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文本摘抄(相约星期二崔静)

相约星期二文本摘抄(相约星期二崔静)(1)

:2022年4月19日晚八点,“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读书群继续第二季的主题共读,本季共读为文学阅读专题,由江西南昌的陈晶老师担任主持人。4月共读书目为王富仁的《古老的回声》,领读人安排如下:

相约星期二文本摘抄(相约星期二崔静)(2)

本书第三次共读由来自山东济宁的崔静老师担纲领读人,她领读的是《孔雀东南方》和李清照《声声慢》两首的解读与赏析。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读书群

第一百零九期沙龙回顾(2)

2022·4

文学阅读·3th

活动信息

相约星期二文本摘抄(相约星期二崔静)(3)

本期领读丨山东济宁 崔静

共读书目丨王富仁/著《古老的回声》

活动主持丨江西南昌 陈晶

活动回顾

以下内容由领读人崔静老师整理。

接下来我们再来赏析第二首由李清照所写的一首词《声声慢》,那么这首词呢?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创作时代背景,对于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我想应该是没有质疑的。作者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是一种沉重的哀伤,又是漫溢着忧患之愁的一曲生死恋歌。

相约星期二文本摘抄(相约星期二崔静)(4)

在通常的诗词鉴赏中,我们往往是借助于诗词中作者所描写的意象来赏析意境,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在这本书中,王富仁先生另辟蹊径,从诗学研究的角度,从语言词语的分类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了赏析。

首先,在进入诗词的赏析前,他还是先给我们铺垫了一些文学的理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把民族语言中的词语分为了三类:一类是人的外部感觉产生的词语;第二类是由人的自我心灵感受产生的词语;第三类是语言自身的功能和要求产生的词语。而诗歌的语言大多集中在第一类语言上,就是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外感器官感受到的对象及其特征的词语。这类直感中的词语具有最强的表现性,因为他们与人的心灵状态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这些词汇在诗词当中就是我们常常赏析到的意象。这种词语虽然具有自身的表现性,但他们自身还不是诗词,比如花红、柳绿这些词语,它们各自分离开来,不是诗歌本身,只有将他们与人的内心、情感、情绪、精神状态联系起来时,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结构,才能称之为诗词。第二类词语是由人自我心灵感受产生的词语,比如悲哀、愁苦、烦闷。它们是人们对自我心灵的某种感情、情绪、精神状态进行感受后的一个结果。表面看它们最像诗的语言,因为它们常常是用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情绪。但这类词语的诗的品格是极为低下的,它们仅有很薄弱的表现性,或者说他们只是说明性的,而非表现性的。从语言的角度讲,人类的内心感受,不能有表达内心感受的词语直接进行表达,必须以外感产生的词语为主体组成特殊语言结构来承担,因而人类需要文学,需要诗词。也就是说,王富仁先生将诗词中的语言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外感产生的词语,第二类是内感产生的词语,而诗歌就是由外感词语和内感词语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语言结构。

下面他用这些理论点做支撑,具体赏析了《声声慢》。在诗词的开头几句,他就告诉我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外感与内感词语的相互作用的结构体。寻寻觅觅是人物的外部动作表现;冷冷清清,呈现的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有外部的表现;而凄凄惨惨戚戚主要是写内心感受。寻寻觅觅是外部动作,但伴随着这种外部动作,又有着人物内心失落情感的体现。这种动作不带有任何急剧性、紧迫性和鲜明性,是一种似坐非坐、似动非动,又是一种是活非活的生命表现。而冷冷清清是身体的感觉。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由身体的冷清感产生了心灵的冷清感,故而它是一种精神失落的表现。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种心灵感受。这种心灵感受同寻觅冷清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是相呼应的。再加上这几句是叠词的运用,全句的音调便具有了一种单调、迟缓、疲软的特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给人产生的是那种郁郁的闷闷的感觉。

暖和寒是外部感觉,难是内心的感觉,是对乍暖还寒情景的心灵的综合。此处王富仁先生对于“乍暖还寒”时节,到底指的是哪一节气,或者说具体指的是哪一时间,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乍暖还寒,就节气而言,只能是春天。秋天是乍寒还暖。又说我们可以断定,乍暖还寒时候,仍然指的是作者写诗的黄昏时候,他认为该词是共识性的结构,而他抒发的却是现代之情,并非历史性的结构。因此他认为,这里的乍暖还寒应该还是指的作者写诗的黄昏时候。但是,在这首诗词的赏析后面,有一个附录,这是《旧诗新解》中纠正了几个常识性的错误。在后面的附录当中,刘志璞先生认为,《辞海》中对“乍”的解释很明确,有刚刚开始、起初的意思,还有忽然、骤然的意思,而李清照词里的“乍”就是用的第二个意思。这一“乍”字非常准确地反映了秋天气温忽高忽低、变幻不定的特点。当然乍暖还寒也可以形容春天,但本词当中却不是。

