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五律百首详解(少年无赖韦应物一字都不识)

前言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

读到这样一首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位诗人少年时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根据其诗中自述,早年时豪纵不羁,横行乡里,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官二代。但是他又如何成为一个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齐名的诗人了呢?

这个颇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就是韦应物(737~792)。

唐代五律百首详解(少年无赖韦应物一字都不识)(1)

一、身作里中横 家藏亡命儿

唐朝是诗歌的时代,唐高宗以后科举开始考诗赋,所以读书人必然是一个诗人才有资格作官。但是有人不用,例如纳兰容若,他们家族里的人天生就是官二代。韦应物就是这样的人,他在15岁的时候成为皇家护卫。汉唐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可见韦姓的出身之高贵。京兆杜陵韦氏,是关中的大族,世代为官,韦应物的高祖曾经在武则天时期做过宰相。

少年时期的韦应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韦应物后来写过一首自传式的五言古风:《逢杨开府》。读完这首诗以后,基本可以判断韦应物的青春期是一个泼皮无赖

杨开府的履历不详,韦应物故友重逢,有所感慨写下了这首诗,记录了自己青春时期的荒诞和中年以后的际遇。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时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坐客何由识,唯有故人知。

少年时的韦应物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樗蒲是一种赌博,白天赌博晚上美女相伴,还用了一个”窃“字。横向乡里,家藏亡命之徒的韦应物自己给自己的评价是:“无赖恃恩私。”

至于学问嘛: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可惜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755年,安史之乱爆发,18岁的韦应物失业了。叛军兵临长安时,唐玄宗早已经悄悄地跑了 。 “一字都不识、身作里中横”的韦应物,变成了“憔悴被人欺”。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韦应物知道自己“读书事已晚”,于是折节读书,“把笔学题诗”,这一学,竟然成了唐朝山水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韦应物23岁左右,在唐肃宗时期开始读书,27岁时,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为洛阳丞。以文人的身份走上了仕途,先后担任过滁州刺史、苏州刺史。据说苏州刺史被罢免时,他已经54岁了,竟然无钱回到长安,于是闲居在苏州永定寺。第二年,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韦应物去世。世称"韦苏州"。

唐代五律百首详解(少年无赖韦应物一字都不识)(2)

二、韦应物古体诗 才丽之外 颇近兴讽

在我们最熟悉的诗词读物《唐诗三百首》中,韦应物的诗被选入12首,成为第一梯队的作者。其中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古都是作品入选。

不仅这种清朝通俗读物青睐韦应物,韦应物还受到众多诗评家的认可,后人将王孟韦柳并称,作为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人物。

中唐诗人白居易更是发现其作品中的”兴讽“特点,在写给元稹的 《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提到一个著名的理论: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这封信中,白居易专门提到了韦应物,用以作为自己诗论的依据 :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

白居易看重的是韦应物”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类似于《温泉行》、《骊山行》、《观田家》这种歌行体都具有讽喻的意义。

白居易认为,自己引以为傲的讽喻、闲适诗世人不爱,喜欢的却是其”杂律诗与《长恨歌》“一类。时人之所看重的,却是白居易所轻视的,因此白乐天对于诗中”颇近兴讽“韦应物有英雄相惜之感。

另外,白居易也提到”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这种诗的代表作就是《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五言诗,有古体有近体,这首是五言古体诗,押入声韵。从章法布局来看,环环相扣,首尾相连。因天气寒冷而担忧好友,后面都是”念“的内容。因担忧好友便联想其生活的艰苦,因其艰苦所以想去慰问,因为想去探望,所以为不知如何寻找而遗憾。因为不知所去,所以不停地”念“。

诗人用一连串的意象串连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诗中这些意象的选择最见诗人功力,其高雅闲淡就在于意象的选择与虚字的串联。

唐代五律百首详解(少年无赖韦应物一字都不识)(3)

三、韦应物五、七律 平淡诗非有深情者不能为

韦应物的五言律诗传世近百首,但是七言律极少。有一首《燕李录事》是怀念少年光阴,今夕感慨之作,有点像《逢杨开府》。

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前四句是回忆当年的风光,后四句是感慨今朝。 清朝才子纪晓岚认为,韦应物”通首平衍少力“佳处在五古,(韦应物)不长于律诗,七律尤非所长“。

下面这首《寄李儋元锡》是韦应物七言律诗中代表作品: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好像王步高教授讲过,如果纪晓岚认为不错的诗,那就是真得好诗。这首诗纪晓岚评价说:

五、六亦是淡语,然出香山辈手便俗浅,此于意境辨之。七律虽非苏州所长,然气韵不俗,胸次本高故也。

香山居士指的是白居易,纪晓岚说第5、6句如果出现在白居易的诗中,就会很俗气。但是韦应物的这首诗气韵高,是因为胸中境界高的缘故。不过纪晓岚仍旧没有放过韦应物,对于前四句的评价却是:

上四句竟是闺情语,殊为疵累。

纪晓岚认为前四句读下来很像写闺情诗,与五六句的境界有些不相称。如果大家仅仅读上半首的话,会发现纪晓岚的评价一点也没有问题。

去年花里逢君别, 春愁黯黯独成眠。不是闺情是什么? 清朝诗人许印芳也说,不要怪纪晓岚太刻薄,前四句确实有些不伦不类:

晓岚讥前半为闺情语,虽是刻核太过,然亦可见诗人措词各有体裁,下笔时检点偶疏,便有不伦不类之病,作者不自知其非,观者亦不觉其谬,病在诗外故也。

相对七律诗来说,韦应物的五律数量更多,评价也更高一些。例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赋得暮雨送李曹》都入选了唐诗三百首而被现代人熟识。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现代人读这样的诗最舒服,浅显易懂、层次分明。没有看不懂的词语,没有复杂的句式,没有特别的章法。

韦应物作滁州刺史的时候,遇到了这位老朋友,虽然诗中有”欢笑情如旧“,其中老友的生活似乎并不如意。个中蹉跎都在”流水十年间“中一掠而过。

第七句诘问时,答案是”淮上对秋山“。这是作者为好友留了面子而已,不言其落魄,却用喜山乐水来回答。据说韦应物后来罢苏州时,连筹集回家的资费都困难,何况在战乱未息中的失意好友呢?

后人评价这首诗时,多用一个”淡“字,雅淡、古淡、闲淡。关于这种”淡“的特点,《瀛奎律髓汇评》告诉大家,这种平淡其实很难驾驭:

大抵平淡诗非有深情者不能为,若一直平淡,竟如槁木死灰,曾何足取?此苏州三首,极有深情,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也。

唐代五律百首详解(少年无赖韦应物一字都不识)(4)

结束语

韦应物的一生,很有几分周处的味道,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三害之一。二人后来都改过自新,成就了一番事业。

结束时,老街按惯例作一首五言律,《重逢》

乍逢疑不识,相觑鬓微斑。一笑沧桑里,半生流水间。 颊潮如宿酒,眉黛忆春山,舟去波心定,云飞鸟自还。

@老街味道

跟李白杜甫们学学 诗歌创作中如何不卑不亢地拍马屁?

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 说的是什么意思 其实很简单观宋填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