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疯文学的文案(马上评发疯文学)

随着双十一预售开启,一些消费者催客服发货的言语迅速出圈、引发热议,被称之为“发疯文学”。所谓“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其效果令人发疯抓狂。

关于发疯文学的文案(马上评发疯文学)(1)

事实上,“发疯文学”此前也曾小范围流行,只是这一次有了更具体的应用场景,催发货:“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又是为什么要我等,为什么”……有商家甚至看到了商机,借助网络平台推出贴纸、手机壳等“发疯文学”周边产品,销量不俗。

“发疯文学”的出圈,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反思。有人认为,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语言,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不过,我对此倒没有过分担心。

盘点互联网曾经流行过的那些“文学表达”:凡尔赛文学是对“什么都要拿出来秀一下”的回应和嘲讽;废话文学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废话讽刺和回击另一种废话;而时下正热的“发疯文学”,则是对网购等现实场景无可奈何的不满和吐槽。“发疯文学”终究只是一场易逝的狂欢,它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也走不远的。

网络另类文学泛滥的背后,潜藏着网友隐秘的心理表达。尽管“发疯”的语言充斥着极度夸张、无厘头、歇斯底里等风格,似乎并不怎么理智,却并非全然无用。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人们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而以“发疯文学”为代表的网络用语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内心需求、调节大众的情绪和心态,不失为一种宣泄方式。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的职场环境,让许多人变得谨言慎行,总觉得“会说话”是一项技术活,需要修炼极高的情商。网络文学的流行,或许为人际交流的困境找到了某种破局之法。网络用语娱乐性、可复制性强,易于被大众接受和使用,并且对具体语境依赖程度较低,适用于各种语境下的人际交流,也利于传播。

更重要的是,“发疯”的语言有利于化解尴尬,还能让年轻人在交流中获得内容创作的体验与乐趣。在这种默契下,网友实现了调侃式、圈层化表达,既表明了态度,也收获了快乐,对于缓解社交恐惧症或有一定帮助。

不可否认,网络另类文学固定的框架风格,会影响人们对内容本身的重视,还可能对文学创作、观点表达产生副作用,不利于网络语言生态环境的构建。但是我们依然要相信语言和文化的自净能力,要相信时间可以沉淀经典,也可以淘洗糟粕。

社交媒体时代,没有哪种所谓的网络文学能够持久流行,我们甚至可以预见,用于双十一催发货的“发疯文学”,也将很快成为明日黄花,被新的某种文学取代。所以,大可不必高估它的社会危害性。

“烟花易冷”,一场狂欢之后,只会遗留满地碎屑。对“发疯文学”,凑个热闹、过一过嘴瘾可以,但大可不必陷入其中,在网络亚文化的潮起潮落中迷失本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