暖和寒,同冷清不同,他们是内感表现强烈的词语。将这两个词语结合,“乍暖还寒”其语言效果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人感到了一种非暖又非寒的别扭的感觉。它的心理效果也是别扭的,不好受的。而“最难将息”四个字将这种别扭的、不好受的感觉概括起来。总之,作者认为:乍暖还寒时候,把作者不知若何的那种别扭感觉集中的体现出来。而将息又有将就的意味,当将就都感到十分困难的时候,女词人的心里该是多么的不舒适。

后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三杯两盏淡酒中,透视出作者疏落、散漫的心情。“淡”字是一种味觉,王富仁先生认为这里未必是酒淡,未必是低度酒,而是女词人感觉中没有可追求的东西,没有生活的目标,生活乏味。而此时,作者的凄凉感又像晚风一样袭上心头,使这种疏落、散漫的慵懒感也难以维持。晚来风急,给读者的是一种寂然郁闷的感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南飞的雁,在这里不只是视觉形象的描写,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耳中响起了南飞雁的凄厉的哀鸣。这里是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一个结合,它为后面“伤心”二字提供了一个心理背景与感情的氛围。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作者的心灵状态才是伤心的,是痛苦的。在作者漫长的凄凉人生中,她已经多次在寂寞伤心之时看到过南飞的大雁,听到过这凄凉的叫声。却是旧时相识,可以说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空虚和落寞感。这寂寞无味的外部生活与作者寂寞无聊的内心感受,又是相互印证的。再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段描写,写的是视觉形象,看到满地堆积的黄花,引起人愁绪堆积,凄落飘零的感觉。而“憔悴”这一内感,词语本身是抽象的,但满地黄花堆积。却赋予了它具体的内涵,写出了如何憔悴。可以说全词所流露的愁苦的寂寞,冷清悲哀的内心情绪产生的主要心理根源就是黄花这一视觉形象。

写完了视觉形象,接着作者又写了听觉感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的是声音。细细的雨点落在随后的梧桐叶上,繁密清新却又单调,再配以黄昏的昏暗,写出了细雨淋漓,雨声绵延,无休无止。这里雨声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杂糅着的烦乱的情绪的寂寞,并且又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意味儿。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本身是抽象的,自身缺乏表现性。因此,作者又感到用一个“愁”字难于表现自己复杂的内心感受,无法说清自己内心感受的缺憾心情。于是,女词人用这个提示性的词来调动了读者的全部想象力和感受力,来主动的去体验她内心感受的复杂性。以上就是王富仁先生从每个独立意象的描写中,分析了外感描写与内在的心理情绪表现之间的同一性,也就是相互对应性。简单来说,就是作者所看到的、听到的这种外在形象,在诗词中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心理情绪的表现。在这里呢,王富仁先生还专门引用了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中的一段话来解释了为什么在心理事实与物理现实之间存在的同一性。

当王富仁先生从诗词描写的具体的内容方面赏析完,他又从整体的结构上赏析了外在描写与内在情绪的结构上的关系。在所有的感觉中,视觉形象是最丰富的,也最具有表现力。该词中寻寻觅觅的动作,三杯两盏淡酒,南飞的雁,满地的黄花,守着窗儿梧桐,都属于视觉的内容。对于这些视觉形象的描写,词人偏重于静态的描写,即使是南飞的雁,这样的动作性也并不是非常的明显,介于了动态与静态之间。另两处的寻寻觅觅和梧桐更兼细雨,特征又是细碎,没有力度,没有确定的逻辑顺序,动作性不鲜明。这样的动态描写出现在全词的静态的背景上,使整首词的动静结构与作者的情绪结构是统一的。一个心情抑郁、内心寂寞的人,情绪变化少而细碎,没有明确的目标感,不带有决绝的性质,所以心理波动的曲线是疲弱的,没有力度感。除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是最具有表现力的。该词的声感描写极少,即使是雁过也一句也可以让读者产生听到雁叫的感觉,但那声音是低沉的、遥远的、朦胧的。而点点滴滴的雨声是唯一有声感感觉的描绘,但雨声是绵密的、细碎的、单调的、枯燥的,这种细碎、单调、凄凉的声音构成了清静的环境,只能引发凄凉的情绪。

