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古俗语(老祖宗的老话不怕学问浅)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而是看你能否经得起磨练。

人生智慧古俗语(老祖宗的老话不怕学问浅)(1)

01

观察观察我们的社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学问,但是最后却靠着努力和胸中的一口气,不断充实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超过了很多原本很有学问的人,从而取得了成功。这正应了一句老人言: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学问"的本质在于"学"和"问",在于持续不断地学和问,在于志气,与上不上大学没有关系。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只要你有志于学,就必有所成,必有所学;现在也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知识不断更新换代,所以我们不要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学识浅薄,不要担心自己起点低,只要你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哪怕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也能走向人生的巅峰。

做学问就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需要恒心,需要志气。知识只垂青于坚持不懈的头脑,智慧也只进驻于虔诚求教的心灵。志气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反之,就算你起点再低,只要兢兢业业、勤奋好学、坚持不懈,必会学有所成。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学习就像盖高楼,不怕你起点很低,只要你每天垒几块砖,高楼终究会盖起来。不要担心你没上过大学,起点低、学问浅没有什么,最怕的是你没有学习的志气。其实学习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爱因斯坦四岁才开始说话,一度被老师们定性为"不可救药的孩子",但当他取得成功的时候,当年嘲笑他的那些话又在哪里?爱迪生也小学没毕业,靠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沈从文也只是到北大旁听,最后成为了一代文豪。自学是一种很尊贵的学习方式,志气是知识和智慧的护航灯。

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塘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生计,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更别说上什么学堂。但是范仲淹很有志气。有一次,范仲淹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祈祷,问菩萨:"我将来能否做宰相?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生。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们。"自此,范仲淹读书更加刻苦了,常常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读书,读完了再去干农活。

稍长大一些,范仲淹来到一个叫咒钵庵的庙里读书。因为贫困,每天只好烧一锅粥。冬天的时候,他的粥更稀了,他将粥盛在一个盆里,等到凝冻后再划成一块块,一顿两块,菜就是一根干葱。这就是"断齐划粥"的故事。

人生智慧古俗语(老祖宗的老话不怕学问浅)(2)

范仲淹有一个好友叫石梅卿,父亲是做官的,家里很富裕,看到他安贫苦读的情景,十分感动。一天,石梅卿带了一些好菜来到咒钵庵,说是要和他聚聚,实际上是有意周济他,不料被范仲淹一口回绝了。范仲淹说:"你带来这么好的酒菜,真是谢谢你,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我苦日子过惯了,这倒反而害了我。"一席话说得石梅卿心里热腾腾的,更加佩服范仲淹了。

  守得住清贫,挡得了诱惑,坚持住信念,清清白白做人,这正是"断齑划粥"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范仲淹为家族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是凭着这股志气,范仲淹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声名远播,最后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人生智慧古俗语(老祖宗的老话不怕学问浅)(3)

02

知识从来不排斥任何人,只要你有志气,是个有心人。知识是非常公平的,它就在廉价的书本里,但需要你付出昂贵的志气去取,知识只亲近于有志气有恒心的人。

比如一本薄薄的《道德经》,基本上谁都可以得到,但要汲取到里面的智慧,里面的知识,惟有勤勉,就算你坐在黄金铸成的椅子上,你每天吃的是满汉全席,但你不付出努力,还是不会得到知识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一穷二白的人,通过勤勉的学习,最后成为了人才。而且往往是纯粹靠志气自学成才的人,就越是能成为大才、贤才。而很多学习条件很优越、学习环境很好的人,反而一生碌碌无为。

想想曾国藩吧:

曾国藩资质不行不说,身体也特别糟糕,32岁的时候,就开始害眼病,36岁的时候已经完全看不清人影了,到了晚年,有一只眼睛是彻底地失明,大概48岁的时候写日记说他的身体已经像70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难以想象,他身体那么弱,怎么会有那么多精力去做事?

