「辞」、「辟」,就是证明。《乙瑛碑》中的「辟」字,是鉴定拓本时代的主要标准之一,「辛」字三横的非常难得,清代乾隆后只剩一横了。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5)

真书:辛

后代写真书者,喜欢采用八分写法,唐朝欧阳通、张旭作品中,「辛」字还是写三横。

4.3「十」和「七」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6)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7)

《乙瑛碑》有一句「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这是讲日期的,其中「十」字这样写。注意横竖旁边都是石花,有些拓本看起来简直是「米」字,去掉石花应该是这样子的。

还有日期「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这一句中有个「七」字,很容易误会为「十」。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8)

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一是「七」字一竖很短,整个字因此而很扁,二是「七」字的一横带有雁尾,而「十」字没有加雁尾。这两点其实都根源于篆字,在结绳时代,「十」字就是一根绳上打一个大结,反映到金文中就是一竖中间加一点,肥笔。小篆取消了肥笔,成为十字形,横短竖长。「七」字本义是「切」,画一横线,中间一刀,就是那短竖表示切分。后来「七」借用为数字,于是另外加「刀」表示「切」。注意这时候是横长竖短,跟「十」字刚好反过来。在《说文解字》中,「七」字小篆中间转了一个弯,以和「十」字分别。但秦简手写隶书还是用横长竖短的十字形,《乙瑛碑》「七」字写法跟秦简是一致的,我们知道,在八分中长横才有雁尾,《乙瑛碑》「七」字有雁尾,那表示长横。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9)

收集一下古人写的「七」字,除了《说文》这一种,汉人《袁安碑》篆书这样写,汉代砖文有向左拐弯的,《汗简》收有一种古文,再早,信阳楚简有横笔下弯,西汉章草,比较像现在写的。草书这写法,有些汉碑中已经采用。

《史晨碑》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20)

《史晨碑》有「七」也有「十」,「七」字打了弯,「十」字横笔加了雁尾。这在当时是比较新的写法,而《乙瑛碑》古写多,字字有来历,文字根柢好,加不加雁尾非常谨慎,所以我推荐《乙瑛碑》。

4.4壬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21)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22)

刚才第二段日期中,有「壬寅」两字。《乙瑛碑》中有两个「壬」字,猛一看这不是「王」字吗? 「王」字《乙瑛碑》也有,是这样写的。跟「壬」字比较一下,关键在中间一笔的位置。「王」字中间一横位置偏上,而「壬」字一横在中间。拿现在的正楷字来说,这两个字的区别也在中间这一横,「壬」字中间一横长,「王」字比较短,换句话说,现在两个字的区别在于中间一横的长短,而八分两个字的区别,在于中间一横的高低。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23)

有三个字写法比较相近,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看到「王」是一把大斧头的形状,上面两横是安装斧柄的地方,所以两横比较靠近。小篆写法就是因此而来的,古文下横还保留了斧刃的圆弧线。八分「王」的写法跟小篆是一致的。「壬」一说是怀妊,中间有一点肥笔,小篆中间一横拉长,与上下两横距离相等。八分「壬」的写法反而是下横长,但三横距离和小篆一样。「壬」字真行草书中第一横写为撇,容易分别多了。还有一个「玉」字,甲骨文是一串玉石,金文省作三横,「三」表示多。小篆「玉」字三横一样长,彼此距离也相同。八分写法来自古文,古文左右加点,八分只用一点。

4.5戒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24)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25)

「戒」字上面是「戈」,下面看起来是「大」或者「六」。「戒」篆字是两个手拿着戈,《说文解字》说:「戒,警也」。如果隶定这两个手,拉直线条,就是两个十字形。如果想省一笔,可以把横笔连写,这样只需三笔。三笔变个样子,横撇捺就是「大」字形。如果再换个花样,把一撇的头断下来,就是「六」字形。

《乙瑛碑》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26)

《乙瑛碑》有四个「戒」字,一个看不清了,有两个「戈」字下面写了「六」字形,还有一个似乎写了「大」字形,细看可能还是「六」。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27)

篆字中两个「手」隶变后,这个字音Gong3,它可以变出很多样子,「六」「大」只是其中两种。「弄」字下面就是这个「廾」,两个手玩玉。再如「共」字,上面是「廿」,下面写为横啄点,也是两个手的隶变。这几个变化,后面草书课程也会用到。下一堂继续讲隶法,谢谢。

本节要点:

· 隶法疑难解释。

· 弧线仰势和玉函势的四种变化。

· 辛、十、七、王、壬、玉、廾。

复习思考:

·

隶书乙瑛碑老书法入门教程(黄简讲书法隶书篇)(28)

八分「溯流逆上」四字怎样写?

· 《乙瑛碑》「徒」字,右旁「土」的一竖是不是穿过下面一横?找找这本字帖中其他「徒」字,作一比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