最后看整首词的色调,全词就没有一个色彩鲜艳的字,唯独那黄花的“黄”字虽然是鲜明的,但它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植物名称出现的,写的是残败的落英。黄花的真正形象是憔悴,使人想到一种又黑又瘦的面容。总之全词的色彩是不鲜明的。内心情绪的不明朗,思路的不清晰,也被全词的色彩结构暗示着。缺少动作描写的动静结结构,偏于幽静;较少声响的声响结构偏于疲软;较少推动力的意义结构,偏于黑暗;缺乏鲜明色彩的色彩结构,都属于外在的描写,而这些外在描写呈现着一个整体的特点,中性结构。这种中性的结构在文本中与表现词人内心情绪的地方,形成了呼应的一种关系。全词表现词人内心情绪的只有三处,开头的凄凄惨惨戚戚,中间的正伤心,结尾的愁。这些词语自身都没有很强的表现性,他们的丰富内涵都是从刚才的那些外感描写中取得的。这种内感性的词主要就是概括、说明和提示。因此,王富仁在整体的结构的解读中,他认为女词人在词中表现的是一种既没有剧烈痛苦,也没有狂热欢乐的情绪,一种没有热烈追求,也无深刻绝望的情绪,一种没有旺盛的精神活力,也非精神枯槁、心如死灰的情绪。这些情绪与刚才所说的外部描写形成的那种中性结构特点是形成了一种呼应的。他说,在《声声慢》中,他感受到的是一个心高气傲、富有才智,抱有理想、充满生命活力的李清照。但女词人找不到施展自己的才智的任何机会,找不到发挥自己生命力量的任何的社会空间,找不到证明自身生命价值的任何方式,于是她在执着的寻找。但至于找什么,她又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甚至怎样找。她成了灰色的,但又反抗着这种灰色。以上呢,就是王富仁先生对这首《声声慢》的解读。这篇诗词的解读是针对着诗词的艺术技巧来进行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借用一下李镇西老师对王富仁先生这本书的一个评价,就是如同打开了一扇窗,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看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声声慢》这首词,原先我们在高中教材中是作为一篇讲读诗篇的,但以往的赏析都是从意象入手,来体悟作家的情感,甚至于联系时代的背景。但王富仁先生的解读呢,抛开了时代背景,仅仅是从词人的这种外感的描写,以及她内在感受的这种相呼应来赏析。

这本书呢,我觉得每一篇古老篇目的解读,都是从心理学的一个角度入手,对诗词中的人物也好,作者也罢,是从那种生命的感受、体验来进行的一种赏析与解读,体现的是一种微妙与生动,读出了一种新鲜感。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就是对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诗词的解读,又有了新的一种启示。我个人,因为是才疏学浅,仅仅就是把王富仁先生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内容,给大家来重复了一下,当然这也是我自身学习的一个过程,如果有不当之处呢?敬请各位指正,非常感谢今天来听我分享的各位书友,再次感谢石恢老师和陈晶老师给予我的机会,在你们的带领下,我也要坚持读书,在咱们的这种阅读中体会时光的美好。

- End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六号华亭嘉园A-2E

推荐关注一起悦读俱乐部备用公号:

推荐关注一起悦读旗下儿童阅读与教育公号

加入共读

● 加入共读,请点击下文 ⬇️ 了解详情

“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2022共读招募

● 查看往期共读,请点击 ⬇️ 进入文章专辑

“相约星期二 | 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专辑

正文完,欢迎分享,转载请于文章下留言

“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读书群,由石恢发起和主持,一起悦读俱乐部提供服务支持。

一起悦读俱乐部

是一个公益性民间阅读研究与推广机构,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阅读交流平台,目前为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它创办于201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主张阅读即生活方式,倡导“快乐阅读、共同阅读、分享阅读”的阅读理念。自2011年11月起每周末固定举办公益读书沙龙活动,至今已举办线下活动400余场。2014年一起悦读俱乐部住地被评选为“北京市十大阅读示范社区”,2015年入围深圳首届华文领读者大奖,2015年获中国书业年度评选阅读推广人前五候选。2017年在全国领读者大会上获评“领读者联盟致敬机构奖”。2018年一起悦读周末沙龙获“北京阅读季”精品阅读活动奖。2016-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优秀合作机构。

- End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六号华亭嘉园A-2E

推荐关注一起悦读俱乐部备用公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