曾国藩很愚笨,到什么程度呢?考个秀才,一次次考不中,连着考了七次,一直到23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身边人咋样呢?曾国藩的好朋友左宗棠,大概是14岁就考上了秀才,李鸿章,曾国藩的学生,17岁考中秀才,最厉害的是梁启超,11岁就考上了秀才。背个书,读了好多好多遍还不会背,以至于躲在他们家梁上准备偷东西的梁上君子都忍不住,跳下来,叭哒叭哒,背完之后,鄙视地瞧了瞧曾国藩,扬长而去。

可是这么一个身体又不好、又不是很聪明、出身又不是很高的曾国藩,最后却立下了千古大业,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堪称立国之重臣,不愧为国之藩篱(曾国藩的本名叫曾宽一。后来到了京城以后,当官改名叫国藩)。他真的是为国家撑起了一片天。

被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高晓松在《鱼羊野史》里提到,毛主席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里最厉害的,不但如此,他还是蒋介石的偶像。

人生智慧古俗语(老祖宗的老话不怕学问浅)(4)

梁启超这样评价: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朱镕基说:我不是曾国藩,他做的我做不到。

为什么曾国藩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

除了作为打败太平天国第一人,清朝第一个站上政治舞台的汉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在著书、修身、齐家等方面的作为。这从他的《曾国藩家书》的受欢迎程度就可见一斑。

我们可以窥视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绝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他在给他弟弟的家信中曾提到:"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就是天下的事,如果随随便便就成功的,这非常少。有一半是你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外一半就是你被别人逼迫激将做到的。这句话应该就是曾国藩做事有了明显改变的一个佐证。

人生智慧古俗语(老祖宗的老话不怕学问浅)(5)

宋濂是我国元朝的著名学者,朱元璋称帝后,任命他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宋濂少时家里很贫穷,他能读书取得如此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中学学习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让我们认识了虚心求教、勤苦好学、矢志不移的宋濂。

文章(节选)中写道: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人生智慧古俗语(老祖宗的老话不怕学问浅)(6)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这就是一个"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的佐证,宋濂老先生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刻苦求学,最终大有所成。

正是因为有这样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宋濂后来才能成为明朝的一代大儒。他不仅精通学问,而且有很好的才情。这些都离不开他幼时广读诗书、博采众长积攒下的知识。

试想一下,假如宋濂因为家境的贫寒而放弃了学习,那么他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也许当地的地主会多了一个种田的农民,但历史上却会少一个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

所以,通过宋濂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即使身处逆境,也永远不要放弃奋斗。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受到重视或轻视,与环境无关,与出身无关,只是取决于他的行动,取决于他自己。

在我国甘肃有一个地方叫会宁县,是我国有名的状元县,中科院很多院士都来自这个县,这个县的学子们行走全国时基本不用花什么钱,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他们的同窗学友。会宁县地远山穷,条件恶劣,但那里的求学风气良好,因而是一个知识之乡,状元之乡。

人生智慧古俗语(老祖宗的老话不怕学问浅)(7)

03

电影《阿甘正传》相信大家一定看过或者听过。

阿甘是一个笨人,一个傻人,却"傻人有傻福",成了许多人眼中最成功的人。

因为受身边同伴的欺负,他就拼命奔跑,一个不小心成了跑得最快的橄榄球巨星;

他笨,为了救同伴不顾自己的安危,最后成了全民英雄;

他笨,努力捕虾很久仍是一无所获,但决不放弃,最后成了捕虾大王;

他笨,爱人珍妮离开,他只能用不断跑步的方式来怀念过去和放过自己,最后横越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

阿甘很笨,笨到连普通人的智商都比不上,但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份笨,让他没有多余的心思去瞻前顾后,认准一个目标,看好一个爱人,便拼尽全力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深以为然,业不可不勤,人不可不善。 勤,可以学到谋生的技能,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的未来,改变命运。

《遗教经》中说:"汝等常勤精进,譬如细水长流,则能穿石。"意思是,平时要勤奋努力,精益求精,日积月累,流水也能穿过石头。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里的"气"也有一部分指志气,有学问者必是有志气者,他们的志气经诗书的融化后更加区别于常人。他们深知,"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你立志成功,勤勉苦读,学问浅、起点低又算得了什么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